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223章 岂在多杀伤

第二百二十三章 岂在多杀伤

当卡布诺尼人看到帝国北方军像湍急的江河涌向西北塞外时,很多人都能预见到战争胜负的走向。葛达巴力之战的捷报像春风一样传遍帝国的北方,帝国北方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重创了费朗金军的主力。在金区,街头巷尾谈论着葛达巴力之战,说得最多的是“中西亚那边死了很多人,到处都是人马的尸体,尸横遍野”。捷报传到帝都曼蒂兰斯特,帝王明尚丰发贺文给饼德,说道:

葛达巴力之战,饼德将军率所部将士重创金军主力,使帝国军民为之一振。此战实乃是我帝国奠定北方和平的一战,饼德将军及所部将士居功至伟。望饼德将军把有功将士一一报给军部,酌情奖赏,以兹体恤。

葛达巴力之战,帝国北方军所俘的金军多是金军的雇佣军,有一部分来自中土之地。中土之王亚罕默德请求帝王明尚丰把他的人放了,因为他们是受到了金军的蛊惑,是被强迫征入金军的。帝王明尚丰对亚罕默德的请求没有任何回应,他下示饼德,“把所俘的金军全部押回帝国”。

葛达巴力之战,饼德达到了自己制定的作战目的,歼灭了金军主力,不过令饼德等将领感到遗憾的是,“又让费朗这只老狐狸给跑了”。战斗结束后,就此战的来龙去脉,饼德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报文上呈给了帝王明尚丰,并向帝王汇报了参战,阵亡和有功的将士。帝王明尚丰授予饼德红黑勋章,其余有功将士分别授予金银等勋章。

费朗率领残余的金军返回他的属地时,发现属地的金军遭到了敌人的进攻,这敌人是克拉玛率领的斡朵儿瀚军。趁费朗率金军的主力东征时,克拉玛领着他的斡朵儿瀚军出隘口开始收复失地,一直打到萨波热摩流域,与遏隆尔所率的金军隔河对峙。费朗回来后,面对着斡朵儿瀚军的来侵,对其发动反击,但是克拉玛的斡朵儿瀚军兵力雄厚,有近二十万兵力,且主力又密集靠拢,费朗的金军反击没有成功,不得不退回河对岸。克拉玛的斡朵儿瀚军和费朗的金军隔河对峙着,双方都不愿再进一步,并又在河对岸修筑防御工事,阻遏对方来攻。克拉玛夺得了斡朵儿瀚国西边的一大片土地,给费朗的金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虽然费朗在率军东征时没有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留下了十多万金军交由遏隆尔指挥,让其看家,但是,葛达巴力之战严重损耗了费朗金军的力量。面对克拉玛的二十多万斡朵儿瀚军的进攻,金军只能阻止其攻势,而不能把他们消灭。

克拉玛显然也吸取了当年与金军作战的教训,作战的时候集中兵力,庞大的兵团令金军无计可施。两军的隔河对峙,使克拉玛的斡朵儿瀚军成了金军最大的威胁。中土之王亚罕默德乐于见到金军的力量被牵制和削弱,他对克拉玛的斡朵儿瀚军提供了帮助,使其牵制金军。当然,亚罕默德也继续跟金军保持友好关系,双方的关系依然如旧。亚罕默德需要的是一个均衡格局,即斡朵儿瀚军与金军互相牵制掣肘,起到制衡的作用,那样的话,他的穆斯兰基国就安全了。

克拉玛和费朗都想消灭对方,收复失地,可双方都没有灭掉对方的实力,所以隔着萨波热摩河对峙。费朗和他的金军将领多了一个西边的劲敌——克拉玛的斡朵儿瀚军——使得费朗和他的金军再也无心东顾。况且受到葛达巴力之战的重创,费朗和他的将领们在潜意识里都产生了尽量避免跟帝国军队打大战的想法。

西边劲敌的出现与葛达巴力之战的惨败,使金军无力东侵,贝当富沫暂时安全了,中西亚也暂时安全了,帝国北方的和平也得到了保障。正如饼德呈给帝王的上文中说的那样,“葛达巴力之战的胜利,我军重创金军主力,将会令帝国北方维持一段长时间的和平,这也是我们竭尽全力与敌血战,付出重大牺牲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我们渴望看到的结果”。

