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233章 外篇?不应遗忘的人们

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篇?不应遗忘的人们

帝王四世五年的十二月,一个名叫吴崇伦的帝国高参骑着马穿过亚弗坦尼,来到北方,莫亚比兹在被攻占焚毁后,人心惶惶。吴崇伦自告奋勇,决定去人人视为危途的北方视察,在去了一趟北方后,吴崇伦上文给帝王四世明威俊,认为北方虽失去了莫亚比兹和凌河城,但整体的防御体系还在,以阿里斯达为防御支点,重新整顿防线,稳住北方当前的危局。在埃西霍的部众覆灭,凌河城和莫亚比兹被摧毁,对北方该如何防御,帝国高层莫衷一是,吴崇伦却鲜明地提出了北方可以守的观点,令帝王明威俊犹如身在黑夜中看到了一盏明灯。

帝王明威俊把吴崇伦叫过来,问他北方该怎么守?

吴崇伦铿锵有力地回答:以阿里斯达为支点,派出大军屯集在阿里斯达,稳定住现有的城镇据点后再徐图发展,逐渐稳定并加强防线,安定北方的军民。总体来看,首先守住现有的北方各城,待北方局势稳定后,再把防线拉直,重筑凌河城,然后再渐渐向外扩出去,筑城屯地,向前推进。

帝王明威俊听了吴崇伦的话后,觉得吴崇伦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对吴崇伦的筑城推进一说,明威俊认为说得太早了,目前北方在一连串的兵败下防线是支离破碎,在这副残破的景象下,当务之急是稳住北方人心思动的局势。至于筑城推进,明威俊实在不想去多想,埃西霍和他的部众不就是死在筑垒推进上的吗。

在选谁当北方统帅,接手埃西霍战败后的烂摊,帝国中央的文武官员要么面面相觑,要么不开口说话,只有吴崇伦毛遂自荐,主动向帝王提出愿赴北方挽救危局。帝王明威俊问高层的文臣武将,吴崇伦任北方统帅是否合适?徐统尉和诺副统尉都不开口说话。学相陈青兆也闭口不言,倒是佐相韩国谊对帝王明威俊说,“当此关头,应择一名有实战经验的,有统领大军的将才前去,最为适宜”。谭佐相也发话道,帝国将星云集,在这危难关头,怎么能派一名没有实战经验的军事人员前去北方,担当如此重任,这么做过于冒失,请帝王三思。听了韩佐相和谭佐相的话后,帝王明威俊知道两位佐相不同意吴崇伦任北方统帅,因为他没有实战经验,只是一名高级参谋。后来,一名官员上文给明威俊,说道吴崇伦此人虽有学识但不堪大用,提提意见可以,让他带兵打仗,则恐难胜任。

帝王明威俊认为吴崇伦是个很有见识和勇气的人,但他却缺少实战经验,且又是个文才生,让他去北方挽救危局是有点勉强。帝王明威俊最后选择了罗夫康,这是因为帝王三世临终前告诉明威俊,若帝国有难,罗夫康可以用一用。罗夫康在帝王三世末年的西北之战中展现了自己的作战才华,北上作战,罗夫康率领的第一纵队先歼灭六千金军,后消灭了九千蒙古汗军,这两个胜仗给他加了不少的分。虽然北上作战最后无果而终,但罗夫康在北上作战中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帝王三世的大加赞赏,也让罗夫康在帝国军界中声名鹊起,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帝王明威俊任命罗夫康为北方统帅,所受的阻力就小得多,虽然韩佐相在早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罗夫康没有统率大军的经验。不过,帝王明威俊很快就说服了韩佐相等一些对罗夫康抱有成见的人。帝王明威俊把高层的文臣武将召了过来,对他们说道,“罗夫康虽然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但是他有这个能力。他在西北之战中率帝国一师一万多人能打胜仗,在北上作战中,率第一纵队五万多人也能打胜仗,这就说明罗夫康具有统领大军打胜仗的能力,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徐统尉表态说,罗夫康颇有军事指挥才能,战略战术上都有一套,由他任北方统帅没什么问题。

诺副统尉也说道,罗夫康是个将才,能带兵打仗,在让谁稳定北方的局势上,他是最合适的一个。

谭佐相当然也帮罗夫康说话。

韩佐相也赞同帝王的说法,认为帝王“所言甚是”。

帝王明威俊见在座的文臣武将都同意他的说法,心里很高兴。罗夫康任帝国北方统帅一事就定下来了。

在选吴崇伦还是选罗夫康上,帝王明威俊更倾向于罗夫康,不光是帝王明威俊,中央各级的文武官员也都更倾向于罗夫康,“如果说中央的文武官员中有十个人反对罗夫康的话,那么反对吴崇伦当北上统帅的至少有二十个人”。吴崇伦在当统帅的各项能力上都不如罗夫康,没有实战经验,没有带过兵打过仗,没有威望,没有一支嫡系部队可任由其指挥,也没有罗夫康享誉盛名,因为罗夫康曾被帝王三世明正诚授予帝国勋章。吴崇伦所具有的优点,颇有见识和很有勇气,同样的不见得罗夫康比他差。很明显,罗夫康要胜于吴崇伦,而吴崇伦唯一可以胜过罗夫康的是年龄,吴崇伦当年四十五岁了,而罗夫康只有三十二岁,然而年龄的优势并没有什么用。

