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43章 长线钓鱼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线钓鱼

在罗夫康平息帝国一师不同意见的期间,帝王四世的复文下发到罗夫康手上,帝王明威俊同意了罗夫康派兵驻在凌河城外的方案,但前提是“派驻凌河城之兵马不得越过凌河一线”。在复文中,帝王四世明威俊还提到了十几年前的北上作战,借以提醒罗夫康不要为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冒然深入金国的领土。罗夫康当然读得出帝王在复文中对他的提醒,只是此时的罗夫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策动北上作战时的踌躇满志的罗夫康了。罗夫康去文给帝王四世,再次表态派驻凌河城外的帝国一师的兵马是用来加强对凌河城的保卫,别无它图。帝王四世明威俊见此,答复说:“好”。

罗夫康对周宾说:“帝王一直担心我们派兵进驻凌河城会主动深入金国腹地。”

“帝王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他是担心我们入驻凌河城会以凌河城为基地,向金国发动进攻,就像埃西霍当年所做的那样。”周宾说道。

罗夫康说:“我们不是埃西霍,我们也不会以凌河城为基地向金国发动进攻。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凌河城为据点,对金军形成一个有威胁的支点,使我们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变得更加主动。”

罗夫康要在凌河城外派驻数万兵马,用罗夫康对周宾的话来讲是,“在凌河城建立第二个兵马基地,第二个战略基地”。罗夫康要在凌河城一带建立第二个战略基地,有他自己的考虑。凌河城背靠大山,又有凌河流淌经过,数万兵马屯驻于此,只要粮草弹药等物资补充齐全,在凌河城一带建立一个兵马基地没有任何问题。再加上靠近雄伟屹立的贡雅拉玛山脉,在凌河城外驻有一支大军对敌人形成的威胁要远甚于弗玻里圣和威川脱克。可以说,在凌河城一带保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似乎有独天得地的优势。虽然罗夫康一时也说不清派兵屯驻凌河一带会给帝国的北方带来什么好处,但罗夫康本能地感到他这个主动出击是能够为他以后在北方的排兵布阵创造更多可选择的余地。

在征得帝王的同意,军队内部的异议也得以平息后,罗夫康开始作出具体的措施来实行自己的这个方案。罗夫康、周宾和四个联队长聚在一起,经过再三商议,最后决定从阿里斯达的帝国一师中抽出四万五千兵马前往凌河城,四个联队和师直属队各抽出九千人马,组成三支人数各为一万五千人的大队为第二支队。第二支队设三个副联队长,每个副联队长各统领一支大队,每支大队设一个大队长,大队长下依然沿袭四四制:大队长下是四个中队长,中队长下四个小队长。罗夫康分别指定饼德、多里亚、萨富默为副联队长,罗夫康还特别指定饼德为第一副联队长,统领第二支队。

在兵马人员粮草物资都准备妥当后,前往凌河的第二支队即将出发,罗夫康在帝国北方的决策又迈出了一步。可是,在罗夫康的心中却担心金军不会只把进攻的注意力放在帝国的北方。十几年前那场帝国西北部的战争令罗夫康一直心系着帝国的西北部,罗夫康担心金军又会跟蒙古汗国结盟,对帝国的西北地区发动一场大战。

帝国广袤的西北部与蒙古汗国接壤,两国漫长的边界线注定了西北地区难逃蒙古汗国对其的影响。蒙古汗国对帝国西北地区的侵略使西北之地与帝国的北方成了战争的重灾区。在帝王三世明正诚执政的末年,蒙金联军袭卷帝国西北部,使西北的人民遭受浩劫。大战过后,人口本来就不多的西北之地人烟变得更加稀少。在那片广阔的人口稀疏的地方,一支满载着大量日用品和手工业品的车队向北一路远去,他们就是朱久的车队。

