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93章 流血的政治

第一百九十三章 流血的政治

费朗率部从战场上逃离出来,与费东廷部会合。费东廷部并不清楚东边战场发生了什么事,不过当他们看到费朗的部队从东边急匆匆地过来,想必能感到事情有点不妙了。费东廷与费朗见面后,费朗对他说:“我们被帝国北方军打败了。”费东廷回话道:“你跟我一块去见贝勒王去吧。”费东廷与费朗两人一块去见贝勒王拓善跋。费朗来了后,阿里札、达勒善等部官兵也相继到来与拓善跋的西金军会合。贝勒王拓善跋在听取了费朗等人的汇报后,他已经了解东边战事的情况。拓善跋上文给君王迈立阳:

君王,在听了从东边撤出来的将领的话后,我金军与帝北方军在东边的战事已见分晓。智亲王战死,其各部伤亡仍在统计中。现从战场上撤出来的金军将士都群集到了我们这边,我们在东边部署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现如今,我们只能重新整顿所部人马,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君王迈立阳在得到东边金军战败的消息后,心中无限惆怅,智亲王艾敏博葛也战死了。短短几个月,金国的四个亲王死了三个,睿肃王洛瑞什几个月前病逝,旗王阿勒儿在七月的一天晚上竟不幸坠马被马践踏而死。阿勒儿死的有些蹊跷,金都米里斯提城内顿时谣言四起,说阿勒儿是被人谋害的,阿勒儿的死是精心设计的一个阴谋。七月的一天晚上,阿勒儿喝过酒,醉醺醺地骑着马从一个弄堂里出来,不料路上突遇一辆急驰的马车,阿勒儿的马惊吓过度,把阿勒儿甩落下来。在马的惊叫狂蹄下,这位金国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有“旗王”之称的阿勒儿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一天的晚上。

睿肃王病逝,阿勒儿又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现在智亲王也身亡了,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君王迈立阳是心烦意乱。不过,眼下迈立阳要应对的是接下来金军整体的防御部置。迈立阳召一众仍留在米里斯提的贝勒将官商讨接下来金军如何应对罗夫康部的进攻。会上,卡豪说道,现在帝国北方军在东边刚大战一场,不可能迅速对我们发动战事,眼下我们还有十几万金军,重新调整部署,依然能够守卫国土。莽泰说道,现在我们在西边有十几万人马,由贝勒王坐镇指挥,东边的防线虽然垮了,但我们的主力犹在,只要我们筹划周密,仍能击败罗夫康部的进攻。会上的其他将领大臣也都认为金军具有击败罗夫康的北方军的实力,金国还守得住。

君王迈立阳也没有对时局抱有完全的悲观,金国仍有十几万能征善战的将士,还有与罗夫康的北方军一搏的实力。可东边的大门完全敞开了,金都米里斯提暴露在了罗夫康部队的攻击之下。迈立阳必须考虑米里斯提的防御了。迈立阳把王城的北、东、西三面城墙防御交给崎山、莽泰和卡豪,让他们负责这三面城墙的防守,特也法克依然负责正面城墙的防御。迈立阳下令给贝勒王拓善跋,“重新整顿所部人马,集结在一起,迎击罗夫康部的进攻”。拓善跋在接到君王的命令后,即整顿所有人马,拓善跋把云集在西边的金军分成二个编队,第一编队由拓善跋指挥,下辖阿里札部二万,多玄里部三万,达勒善部一万五千,拓善跋直属人马一万五千,总计八万多人。第二编队交给费朗指挥,下辖费朗部二万人马,克苏哈部二万,费东廷部二万,总计有六万多人。西边金军人数加起来计有十四万人马。拓善跋认为,金军依然有足够的实力与罗夫康的北方军周旋,能挫败罗夫康部的进攻。