帝王明威俊知道让吴崇伦当北方统帅底下反对声是一片,谭佐相就说过,“除非帝国实在是没人用了,才会让吴崇伦当北方统帅。罗夫康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与吴崇伦相比,还是强不少”。

罗夫康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帝国一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打过西北长战和岭南之战,有在作战中产生的威望(在西北长战中曾歼灭六千金军,帝国北方许多将领就是通过此战认识了罗夫康),与罗夫康相比,这方面吴崇伦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些指标项目,吴崇伦是一片空白。

吴崇伦知道罗夫康在作战能力上要胜于他,他接受了这个事实,继续安心地做他的高参。

帝王四世九年,在看到北方的局势稳定后,一直在关注北方战局的吴崇伦写了一篇文章《论战胜金军的战略战术》,上呈给帝王明威俊。在这篇《论战胜金军的战略战术》文中,吴崇伦写道了战胜金军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筑城推进的方式,重筑凌河城,把北方的战线重新拉直,回到之前故有的防御态势,重新把防线稳定在凌河—锦央—塔子山一线。

第二阶段,在重筑凌河城,把防线推进到凌河一线时,再派兵重筑小凌河或丰舟、永龙,选一城重筑,筑好城后屯田垦种,扩大我方势力范围。若金军前来困城,派大军救援。只要我们救援的兵力甚众,救援兵力须有十五万才能解救金军之困,击退金军的困城,保住我重筑之城。

第三阶段,在把我军前沿推进到丰舟、永龙一带时,接下来则须谋求攻占金军在下西边的重镇安莱托布,攻占安莱托布,并寻机与金军决战。

若这三阶段顺利达成,在把我军势力范围推到噶巴布斯河一线时,金军的主力在之前与我军的作战中也已受到重创,无力再对我军发起进攻,那么我军就可以在金国上区的腹地与金军作战,消灭金军,达到战胜金军的目的。

吴崇伦写的这篇《论战胜金军的战略战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帝王明威俊也没有采纳吴崇伦筑城推进的意见。帝王四世十年的“花园会议”,帝王明威俊向罗夫康提出的对敌之策是金军攻城后率部反击的保守做法。罗夫康对此并不认同,向帝王明威俊提出了重筑凌河城。罗夫康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吴崇伦的大力赞同,因为罗夫康的重筑凌河城与吴崇伦的筑城推进不谋而合。

罗夫康在派梁栋成的镶红旗军重筑凌河城后,又率近十四万的帝国一师击退了金军对凌河城的围困,赢得了凌河城之战的胜利。凌河城之战的胜利,也证明了吴崇伦的筑城推进的对金策略是正确的。如吴崇伦所言,只要出动的援军足够多,帝国的军队便能粉碎金军的困城,守住重筑的新城。吴崇伦认为罗夫康已经做到了他提出的战胜金军的第一阶段的任务,接下来就是继续采取筑城推进之策,向前推进。吴崇伦曾经到北方考察过丰舟城、永龙城和小凌河城这三城的旧址,吴崇伦认为在凌河城保卫战胜利后,下一步筑城推进所筑的城最好选在小凌河城上,在小凌河城的旧址上再重新筑城,派军民在城四周之地屯田垦种,蚕食金国之地,“扩大我方势力范围”。

吴崇伦提出了筑小凌河城之策,可是帝国高层对此反应冷淡。帝国的一些官员对吴崇伦提出的筑小凌河城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将会重蹈埃西霍的覆辙。吴崇伦不以为然,他争辩道,“我们已经取得了凌河城保卫战的胜利,再筑小凌河城无非就是再打一场凌河城一样的战役。凌河城之战我们打赢了,小凌河城我们为什么不能打赢。我们筑小凌河城,金军若来,再派出十几万援军,击退金军有很大胜算的。小凌河城肯定也能保住”。吴崇伦向他的同僚推销自己“筑城推进”的主张,可是帝王及军部对吴崇伦的“筑城推进”持审慎态度,他们既没有反对吴崇伦的这一主张,也没有赞成。

罗夫康对筑城推进很不以为然,在罗夫康看来,吴崇伦的筑城推进与埃西霍的筑垒推进是一路货色,是注定会走向失败的。罗夫康决定另辟蹊径,他派饼德部在凌河城一带屯驻,结果引来了费朗的金军。费朗的金军驻扎在丰舟和永龙一带。一些官员问吴崇伦,金军部队驻扎在丰舟和永龙一带,是不是还要派兵重筑小凌河城?吴崇伦回答道,这没有什么好惊奇的,派兵击退金军就是了,只要击退金军就能重筑小凌河城。吴崇伦上文给帝王明威俊,说派军民实行筑城推进不仅是压缩金敌的生存空间,还能消耗金军的力量,只要削弱了金军的力量,我们就能逐步蚕食敌人的领土,扩大我们的胜利。

