僰国密码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 前尘

    thu jun 23 20:09:51 cst 2016

    邋遢和尚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又回头对李高元说,“你还不快点回去,你同事都在等你呢!”说完,茶也不喝了,歪歪扭扭地和另一个和尚消失在了竹林外。

    等两个和尚走远了,大家才七嘴八舌地问李高元刚才是怎么回事。

    李高元不善言辞,好不容易才让大家明白了这和尚救过他母亲一命,又想起和尚说他同事在等他,叫他回去,估计专案组里可能有事会发生,就准备向江警督告辞回城。

    江警督一看这天色已经有些晚了,就劝李高元明天回去,大伙也都说李高元对这和尚太迷信了,即使有事,单位上也会打电话和他联系的,到时再回去也不迟。

    正说得热闹呢,李高元电话响了,接起来一听,原来是到西北去调查的武涛他们回来了,说是有了一些收获。

    案情有突破,李高元自然不会再犹豫,急急忙忙地赶了回去。

    武涛他们赶到西北后,事情很不凑巧,邵老先生已经过世了,他老伴回老家去安排老先生的后事,所以武涛他们当时没能够见着人,而且武涛事后才知道,邵老先生虽然住在西安,其实老家却是四川珙县。

    由于邵老先生研究的课题是青铜器,这些东西很多都是国宝,所以等闲人是看不到的,武涛他们也是费了很多周折,跑了不少的部门,办了不少的手续才看到了老先生的研究资料,而且不能带原件走,只复印了一份。

    这资料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介绍邵老先生本人是如何知道须弥鼎的,另一部分则是专门介绍须弥鼎的。

    在十年浩劫时期,邵老先生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主攻历史考古,很自然地成为了“批儒”的对象,理由是他不事生产,只知道研究死人,专挖别人祖坟。

    因此邵老先生每天都被捆绑着,胸前背后贴着大字报跪在台上接受批斗,然后脑袋上顶着高帽子游大街,甚至脸上都沾满了写有他各种“罪状”的纸条,晚上则住在牛棚里写检讨,进行反思。

    那时邵老先生虽然不到四十岁,但也经不起这种折腾,有一天就找了个机会悄悄逃了出来,躲到了离省城有些距离的终南山去避难。

    在终南山他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和尚也来避难,于是两人相互照应,躲到了终南山最核心的区域。

    有一天,他们到一山洞避雨时,发现山洞里有一非常奇特的石柱子,不看上面的灰尘和苔藓的话,完全就是一个人的模样。

    邵老先生出于职业习惯,见什么都要考证一番,见这石柱子有些奇特,就将外面的苔藓剥开,想看个究竟。扒拉开苔藓后,赫然发现这根本不是石柱子,而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且皮肤都还保持有弹性,只是没有呼吸,坐在那里像是睡着了一样。

    那和尚也觉得有些骇异,想起自古就有“八百狮子震终南”的说法,心里就有些怀疑他们这是不是遇上了什么隐世的高人?又想起唐三藏在取经路上,与迦叶佛时期一入定的罗汉之间的故事,也就学着唐三藏的样子在那人的耳边三弹指,没想到几分钟后,这人真的出定了,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是,“谁,谁把我,我唤出定的?”

    看来这人入定的时间短不了,舌头在说话时都打结了。

    在弄清楚了是谁让自己出定的后,这人浑身发出如炒豆一般噼里啪啦的响声,然后一跃而起,一把抓住和尚,另一只手抓住邵老先生,圆瞪着一大一小两只眼睛,问到,“你,你是干,干什么的?是不是,叫什么来着?哦,叫教授,是,是不是?”

    邵老先生被这个顶着一脑袋苔藓的怪人吓了一跳,赶紧回答自己是教授。

    怪人高兴得哈哈大笑,说我终于把你们等来了。

    说完,一拍胸口,一团青光应手而出,悬浮在了空中,仔细一看,青光里面竟然有一只很小的,三足三耳的青铜香炉。这怪人也不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一挥手,嘴里喃喃有词,就看见那团青光在他们面前急剧扩大,顷刻间霞光迸射,化成了一道宽约三丈,高达五丈的青铜大门。

    这怪人也不顾邵老先生他们如何惊骇,拖着两人就进了这大门,然后,回头一挥手,那青铜大门一闪,又化成了一团光飞入了他的胸口。

    进门后,邵老先生才发现他们位于一个巨大的广场上,广场有一牌坊,上有三个鎏金大字“逍遥宫”,而远处则是一座由里外两层山峰形成的巨大城池,形如莲花,显得仙气十足,看得邵老先生目瞪口呆。

