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归途
字体: 16 + -

第74章 突袭密支那

第七十四章 突袭密支那

胡康河谷战斗,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日本缅甸方面军急忙将第53师团调到北缅,增援第18师团作战。同时,在缅甸组建第33军。由本多政材中将任军长,统辖第18、53、56师团。本多政材把第18师团残部和第53师团部署在孟拱河谷,企图据险顽抗。

孟拱河谷地势险要,谷口是坚布山天险,谷内的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南高江对峙,攻守相望,互为犄角。史迪威与中国将领们商讨后,作出了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

1944年3月14日,中国驻印军开始向孟拱河谷大门——坚布山天险攻击,新22师从正面佯攻,新38师113团从左翼翻越险峻的库芒山脉迂回抄向布杰班山后路。

田中新一吃尽新一军迂回战术的苦头,但他认为库芒山脉奇险无比,中国军队无法翻越。然新38师113团不畏艰险,历14日终于迂回成功,28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29日和新22师两面夹击,只用一天就占领了布杰班山天险,歼灭日军近6000人。进入孟拱河谷。

113团天降奇兵,攻下坚布山天险,就当113团全体将士都在欢呼胜利时,却没有发现王为本身影。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去哪了,就连他的老战友也不知道他去哪了,大家纷纷议论他是掉队了,还是阵亡了,亦或者当了逃兵。

而王为本并没有像大家揣测的那样,他正深入山林之中,和几百名中美联合组成的突击队,执行史迪威的秘密任务。

这支部队是由200名美军特种兵,和600名从新一军选拔出来的优秀战士组成的。突击队武器被换成武器换成清一色m1式冲锋枪,指挥官是美军科菲尔特种兵团团长。他们的任务是突袭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然后坚守阵地,掩护盟军飞机空投士兵。

这支突击队才是史迪威真正的杀手锏,所有的攻击都是为了掩护突击队而进行的,因此计划高度保密,行军也在险恶的崇山峻岭之间。

4月初,驻印军向孟拱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新22师进至英开塘遭日军第18师一部顽抗,战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御阵地,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塔奈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5月下旬击溃第18师主力和56师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

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孟拱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日军见驻印军势不可挡,即飞调原防守密支那的114联队主力和56师团146联队一部,增援加迈的刚补充完的55和56联队。

4月24日,新22师和新38师向分别加迈和孟拱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队秘密向密支那进发。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

5月17日清晨,伴随震耳的轰鸣声,无数架盟军飞机,飞临密支那机场上空,对机场实施轰炸。日军被突然的袭击打懵了,在密集的轰炸中,机场设施遭到严重损坏,机场守卫伤亡惨重。

就在日军躲避轰炸时,一支不知从哪冒出的部队,突然杀入机场,这支部队就是中美组成的突击队。突击队一出现,天上的飞机就散了。刚被轰炸完的日军,又遭到突击队的打击,立刻土崩瓦解。

2个小时以后,机场敌人被肃清,突击队立刻向史迪威报告,机场已被占领。接着组织防御,防止敌人反攻。

中午时分,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

其后的几天里,整装待发的,第50师第150团,新30师第88,89团、第14团及炮兵、工兵等部队,自当日下午3时起,陆续空运到密支那。

密支那机场的收复,标志着“驼峰航线”将永载史册。飞机不用飞跃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可以从平稳的东面飞往中国,速度和安全性提高,运输量也随之提高。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大大鼓舞了新22师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下旬,新22师在索卡道将日军第18师团主力包围。

眼下只要拿下密支那,日军在缅北就在无反扑之力。密支那为缅北重镇,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地处缅甸纵贯铁路的终点,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南连八莫,西通孟拱,北达孙布拉蚌和葡萄;东面通到甘拜迪的公路再向东延百里,便到腾冲。伊洛瓦底江经密支那城东折而向南,流向八莫。周围多山,标高皆在500至1000米左右。城区西北是一个地形略有起伏的小平原(纵横各达11公里),遍地是丛林。铁路自南向北穿城而过。驻守在这里的是日军114联队,指挥官是日军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

只要拿下密支那,日军在缅北将无险可守,后面的中印公路也可以加速修建。然而,看似搓手可得的胜利,却没有那么简单。

因史迪威的参谋长梅里尔求胜心切,被初战小胜所迷惑,滋生了轻敌心理,又过于自负,未能采纳中、美指挥官合理的建议,没有及时切断日军的增援和补给,致使日军有了喘息之机,得到增援。

梅里尔督战不力,使得中国官兵大为不满,群起抵制。梅里尔一气之下旧病复发,被送往后方救治。

得到增援后的日军凭着坚固的工事死守密支那,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固抵抗。随着雨季的到来,战斗更加艰苦。中日双方展开拉锯战,这场奇袭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