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42章 有益的建议

第一百四十二章 有益的建议

派兵屯驻凌河城下的想法已经成形,罗夫康提笔给帝王四世上文把自己的想法写于纸上,来征得帝王的同意。上文内容如下:

凌河城保卫战的胜利结束,出兵凌河城的目的业已达到,战线重新稳定在凌河一线上,实是利好。然而,重兵屯守坚城力求稳固,却也少了几分安全的保障。尤其是凌河城,是前线三镇中兵力最单薄的据点,恐又会引起金兵的觊觎,招致来袭。职思忖有顷,认为对凌河城的防守应投入更多的兵力才能稳固。职拟议从阿里斯达的十几万帝国一师中抽调四至五万部队屯驻于凌河城下,背靠凌河城,与凌河城城内的防守连成一体,互为声援,筑成一道令金军不敢来袭的防守,进一步强化帝国在北方前线的防守。职等此项计划,是否可行?请帝王予以答复。

帝王四世明威俊在看到罗夫康给他的上文后,召诺科尼统尉、奥克多副统尉、学相韩国谊等人开会商讨罗夫康的这份上文。诺统尉、奥副统尉和韩学相等人到来后,帝王明威俊把罗夫康请示的上文内容告诉给了与会者。帝王明威俊说完后,诺统尉说:“罗夫康派兵屯驻凌河城下的想法我觉得可行,能彻底消除凌河城的防患,进一步巩固帝国北方前线的防守,前提是真如罗夫康所说的那样。”奥副统尉也说道:“罗夫康派兵屯驻凌河城下,派数万人去,难免会引起金军的猜忌,金国的国君及他们的将领认为罗夫康这么做是在向他们挑衅,会激起金军的反击。”“奥副统尉说得对,罗夫康这么做会引起金军的无端猜疑,不利于帝国北方当前的态势,所以不宜施行。现在帝国的北方还是以稳为好。”韩国谊表态道。

“我认为,如果罗夫康真的只是把派到凌河城的部队用来防守,而不是以此为基地冒然出击,可以支持罗夫康的这个行动方案。因为罗夫康这么做是可以起到巩固帝国在北方的防线的,没有任何问题。”诺统尉说道。

奥副统尉也表态道:“我赞同诺统尉的说法,毕竟我们帝国在北方做什么事,不可老是看金国人的脸色行事。罗夫康既然能率大军出征击退金军,解凌河城之围。我也相信他的这个行动方案定是有他应执行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支持他这么做,同时给予其一些提醒。”

与会的将领都表态支持罗夫康。帝王四世明威俊也点头同意诺统尉和奥副统尉的说法。只是,帝王四世明威俊对罗夫康派兵屯驻凌河城下表示担心,明威俊不是担心金军会对此作何反应,而是担心罗夫康这么做会导致他头脑一发热,冒然率军出击,酿成不必要的损失。对帝王明威俊来言,他绝不再允许帝国军队冒然出击,主动挑起战端,因为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庞倪胄、许景良、周世荣、埃西霍等人,这些人哪个不是在主动击敌下落得个大军惨败,尸骨无存的下场。稍微好一点的,北上作战,不也是无果而终,想必罗夫康自己肯定也是身有体会。所以,帝王明威俊可以允许罗夫康派兵屯驻于凌河城下,但决不容忍罗夫康以此为由主动出击。

在给帝王写上文的时候,罗夫康知道帝王同意他的这个“主动出击”的底线,所以罗夫康在给帝王的上文中把派重兵屯驻于凌河城下的目的只是更好地护卫凌河城,就是为了减少帝王及中央那帮高官们反对他的这个提案的阻力。说实话,若率大军深入金国与金军作战,罗夫康根本没有战胜金军的把握,他不可能这么做,风险太大了。罗夫康跟周宾在谈话中提到派大部队驻在凌河城外能让我军在北方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我们若能派出几万人驻在凌河城外,不仅可防守凌河城,还能对金军形成威慑,使我军在北方的西线有个威慑点,叫金军不敢轻举妄动。我们可以灵活机动地在北方的西线按照我们的胃口排兵布阵,牵着金军的鼻子走,使我军在北方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

罗夫康的说法自有他的可取之处,但也带来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帝国一师中就有许多人提出自己的看法,譬如说金军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在金军作出相应的对策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金军若攻打弗玻里圣或威川脱克,我们该如何应付。一篇匿名的文章经郑维浩的手转交给了罗夫康,在这篇文章中,写作的一个不署名的将官写出了罗夫康将军派大部进驻凌河城外会引发不少问题,该著者写到:

罗将军派数万部队屯驻于凌河城下,固然有它的好的一面,但同时也会产生不少亟须应对的问题。数万精兵驻扎在凌河城下会对金军造成相当大的威势。金国的君王及将领对凌河一带我军的布阵一向甚为**,如若我军派数万人驻在凌河城下,到时金军必会采取措施,也派出一部分金军屯驻于金国下河区域的西面,与我军针锋相对,对我军的北方防线形成直接威胁,进而会使我军在向前线运粮时有遭到金军攻击的危险,大大增加向前线运粮的危险性。这是其一。