葛达巴力之战,“以完美的结局收场,帝国北方的和平大局已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帝国北方的和平能够得到保障”。

葛达巴力之战后,金军对帝国北方的威胁得以消除,帝王明尚丰可以集中帝国全力攻打蒙古汗国,对蒙古汗国策动一场大规模的决战了。

帝王五世十五年三月,帝王明尚丰征调帝国中央军、饼德的帝国一师以及谷正刚的西北军征讨蒙古汗国。帝王明尚丰任命赵迪昊为征讨蒙古汗国的帝国中央军的统帅,统领十二万帝国中央军,与此同时饼德出动八万帝国一师部队,谷正刚的西北军则有四万五千人,明尚丰投入的第一波征讨蒙古汗国的帝国军队为二十四万五千人,后续部队如有需要则投入五到十万人马。决战的命令下达后,赵迪昊的十二万帝国中央军即刻出发,开始率军出征蒙古汗国。赵迪昊等这一天已等了很久了,在率大军出征的那一刻,赵迪昊不禁然地想到了帝王二世末年的一个帝国诗人为陶省利将军出征所作的诗:

瀚海云长暗雪山,

孤城遥望狼居山。

草原百战穿灰甲,

不破蒙汗誓不还。

哼吟着这首诗的赵迪昊此时的心中的豪迈也如诗中最后一句那样,这次他率大军征讨蒙古汗国要“不破蒙汗誓不还”。

正当帝国集中全国精锐主力对蒙古汗国发动大战时,蒙古汗国的高层也在积极做着应战的准备。此时的蒙古汗国高层的政治格局有了些变化。五年前,即帝王五世十年,蒙古汗王莫克洛病逝了,米斯第继任蒙古汗王。米斯第虽贵为蒙古汗王,但大权却被大将亚克力瑟窃取。米斯第当上蒙古汗王后,在军事上不得不倚重亚克力瑟等一批将领,且“米斯第年轻,稍显稚嫩,亚克力瑟等一批将领就窃取了米斯第的军事大权,在许多军政事务上,亚克力瑟说话往往最算数”。威望甚高的亚克力瑟在蒙古汗军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控制着蒙古汗国的军队,成了蒙古汗国实际的统治者,这使得蒙古汗国的高层政治有了些许的微妙。

在得到帝国要对蒙古汗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后,亚克力瑟也开始作相对应的部署,部置早已策划好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通衢会战。亚克力瑟制定的通衢会战的要义是:在防御的外围部署一支五万到六万的骑兵部队,与前来的帝国大军作战,边打边撤,边撤边打,在与帝国大军的缠斗中不断消耗敌军的力量。同时,沿途修筑的城镇要起到堡垒的作用,阻遏帝军深入,不断消耗敌人的力量。待把敌人引到纵深处的通衢城后,外围的数万部队依托通衢城展开后,在城下与敌人决战。在敌攻打通衢城及城下之敌,锐气丧尽后,亚克力瑟便会率精锐的主力部队侧击围攻敌军,切断敌人的供给线,挫败敌人的攻势,击退帝国大军。

这个通衢会战的计划,蒙古汗国的高层准备了十几年了,为此,蒙古汗人在自己的国土的纵深处修筑了二十多座大大小小的城镇,让蒙汗子民迁居城内。这些城镇都是以作战为目的修建的,不仅结构坚固,城内筑有许多的防御工事。其中,以通衢城最大,是蒙古汗国的中心城市。通衢城建在蒙古汗国靠近西北边的山边,城内住有二三十万的蒙古汗人,其中守军有三万五千人。通衢城是亚克力瑟计划好的与帝国大军决战的地方,在通往通衢城的路上,越靠近通衢城,修筑的城镇越大,所住的人和城内的守军就越多。亚克力瑟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断消耗前来的帝国军队,然后在通衢城“待帝军在攻城与外围蒙汗军作战中锐气丧尽,疲惫不堪时,尽遣蒙汗军主力围攻侧击来敌,切断敌之供给线,一举击溃来犯的敌军”。