董向焘的联队深入金国的上区,谨慎小心的董向焘一直在观察着当面金军的动向。董向焘发现有大批金军正向西金军涌来,董向焘感到东边金军与帝国北方军作战吃了败仗,逃了过来。董向焘的心里面高兴了一下,与此同时,董向焘也命令联队稳稳后撤,逐渐拉开与西边金军的距离。在得到帝国北方军取得了金东大捷后,董向焘的联队迅速后撤,回到了联队出发的地方。

进入十月,帝国的最北端寒气袭来,天越来越冷,而在靠近南方的边境上,密林丛中依然溽热潮湿。罗夫康在金国上区东部,策动一场作战的时候,位于南方密林边的淮军驻地,自称“淮王”的明瑞挺也在策划着对帝国的岭南发动一场攻势。明瑞挺,淮王明德丰的儿子。明德丰已在三年前,即帝王四世十八年,离世了。岭南之战失败后,淮王明德丰率残余的淮军和一部分子民逃到彤趾国定居了下来。明德丰知道自己有生之日不可能再回到岭南了,可明德丰终究忘不了岭南那片土地,那段他在岭南呼风唤雨的时期。明德丰会率他的淮军不时骚扰一下岭南,给滕冲的中央军制造一些麻烦,然后又退回到了彤趾国,一切照旧。

时刻惦记着岭南这片乡土的明德丰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给儿子明瑞挺留下了一首诗,诗中流露出了明德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心中的悲冷: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帝淮州。

它日北上返乡土,

家祭无忘告乃父。

明瑞挺能从诗中看出父亲明德丰心中的悲怆,明瑞挺信誓旦旦地向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父亲表示:“孩儿一定能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明瑞挺心里其实也明白,这种不切合实际的话只是宽慰一下即将离世的父亲的。明德丰去世后,明瑞挺成了在彤趾国所有军民的最高统治者,明瑞挺以“淮王”自称,跟他的父亲一样,念念不忘岭南这片故土。

帝王四世明威俊是在二年后,即帝王四世二十年,得知明德丰去世的消息。不知道明威俊在知道明德丰去世后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只是在给岭南都尉凯志毅的下文中,明威俊告诫凯志毅,明德丰虽死,但不能放松对南边敌人的警惕,他们依然是“贼心不死”。

明瑞挺接掌大权后,他自称“淮王”,把自己所控制的区域称之为“淮国”。那个傀儡国彤趾国是明瑞挺的“淮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瑞挺早就瞧不上彤趾国那个傀儡国王了,只是碍于情面,没有把他废掉。不过彤趾国国王的存不存在对明瑞挺影响不大,毕竟他就是一个傀儡,一个摆设而已。帝王四世二十一年九月,明瑞挺决定调集二万淮军出击岭南。明瑞挺之所以要出兵岭南是缘于“淮国”土地肥沃广袤,却缺少耕牛和农耕用具。明瑞挺派兵进击岭南是去抢岭南农民的农耕用具和耕牛,为此明瑞挺为这次出兵作战起了一个怪异的名字:“抢年糕”。明瑞挺清楚地知道岭南的帝国中央军的实力以及游弋在岭南大江上的帝国的舰船的战斗力。帝王四世十二年,帝王明威俊在岭南建立了一支海军舰队,淮军的战船便无法大摇大摆出现在岭南的江河上。每次碰到帝国的舰船,淮军的战船要么被击沉,要么就侥幸逃过一截,总之帝国的岭南海军彻底控制住了制江权。

明瑞挺打算用二万淮军攻打江都,借以吸引帝国中央军把注意力集中到守卫江都上,另派一万多人的淮军去抢农民的耕牛和农耕用具。十月十日,明瑞挺的二万淮军呐喊着攻打江都,在中央军骑兵的围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负责抢耕牛和农耕用具的那一万淮军在“完成了任务”后火速返回,在途中过江河时,遭到帝国战船的轰击,一部分官兵沉入江底,连同他们抢夺过来的耕牛和农耕用具。当“抢年糕”的残余淮军回来的时候,兵力不足一万,他们带过来了一百多头牛和一大堆农耕用具。明瑞挺高兴地宣布,“抢年糕”行动顺利结束。不过在一些淮军将领看来,失去了二万多名淮军战士换来了这么些东西,这是典型的“自我消亡”的方式。毕竟以这么高的消耗来计算,明瑞挺的“抢年糕”只能再来一次,直到让淮军全部耗尽在“抢年糕”中。