朱久和他的车队人员自被捉到蒙古汗王的王庭,保住小命回来后,朱久依然没有吸取教训,西北大战一结束又重操旧业,把日用品和手工业品贩卖到蒙古汗国,赚取丰厚的利润。朱久知道自己跟蒙古汗国的王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还因他说出的话引发了蒙古汗军对关西隘口发动了一场大战。朱久还提前发布了“警报”,传出蒙古汗军要攻打中部地区的口风,引起中部地区人民的恐慌,酿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逃离潮。朱久感到自己向蒙古汗国的那个王说了实话,肯定博得了那个王对他的好感。即使自己又一次被蒙汗骑兵捉去,见到那个王,朱久到蒙古汗国做生意也许会征得蒙古汗国官方的同意,可以名正言顺到蒙古汗国来贩卖他运来的日用品和手工业品。朱久如是想着,他似乎忘记了他被蒙汗骑兵捉去后,他车上的货物全都免费“送”给了蒙古汗国的那个王。只是朱久觉得那只是偶然,下次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朱久的车队又一次出发,千里迢迢来到蒙古汗国,在向蒙古汗国的子民售卖自己的手饰用品,大赚了一笔的同时,也受到蒙古汗王的相邀。蒙古汗王尹稚单再次见到了那个比帝国战士还要勇敢的朱久,表达了希望朱久在为蒙古汗国运来手工业品的时候,也能为他传递帝国西北那边的动向。朱久欣然答应,只为能让蒙古汗国的王准许他到蒙古汗国来卖他的商品。双方一拍即合,朱久便成为了蒙古汗王尹稚单安插在帝国内部的线人。

蒙古汗王一直苦于无法知道帝国军队在西北部的情况和动向,他急切渴望有这么一个人来透露给他一点帝国西北地区的风声。朱久的出现或许能起到那么一点点作用,虽然蒙古汗王尹稚单清楚朱久没有多少可利用的价值,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总比没有的好。

朱久在赢得了蒙古汗国的王对他的好感后,一年至少要去蒙古汗国一次,有时一年要去二次,用朱久对他妻子的话来说就是“他豁出去了”。每次去蒙古汗国时,朱久都要选择好出行的路线,走偏僻的道路小径,以免被帝国的骑兵发现。每次带着车队在西北之地行走,朱久和他的车队人员就要上演一出“老鼠躲猫”的好戏。一个车队人员把这场危险的远途编成一首通俗的小调:

走小道,行僻径,

弯弯绕绕莫烦恼,

进入沙漠走直道,

四周张望无人了,

进入草原心阔了,

再走一遍才安了。

每次出行之前,朱久会提醒车队随从人员注意这注意那。而车队的人员总是担心这一来一回的路上可能会出意外。朱久说道:“只要我们路线选择正确,就不会被帝国的骑兵发现,进入蒙古汗国一切都好办了。”车队的人员望着朱久自信满满的表情,心里总会感到怪怪的,作为帝国的子民,在自己国土上行走反而心惊胆战,到了蒙古汗国却放了心,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车队的人员感到朱久好像是被蒙古汗王给招安了,每次到蒙古汗国,总会被叫过去,不知说了一些什么事。朱久已被金钱迷住了双眼,连同把车队人员也“绑”在了一起,好让随行人员能助他把那些满载在车上的货物运到蒙古汗国去卖,赚取不菲的收益。

朱久和他的车队又一次出发了,风尘仆仆,走上千公里赶赴蒙古汗国去做他的生意。朱久相信这一次他们又能马到成功,在帝国西北部队的眼皮子底下成功地做完生意,安然回家。朱久不知道的是,他和他的车队早就被帝国的部队盯上了。董大钟和一些将领已经知道朱久的行踪。董大钟传话给西北的将士,让他们不要打草惊蛇,让朱久的车队做他们的生意。董大钟知道朱久跟蒙古汗国之间的往来不会损害帝国的利益,反而还能帮助帝国做些事。在监视着朱久和他的车队一路远去蒙古汗国,不加以任何的干涉,董大钟这么做是在放长线,钓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