这一作战计划,亚克力瑟想了很久了,亚克力瑟认为选遣三部人马共五六万人在外围的防御阵地与来犯的帝国大军周旋,然后利用沿途城堡,层层阻遏敌人前进,并诱使敌人前来,直至退到通衢城下,依托坚城与帝国大军一搏,耗其力量,待帝大军渐衰后,再派出主力部队实施围攻,并切断帝国军队的后路,挫败帝国军队的攻势。亚克力瑟相信自己谋划的通衢会战计划是可行的,是处于弱势的蒙古汗军击败强敌的帝国军队的一个作战模式。亚克力瑟之所以相信这一作战方式能力克强敌,是他借鉴了当年罗夫康的帝国北方军击败金军的几场战役。亚克力瑟仔细研究了罗夫康当年击败金军的第二次凌河之战和特勒拉斯之战,他看到当年罗夫康的帝国北方军能以弱克强,击败金军的要点是吸引金军屯兵于城下攻城或围城,然后与金军展开对攻战。鉴于此,亚克力瑟认为蒙古汗军若想击败帝国的大军,就需要利用坚城,引敌来攻,耗敌力量,待敌攻势渐疲后,再倾注蒙汗精锐主力侧击围攻敌军,才有可能挫敌攻势,击败来敌。

正是由于亚克力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得到蒙古汗王尹稚单和莫克洛的赏识,蒙古汗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国土的纵深地区修建了二十多座城镇,“想以此诱敌来攻,达到挫敌攻势的目的”。蒙古汗人在这一地区构建的防御和作战体系是亚克力瑟独特见解的一大杰作。亚克力瑟对自己的这一克敌构思颇为得意,如今一切都已部署妥当,只等帝国大军前来了。亚克力瑟对蒙古汗王米斯第说道,“经过十几年的精心部置,我们已经做好了应对来敌的准备。帝国若率大军来犯,我第一线部队在外围逐次抵抗,诱敌深入,与沿途各城镇守军偕同配合,阻遏消耗敌大军。在敌军已到通衢城时,他们便已消耗了一定的力量,在与城下的蒙汗军与城内守军的鏖战中又不断消耗其自身力量,攻势必减弱,以至疲怠。这时,我精锐蒙汗军主力蜂拥而上,合围敌军,必能克敌制胜”。

在兵力的配置上,那些守城的蒙汗军部队,包括通衢城,人数有十万多人,外围的骑兵部队有五六万人,在通衢城背后的蒙汗军精锐主力也有十万,包括强悍善战的廓尔喀部队,廓尔喀部队是重装甲骑兵部队,拥有大量的火炮和战车,兵马人数约二万五千人,有上百辆战车和数百门火炮。其余的蒙古汗精锐主力也有数百门火炮和一定数量的战车。亚克力瑟手握的这十万蒙汗军精锐部队有数千门火炮和近千辆的战车,实力不可小觑。

在发动对蒙古汗国的决战前,帝国高层探知在蒙古汗国河北地区的纵深之地建有大小几十座城镇,“且城镇的规模大小越往深处越大”。帝王及帝国军部判明蒙古汗国这些城镇的出现是“有某种作战的目的”。帝国军部呈给帝王明尚丰的一份报告,说道“这些城镇的建立,是想引诱我军去攻打,消耗我军的力量,把我军吸引在攻城中,然后率主力与我军决战”。根据这一判断,帝王明尚丰与赵迪昊等将领商讨对敌之策,赵迪昊认为如果敌人真的想通过这种方式与帝国军队决战,那么帝国军队可以“将计就计”,通过这一方式引出蒙汗军主力,然后与蒙汗军进行主力决战。

赵迪昊的“先引敌,后决战”的计策被帝王明尚丰所采纳,帝王明尚丰让赵迪昊率十二万帝国中央军攻城和引敌,在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引出蒙古汗军主力后,饼德的帝国一师和谷正刚的西北军与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一起与敌人进行决战,歼灭蒙古汗军。基于此,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过河北,深入河北之地,攻城引敌;饼德的帝国一师部队入河东,在蒙古汗国的河东地区建一军事基地,八万多人的部队暂驻于此;谷正刚的西北军入河南,在蒙古汗国的河南地区暂驻。“在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引来蒙汗大军并与之作战后,帝国一师和西北军迅速赶至战场,与赵迪昊部攻打蒙古汗军,歼灭敌大军”。