凯志毅对明瑞挺如此兴师动众地出兵攻打江都感到高兴,因为明瑞挺这么做是在向他“送大礼”。在帝国中央军骑兵的迅猛冲杀下,前来攻城的淮军简直是一堆豆腐渣,很快就被帝国骑兵冲垮了,无情地猎杀着淮军的士兵。不过,凯志毅不多时便明白明瑞挺这么做不全是给他“送大礼”。据得报,岭南农民的耕牛和农耕用具被一些淮军抢走了。凯志毅听到这个报告后,笑着说:“敢情明瑞挺他是来我们这里抢东西来的,抢农民的牛和工具,确实令人敬佩,亏他明瑞挺还真想的出来,不一般呀。不知道明瑞挺下次出兵是来抢什么东西。”岭南都尉凯志毅向帝王明威俊上报这次作战情况及战果。帝王明威俊看了凯都尉的捷报后,对明瑞挺出兵岭南是来抢耕牛和农具的做法轻蔑地笑了笑,自言自语地说:“明瑞挺比其父,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南边的战事一如既往地高奏凯歌,帝王明威俊恨不得明瑞挺再多来几次这样的“抢年糕”行动,把明瑞挺的淮军消灭光了,明瑞挺这把老骨头就再也折腾不起来了。

就在明瑞挺出兵岭南发动“抢年糕”的时候,金国上区东边的战事已硝烟散尽,罗夫康的帝国北方军团击溃了艾敏博葛的东金军。此战,罗夫康的帝国北方军歼敌四万,北方军阵亡官兵三万,伤亡总计六万八千多人。智亲王艾敏博葛、贝勒藤山等将领在此战中丧生。战果比罗夫康预想的要大,消灭掉四万敌人,可也有一半以上的敌人逃出了战场。罗夫康向帝王明威俊发出了金东之战的捷报,帝王明威俊发贺文给罗夫康,贺文中用到了“普天同庆”的词语:

罗夫康将军,收到你发来的金东之战的捷报,殊为高兴。此战你们歼敌四万,敌首艾敏博葛亦丧命于此。一举击溃东边金军的主力,普天同庆。在罗将军出色的指挥下,将士用命,上下齐心,又取得了一场大胜,实为不易。着令军部嘉奖罗将军及以下的将士。望罗将军能再接再厉,率北方军各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再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奠定北方和平的基调。特向罗将军及以下所有参战将士致敬,并表以深深的敬慰。

金国上区东边的战役以罗夫康意想不到的结局收场,现在金军的主力部队全部集中到了西边。罗夫康明白,与金国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更加艰苦和令人想不到的战斗可能还在后头。在战后的总结大会上,罗夫康对在场的将领们说:“察此次战役,我们取得了击溃东边金军主力的佳绩,殊为难得。但敌主力仍未灭,将士们仍须保持对敌的高昂斗志,力争取得对金军更大的胜利,不依不挠,直到取得对金军的最后胜利,达到北方永久和平的目的。”

实现美好的愿望总是要面对严酷的现实,在一场又一场的大战下,付出的是成千上万战士的生命。然而,这就是战争。在交战双方不断爆发的战斗中消耗着自己的时候,罗夫康在想,旷日持久的战争会不会对帝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来结束这场战争?虽然希望用比战争更好的方式来结束战争不是没有,但罗夫康不会认为解决金国可以不用战争。两国积怨已深,彼此间的冲突对抗必然通过战争来表现,原因无它,因为战争是有目的的,它是流血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