    看到这里,李高元也明白了,那香炉不就是须弥鼎吗,那带邵老先生进逍遥宫的人两只眼睛一大一小,不就是自己今天遇见的邋遢和尚吗。

    看来这须弥鼎绝不会这么简单,背后肯定还有故事,李高元接着看了下去。

    进了逍遥宫,邵老先生才知道,带他们进来的怪人也是一个和尚,法号宗元,奉逍遥宫宫主的命令在终南山等两个人,只是他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具体是谁,只知道他如果入定的话,其中一个可以让他出定,而另一个是什么教授,所以他才在那山洞里一坐就是二十多年,看见邵老先生他们两人一个是教授,一个可以将自己唤出定,知道自己等的人终于来了,自然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逍遥宫之所以找他们两人,是因为逍遥宫有人在修行时已经证果,去往了其他地方,留下了几个空缺的位置,逍遥宫这才在外面遴选有缘人进来填补空缺。

    这本来是好事,换其他人肯定求之不得,可邵老先生却不干了。虽然他也觉得逍遥宫非常好,但他听说加入逍遥宫后头三年必须潜心修行,不能回家,他就打退堂鼓了,因为他在家里刚刚续了一房比自己小十多岁的美丽妻子,这一出来本就牵心挂肠的,那里肯长期呆在逍遥宫里。

    所以游览了一番逍遥宫后就被宗元法师送了回去。

    虽然邵老先生没有成为逍遥宫的正式一员,但他还是知道了有逍遥宫这样一个美妙的地方,也知道了须弥鼎是一件什么样的宝物,所以他回来后就把关于须弥鼎的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李高元在下面会看到的资料。后来,邵老先生后悔了,又非常想进逍遥宫,可是却再也没有看见过带他进逍遥宫的宗元法师,而他自己又没有办法进去,所以他后半生就将自己的研究放在了周文王和青铜器上,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须弥鼎和逍遥宫的线索,再进逍遥宫。

    因此,当澹台老板把须弥鼎放到他面前,请他鉴定时,老先生激动得直哆嗦,一个劲地问澹台老板是谁给他的这须弥鼎,澹台老板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能回答,只有据实告之。邵老先生大失所望,而且这一大喜大悲,让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没能招架得住,第二天就驾鹤西归了。

    在资料里,邵老先生记载到,须弥鼎是周文王铸造的。

    周文王自幼就求玄好道,擅长占卜。青年时期,有术士给了他一块青光蒙蒙的矿石,说此石是从昆仑山瑶池宫带来的“灵萤石”,不是人间凡品,可煅铸成沟通神灵的祭器。于是周文王在岐山按照周天八卦建了一炉,又在南海采得龙火,用无忧池边作登天梯的桑树枝为燃料,注入天精地华后,以五行生化之道炼制这块矿石,历经三年,最后炼出了一只香炉,取名问天,后被改名为须弥鼎,鼎成之时,凤鸣岐山。

    周文王用须弥鼎进行过几次大的占卜,效果奇佳,结果泄漏了天机,导致大业未竟就英年早逝。

    在周文王之后,须弥鼎几经转折,归于兵家之祖孙武所有。孙武在吴国实践他的学说时发现自己的主张并不能真正的经世济民,于是隐居向道,并用须弥鼎在凡人和神灵之间建立了一个中转接引的地方,这就是逍遥宫。须弥鼎也就成了逍遥宫的镇宫之宝。

    在孙武之后,逍遥宫几经演变,成为了一个凡圣杂居地,佛道两家尤受尊重。而须弥鼎也还会在人间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隋唐时期,当此之时,魔王欲作乱,须弥鼎伴随大将军李靖辅佐唐王李世民以镇邪魔。第二次是共和时期。此时,普天之下,刀兵四起,怪病横行,饥荒肆虐,三灾初现端倪,国家法制成为酷吏谋私的玩具,道德规范逐渐崩溃,魔王将应劫而生,荼毒生灵。

    当此之时,天帝当派人携带须弥鼎阻击魔王及其子孙!

    奇怪的是,须弥鼎第二次应劫出现的时候,周文王并没有说天帝派了何人阻击魔王,须弥鼎又归何人掌管,只是画了一幅画。对这一幅画,邵老研究多年不解其意,也请教过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以及宗教大师和文字学家,但没人知道这幅画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迫不得已,邵老先生把这幅画送到了宝岛一个专攻古画和文字符号的专家手上,至今还在研究。

    对须弥鼎归何人掌管,李高元不感兴趣,也觉得这份资料对他缉拿牛三没有多大帮助,但可能对江警督有些帮助,毕竟江警督正在调查这些邪教徒,这份资料恰好可以解释这些邪教徒为什么争夺须弥鼎。所以李高元看完后马上给江警督去了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