赵迪昊所率的帝国中央军进入蒙古汗国后,越过源河,进入河北地区,逼近蒙古汗国的核心区域。赵迪昊和他的将领们知道,在这一区域的纵深处潜藏着蒙古汗国的主力部队。赵迪昊决定先攻城,拔掉一个个城镇据点,引敌前来。但赵迪昊在率部深入的时候,却不时遭到数万蒙古汗军的阻击,在一次作战中,由于赵迪昊一部追击敌人而过于深入,遭到蒙古汗军的围攻,伤亡近万人。赵迪昊不得不命令所部“切勿追击敌军,骑兵部队以防御为主”。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在攻城中缓步推进,“每攻下一城,拆毁其城墙,把所俘军民押往后方,并焚毁城内所有东西,付之一炬”。在敌人的核心区域越深入,所遭受的抵抗就越顽强,蒙汗军的数万骑兵在赵迪昊的攻城中总会袭扰攻打帝国中央军的骑兵部队,双方不时爆发小规模的战斗,“敌人的数万骑兵总会在我军攻打城镇时袭扰攻击我们,干扰我们的攻城”。但是,帝国中央军不为所动,坚持以攻城为主,赵迪昊决心拔掉沿途的所有城镇,他认为敌人主力兵团肯定会在他攻打某一座城池时出现,到时帝国军队跟蒙古汗军决战的时刻就到了。

在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深入河北地区攻城时,饼德率八万帝国一师部队入驻河东地区,谷正刚的四万五千人的西北军也进驻河南地区。一切都在按照帝国军部所制订的作战计划执行。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谷正刚的西北军,在帝王四世十七年蒙古汗军入侵西北之地后,帝王明威俊就开始筹划在西北地区再建一支机动兵团。帝王五世明尚丰上任后,在隆德地区组建了一支西北军,兵员人数五万,以骑兵为主。西北军的官兵从头盔到军服,再到军靴,都为墨绿色,武器装备也按帝国一师的标准配置。罗夫康任西北军区兼隆德军区的都尉,负责指挥的部队便是西北军,西北军另设具体指挥一人,直接指挥西北军,军职为中尉。罗夫康在给饼德的去文中向他提到了这支西北军,“与帝国一师一模一样,宛若帝国一师在西北部的一支分支部队,由谷正刚中尉直接指挥,用来对付蒙古汗军”。

为了协助赵迪昊的攻城,帝王明尚丰又增派五万帝国中央军部队,为赵迪昊的攻城分忧解难。随着赵迪昊部攻打的城镇越来越大,守军越来越多,抵抗越来越顽强,攻城的进度也愈加缓慢。赵迪昊在给帝王的报文中提到“蒙汗军的城池,小则有守军一二千人,多则三四千人,遇到更大的七八千人,可能后面还有上万的”。攻城越来越艰苦,赵迪昊遂对攻城采取火攻,“在被帝国军队攻下的城镇,往往会燃起大火,火光冲天,大批的蒙古汗百姓仓皇逃离,守军要么被火烧死,要么就力战而死或被生俘”。每次攻克一城,赵迪昊和他的部将会认为他们与蒙古汗军的决战就又近了一步。在对亚克力瑟城的攻打中,守城的军民极为顽强,赵迪昊的攻城部队在城内的攻坚步履维艰。赵迪昊决定对城内所有房舍据点实施火攻,“燃油像水一样烧灌了这里,整座城被大火吞噬,城内的军民纷纷葬身火海”。在亚瑟城,死于战火的军民达十万余之众。在蒙古汗王米斯第眼中,他们是为亚克力瑟殉葬的牺牲品。亚瑟城的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尸体在城内随处可见,最后这些尸体在帝国军队的火化中成为骨灰,被埋在一个土堆中。

在攻打亚瑟城的时候,帝国中央军的官兵在敌一骑兵的尸体上搜到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很快送到了赵迪昊那里,在这张地图上,在通衢城的后面,画着几个三角形。赵迪昊和身边的将领认为通衢城很有可能就是蒙古汗军要与帝国军队决战的地方。那几个三角形的标记则是蒙古汗军主力部队的聚集地。之后,传来的情报说道通衢城之后再无大城,而且在通衢城外有数万蒙汗骑兵,正严阵以待。赵迪昊因而确认通衢城便是蒙古汗军要与帝国军队决战的地方。赵迪昊对他的将领们说道,“敌想用坚城使我们屯兵于城下,然后尽遣主力围攻我军”。