其二,数万部队屯驻在凌河城下,也削弱了我军在阿里斯达的力量。如果金军再大举进犯,攻打弗玻里圣和威川脱克,这就会造成我军出击救援弗玻里圣和威川脱克时,无法集中全力,只能分兵合击,使得金军可能会找到击破我军的战机,大大减弱我军救援被围之重镇的能力,使我军处于极端不利的处境。

当罗夫康看了这篇匿名的文章后,罗夫康认为这位匿名作者写的很有道理,引起了他的重视。罗夫康知道,自己作出的派兵驻守凌河城的行动方案在帝国一师内部有争议。有不少人是不同意他这么做的。帝国一师内部就风言,在是否派兵进驻凌河一事上,周宾将军是站在罗夫康一边的,郑维浩和段举飞态度不明,陈世允和张国雄更倾向于反对派兵进驻凌河。底下的将士也有一部分反对抽出一部分兵马屯驻于凌河城外,但更多的将士则站在罗将军一边,他们认为应该无条件服从罗将军的指挥,下级不应该对上级的政策指指点点,反对上级的方针政策。罗夫康在帝国一师的威望,促使他能在帝国一师中捞到多数人的支持票。

有感到帝国一师的将士们有一部分人不苟同他的做法,罗夫康特召集帝国一师中队长以上的将官及汉弗里等将领和三旗军驻在阿里斯达的将官,开了一个扩大会议,详细解答派兵驻于凌河城外的问题,罗夫康说:“当前有不少将士对统帅部作出的派兵屯驻凌河城外有些异议,近日我收到一篇对此持不同意见者的文章,文中提到派兵驻在凌河城外会引发的一些问题,提得很有见地,也很深入。我认为这篇文章中所提的问题都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就召大家开个会,详细解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文中提到我军派兵驻扎在凌河城外会使金军派出一部兵力也驻在金国下区的西面,与我军针锋相对,并威胁我军向前线运粮的队伍。我认为,如果金军真的那么做的话,我们可以事先防备,派一支一二万人的部队护卫运粮队,若金军袭击运粮队,护卫队牵制住来袭的金军,待大军赶到,里应外合共击金军,这反而给了我军歼灭金军的战机。而如文中提到金军大部来袭,攻打弗玻里圣或威川脱克,我认为在我军屯驻于凌河城下时,金军必不敢攻打弗玻里圣,因为凌河城和弗玻里圣相距不远,可以互为牵制,所以金军不敢这么做,他只能去攻打威川脱克。而金军去攻打威川脱克,反而又会增强我军的力量。金军攻打威川脱克,我们就可以动用卡里几亚岛的陆希莱的海军,使我军在北方可以动用的力量得到了增强,使金军更加疲于应付。至于文中所说的由于帝国一师的人马因有一部分被派到凌河而分成二部会使我军在救援弗玻里圣和威川脱克时不得不分兵合击,有可能会被金军各个击破,我认为我们完全可采取相应对策规避这个风险。前面我们所说,若我们派兵驻于凌河城导致金军也派一部针锋相对,那我们的这一做法也让金军分兵了,使得金军无法集中全力攻打弗玻里圣和威川脱克,这对我们来讲是公平的。若金军集中全力来攻打弗玻里圣和威川脱克,我们也完全可以有办法让金军找不到各个击破我军的战机。只要我们周密部署,考虑周当,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罗夫康在会上讲话,周宾不时插话,力挺罗夫康,为罗夫康的话作更详细的说明,郑维浩也时有讲话,表态支持罗夫康的说话。这次扩大会议从晚上七点一直开到十一点多,临近半夜才结束。周宾在会议结束时说,在座的各位须理解这次开会的本意,回去后做好所属官兵的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坚决听从统帅部的指令,团结在一起,共同一致地行动。

开完这次扩大会议后,罗夫康又写了《答广大将士疑问书》为自己派兵屯驻凌河城外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逐一作出了对应的解答。事实上,罗夫康的《答广大将士疑问书》是针对那篇匿名文章的解答版本。在《答广大将士疑问书》中最后罗夫康写到“无论我军派一部屯驻在凌河城外会让金军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都无法掩盖我军在与金军的对抗中渐渐掌握住了主动这一事实,并能够通过这样的做法找到歼灭敌人一部的战机的可能”。

事后证明,那篇匿名的文章和罗夫康的《答广大将士疑问书》中的部分预见性在以后的对金战斗中都得到了证实。罗夫康指示把他写的《答广大将士疑问书》下发到小队长一级的手上,周宾协助罗夫康进一步做好帝国一师官兵的思想工作。罗夫康和周宾花了一段时间,渐渐平息了帝国一师内部对派兵进驻凌河的异议,使帝国一师官兵的思想渐趋统一。

对罗夫康来讲,帝国一师内部对上级做出的某项决策有不同的声音是件很正常的事,关键是如何说服不同意见的官兵,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心往一起想,劲才能往一起使。罗夫康和周宾一点不介意底下的将官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那篇匿名的文章所提出的问题被罗夫康看作是“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