可是,罗夫康接下来策动特勒拉斯之战却与吴崇伦所想的不大一样。但是,吴崇伦认为特勒拉斯之战与他的筑城推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罗夫康以德里埃的波黎亚吸引金军来攻,然后率帝国北方大军与金军决战,击退了金军。这在吴崇伦的眼中,是一种另类的筑城推进。本质是一样的,即以城引敌,派援军击退攻城或困城之敌;不一样的是罗夫康没有筑城,而是把别人的城变成了“自己的城”。吴崇伦不得不赞叹罗夫康是要比他高明。后来,罗夫康平定金国的过程与吴崇伦设想的大致相同,即先谋取安莱托布,待攻占安莱托布后,再派兵攻打金国上区的金军,消灭金军,最后赢得对金军作战的胜利。

待金国平定后,再去看吴崇伦写的《论战胜金军的战略战术》,是有些可取之处的。不过,多数官员都觉得吴崇伦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说得非常好听,但真正实施起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就很难说了。可是,凡是真正了解吴崇伦的人却认为他是一个实干家。吴崇伦去过北方好几次,对丰舟、永龙和小凌河城的旧址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并提出了具体的对敌之策。在他撰写的《如何在筑城推进中战胜金军》一文中写道:

筑城推进,先是筑城,在原有的旧址上重筑此城,派军民修筑,城修好后,在城周之地屯田垦种。若金军前来攻城或困城,派出强力援军,兵力须在十三万到十五万之间,也可以更多,对前来的金敌采取稳扎稳打之策,援军稳定前进,使金敌欲战不能,被迫与我援军扭打消耗,待敌攻势挫,再对敌发起猛攻,一举将敌击溃之。保得我重筑之城。这样一来使城得以保全,二来敌军力量得到削弱,如此不断推进,必能收复我北方失地,赢得与金军之战的胜利。

吴崇伦还画出了重筑小凌河城、永龙城和丰舟城的城防图。在吴崇伦的构想中,保住凌河城后,筑城推进下一步的重点在于小凌河城、永龙城和丰舟城,在这三城中,以小凌河城为中心,永龙城和丰舟城只是充当小凌河城的屏障,即把永龙城和丰舟城建成前沿的两个据点,所建规模可小些,以军事防御为主,用来护卫小凌河城。

当后人看过吴崇伦写的《筑城推进之术》时,多半都会认为吴崇伦的筑城推进有他的可取之处。罗夫康在《胜利的曙光》一文中写道埃西霍的筑垒推进注定会走向失败之说有夸大之嫌。如果说筑城推进注定会走向失败,那么罗夫康派梁栋成部重筑凌河城并赢得凌河城保卫战的胜利不就是说明了一次筑城推进的胜利吗。可以说,罗夫康重筑凌河城的胜利证明了筑城推进这一战术是可行的,是能够起到改善北方局势的作用的。

吴崇伦去世于帝王五世五年,帝王明尚丰在看过吴崇伦写的《筑城推进之术》,有感吴崇伦是个有才之人。明尚丰认为,如果当年吴崇伦出任北方统帅,也能逐渐改变北方不利态势,恢复之前的凌河—锦央—塔子山的战线,并能夺占一部分失地。不过,吴崇伦的筑城推进在明尚丰看来,它所能到达的极限是把帝国北方的势力范围推进到小凌河城、丰舟、永龙一带。虽然吴崇伦提出待把小凌河城、丰舟和永龙稳固后,可视情况向前推进,攻打安莱托布。可是,吴崇伦攻打安莱托布能否奏效,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正如帝国一名军事研究人员所言,“吴崇伦的筑城推进的思想说明他是一个既有进取思想,又有保守思想的人。不过,吴崇伦的筑城推进是保守倾向多于进取之势,是一个偏防守型的人。所以,吴崇伦在进攻中偏向于防守固守,以攻为守。在他的著作里也能看到这一思想,比如说他提出的守为正着,攻为奇着,恰恰说明了他的防守思想是重于进攻。若让他负责北方战事,他也许能守得住,并能夺占一部分失地,但指望他消灭金军,彻底消除金军对北方的威胁,那是不可能的”。

帝王明尚丰对吴崇伦也有一番评价,明尚丰说,“吴崇伦守得住北方,也能取得一定进展,用他的筑城推进之术,扩大帝国在北方的势力范围。但是若要用筑城推进来取得对金国的彻底的胜利,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筑城推进之术顶多也就能削弱金军的一些力量,把帝国的城池据点推进到丰舟、永龙及小凌河城一带,然后与金军长期对峙”。

在北方帝金两国的交战中,吴崇伦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罗夫康对吴崇伦也有一段评价,罗夫康认为吴崇伦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军事理论家”。只是,当人们在谈论帝金两国的战争时,总会有意无意忽视像吴崇伦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在帝金之战中出过什么力,仅仅提出了理论之类的意见。多数人会把帝国与金国两军作战的焦点集中在帝国的将领上,他们不知道,在这里头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英雄,曾经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有的人在战场上与敌搏斗英勇牺牲,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查探,搜集,传递情报,有的人协助战士参与战斗。他们中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在帝国与外敌战斗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是一群不应该被遗忘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