赵迪昊不仅看到了亚克力瑟布置的这个口袋阵的袋底,他还看见了袋底所暗藏的玄机。

赵迪昊连忙把这一重要情况告诉给了饼德和谷正刚,饼德和谷正刚各派代表前往赵迪昊处商量决战的方案,最后制订通过了通衢决战的作战方案:赵迪昊率部攻到通衢城,在城下与敌军作战,在引出蒙古汗军的主力军团后,饼德的帝国一师和谷正刚的西北军从外侧攻击蒙汗军主力军团,与敌人展开主力决战,歼灭或重创敌主力,取得这场决战的胜利。

在制订了通衢决战的方案后,赵迪昊率帝国中央军攻打通往通衢城的最后一道屏障——丰陆城。在看到亚瑟城的悲惨景状后,丰陆城的蒙汗百姓蜂拥逃出了城,城内的守军在抵抗了一下后,也弃城逃跑。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用了几天时间就攻下了丰陆城。丰陆城的失守使通衢城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完全暴露在了帝国军队的攻击下。

亚克力瑟看到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在沿途的攻城中损耗了一定的力量,自己制订的第一阶段的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亚克力瑟给所部下达通衢会战的命令:令通衢城的城内城外的蒙古汗军在帝国大军的进攻中抵抗帝军的攻击,消耗敌军的力量;待帝军进攻锐气枯竭时,在通衢城后面的蒙汗军精锐主力,分别从敌两翼杀出,侧击敌军,并切断敌军退路,与帝国大军进行决战,一举击溃敌军,挫败敌人的攻势,赢得这场决战的胜利。

亚克力瑟要在通衢城下与帝国军队决战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佩。

不得不承认,亚克力瑟是一个善于作战和统兵的将领,也是一个善于学习他人作战经验的将领。亚克力瑟在吸取罗夫康当年击败金军的战役的经验上制订出了适合蒙古汗军作战的“用城消耗,凭城坚守,再绝地反击”以守为攻的战术打法。亚克力瑟认为自己制订的这个作战方案没有什么问题,是有成功的前车之鉴的。但不知亚克力瑟想过没有,当年罗夫康发动的第二次凌河之战和特勒拉斯之战,帝国北方军的兵力与金军比不落下风,甚至还略占优势。而现在前来的帝国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人数都占有优势,蒙古汗军在全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帝国军队决战,胜算有几?

只是,亚克力瑟不是罗夫康和饼德,通衢城也不是波黎亚和葛达巴力。

赵迪昊的帝国中央军已逼近了通衢城,赵迪昊也调整好了进攻的部署,他把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放在整支部队外沿的两侧,应对到时侧击其部队的蒙汗军主力军团。与此同时,饼德的八万帝国一师部队和谷正刚的西北军开始沿着赵迪昊部的外侧移动,他们与赵迪昊部保持着一段距离,等到蒙汗军主力尽出后,赶至战场,侧击蒙汗军的主力军团,与敌人展开决战。负责指挥攻城的赵迪昊的部将陈同国一点都不担心即将到来的通衢决战: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作战,我们拔掉了敌人设置在我前进路上的十几座城镇。现在,我们即将攻打通衢城。在攻打通衢城后,我们不惧怕敌人倾注全力的反攻。虽然我们在前期的作战中损耗了一部分人马,但在获得补充后,这些损失对我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外线有十多万人马的保护,一旦敌人倾注全力来攻打我们,我们的外线部队便会迅速赶来,与我们一起击敌,所以我们一点都不担心即将到来的攻城决战。唯一让我们心烦的是,这几天雨下得很大,眼前一片汪洋大海,看来攻击的日期是要推迟了。

通衢决战近在眼前。

乌云密布,天降暴雨。

平日河水不宽的乌嘉里河因连日倾盆的暴雨猛涨,使周边几公里的草地全被淹没,河水泛滥成灾,使数里之地皆成“泽国”。赵迪昊呆在营帐里等着雨水的停歇,他望着通衢城的方向,感到两军的决战日益临近,决战的氛围越来越浓。阴雨的天气使围绕着通衢城的那片区域的气氛变得更加诡异。蒙古汗王米斯第感到亚克力瑟正一步步地将蒙古汗国带入毁灭的边缘。米斯第信任的谋士童存安向他诉说着蒙古汗国目前面临的危境:“据可靠的情况,帝国出动了三四十万的庞大军团,我们想在通衢之战中赢得战争的胜利机率是渺茫的。如果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我们就输掉了一切。亚克力瑟正在拿蒙古汗国军民的身家性命作赌注,打赢了功劳是他的,打输了就让所有蒙古汗国的军民承担。帝国集中一国之精锐主力与我们开战,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打不赢的战役。金国就是最明显的一例,难道要让蒙古汗国重蹈金国的覆辙吗?所以,为今之计我们必须停止战争,力求谈和。以战求和,战只是手段,和才是目的。如果能够谈和,为什么还要战呢?”

