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遗录之沧海仙阁
字体: 16 + -

第一章 家传手艺

引子侍郎遗录

    明嘉靖年间,匠官徐杲主持重修北京皇宫前三殿,在替换太和殿地砖时,发现一块金砖背面刻有一副图,注名《仙阁图》并附有千字文《仙阁图注》。

    这对于偏爱土木之术的徐杲来说无疑是一份至宝,太和殿自正统年间建成至今,无论新建还是几次因失火整修,几乎都是同一人主持,此人便是时任工部侍郎的蒯祥。先贤交臂岂能失之。于是在大修三殿期间,徐杲遍查史料,走访南北,以此图及注为基础著成了一本《侍郎遗录》传于后世。

    当时的嘉靖帝对此并不以为然,自认为沧海难成仙阁,这定是一个弥天的玩笑,对此事的处理也就草草结束。

    直至清康熙十五年间,北京城民间流传开来一个传说,清军入关之前,闯王李自成留下大量宝藏藏于京畿。这不打紧的传说却勾起了不少人寻找宝藏的的心思,更有甚者还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鼓动汉人寻汉家宝藏反夷人江山。当时的九门提督下令全城搜查前明书籍,一把火烧了许多古书,还在菜市口杀了几个带头蛊惑的人,才最终将这股子寻宝热掐灭在襁褓之中。

    但是这徐氏一族为了保住祖传的遗录,只有举家迁居南下隐于深山,逃离了北京城...

    第一章家传手艺

    对于这些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打我记事起我爷爷每天就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这些,也许他是怕这些东西被后人给淡忘了。

    徐家迁居避祸应该不止一次,就是现存的祠堂还是清道光年间兴建的,供奉着先祖徐杲。另外家族一直传承的手艺确是真真切切的,所以对于爷爷讲的故事我也是一直半信半疑。

    爷爷虽说大字不识几个,可他老人家的木器活计在方圆百里算是一绝,大到床柜小到桌椅整张活计看不出一丝接缝,全靠榫卯相连不用一根钉子,像是整块木料雕刻而成。

    我父亲和二叔一人偏爱政治一人偏爱行伍,根本无心传承这门手艺,家里的男娃儿也就剩我幺叔了。幺叔名为徐兴华,算起年龄大我十五六岁,在他们那辈子人里排行第七,从小家人都喊他老幺,等我出生会喊人的时候也就顺着叫起了幺叔。因为是家里最小,长辈兄姐们都把他宠坏了,中学没读完就因为罪行累累让学校开除了。

    在社会上混当了几年后,被爷爷关在家里,开始传授他一些手艺,照着爷爷的话说,也没指望他能把这手艺发扬光大,少惹点事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每每到这里爷爷都要感慨这家传的手艺要断在他手里了。

    爷爷还收有两个徒弟算是儿徒了,******时这两家人养不起孩子,就央求着爷爷收下他们,算是找了口饭活了下来。但是这两人在这木器行当里算是愚钝的很,学了几年了也都是只学了点皮毛。后来爷爷想着不如让他们精于一行,以后不至于没手艺吃饭,就教他俩一人学用锛一人学用凿,其他的手艺就看他们自己的悟性了,后来家人也就习惯唤他俩为大锛,凿子。

    幺叔学艺的头几年倒是老实的很,而且脑子很是灵光,或许血液里淌着就是这份天赋,学艺不到四年做出来的木器在不太懂行的人看来手艺跟爷爷几乎不差上下。

    爷爷看他这几年也倒是乖巧就开始一点点的给幺叔讲起那本《侍郎遗录》来。这本古籍虽然躲过了九门提督的搜查却未能躲过七十年代红卫兵的炒家,一场焚烧下来也就没剩下什么。爷爷还是在**后才参加学习班认识了个把字,也没能把那本书凭记忆誊写下来,所以这古籍具体的内容算是失传了。爷爷就时常凭着回忆祖上对他讲的一些东西,再口述给幺叔,幺叔倒是有心的很,慢慢的竟写成了一份笔记。

    除了木器手艺活计好,爷爷更是制作和破解机关暗器的能手,但是这技能在当时是没什么大用处的,也就没几个人知晓。可幺叔对这些热衷的很,软磨硬泡的硬是把把爷爷自己画的一本有关这些的画册骗到了手。画册上大多该文字注释的地方,爷爷都用他自创的符号标记,也只有他自己能看的懂。可能是怕幺叔用心不正,学会了出去溜门撬锁,爷爷就没教给他识这些符号,幺叔倒也不问。

    在爷爷看来幺叔算是了了他一桩心事,好在没将这些东西毁在自己手里,可偏偏是这些让幺叔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