谋士童存安的力说使蒙古汗王米斯第下决心与帝国求和,米斯第把亚克力瑟叫过来,劝说亚克力瑟停止作战,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两国的争端。亚克力瑟坚持通衢会战的作战计划,他认为只有以战才能求和,所以亚克力瑟与米斯第“几言不和,便扬长而去”。蒙古汗国高层出现了以米斯第为首的主和派和以亚克力瑟为首的主战派。随着大战的临近,两派人马的矛盾愈发尖锐,米斯第知道,要想贯彻求和的方案就必须除掉亚克力瑟等这些主战派。米斯第动用他的王庭卫军以宴请的名义把亚克力瑟等人叫了过来,把亚克力瑟“就地正法”,接着又一一除掉了亚克力瑟的亲信将领。待扫除了那些不听话的将领后,米斯第召集其他将领开会,在向他们通报了把亚克力瑟等一帮将领“正法”的消息后,向在座的将领讲到了求和的主张:“我们现在与帝国大军的作战,据可靠情报,来犯之帝军有四五十万之众,已远超我们抵抗的限度。若我们与帝国大军决战,绝无胜算。用战争的手法来解决我们与帝国的问题,只会把我们带入毁灭的边缘!所以,为今之计,只能力争求和,与帝国和谈,达成和平解决”。

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与会的将领们个个面面相觑,他们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米斯第是蒙古汗王,他有权杀亚克力瑟等将领;二是当前的战况确实不容乐观,许多将领都得到帝国这次投入了极为雄厚的兵力,明显是要对蒙古汗军来一次大的打击;三是一些将领对亚克力瑟的飞扬跋扈的作风甚感不满,而且亚克力瑟不太尊重米斯第,使得有些将领认为亚克力瑟可能会为此送命,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发生了;四是许多将领认为和谈确实是目前解决两国冲突的最好手段。

米斯第很快就控制了蒙古汗国的整个局势,米斯第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和谈方针顺应了广大蒙汗军民的想法,所以自己能很快控制住整个局面。而且在当前的这个时期,帝国的军队因连日的大雨被困在河对岸,此刻正是求和的大好时机。于是,米斯第派出自己的代表手持和谈的公文来到赵迪昊的营帐中,同时,米斯第释放了一部分被俘的帝国的人马。

赵迪昊没想到蒙古汗国的国王会主动求和,他一开始认为这里面肯定有诈,本想置之不理。但是,身边的费玉通等将领认为蒙古汗王的求和公文必须要交给帝王过目,然后再看帝王的反应,“我们只是帝国的将领,无权对一国之主的求和公文作出相对应的决定,必须要请示帝王才行,否则是要追究罪责的”。赵迪昊担心这可能是敌人的“缓兵之计”。陈同国对赵迪昊说:“我们可以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不用过于顾虑敌人用此和谈之计背后所隐藏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费玉通说:“蒙古汗王要跟我们和谈,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蒙古汗国高层已感受到了我们施加给他们的强大的军事压力。他们的内部不是出现了分化了吗,杀了一批主战的将领。如果我们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我们与蒙古汗国的矛盾,这不是要比用战争解决好吗。”

赵迪昊派人把蒙古汗王的代表送往帝都,就蒙古汗国乞和一事等待帝王的指示。赵迪昊把此事告诉给了饼德和谷正刚。赵迪昊、饼德、谷正刚等将领经过商议后,一致认为先停止军事行动,等待帝王对此的指示,但在这段期间,仍须对蒙古汗国施加一定的军事压力,查清蒙古汗军的动向。不过,无论是饼德还是谷正刚以及许多参战的帝国将领都认为如果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自然是“一件利好的事”。

既然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那么如果能不通过战争也能达到和平的目的,岂不是比用战争的手段获得和平来得更好。兵法云,用兵之道,以兵戎相见,攻城拔寨,乃为下策;以外交谋略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为上策。正是: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