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41章 主动出击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主动出击

金国君王的和谈文书呈到了帝王四世明威俊的面前,明威俊在看了金国君王的文书后,撇了撇嘴,似乎明威俊从金国君王真挚的和谈诚意中看到了他虚假的一面。明威俊没有立马对这份文书给予答复,而是召学相等人商讨该如何答复金国君王的和谈诚意。

学相韩国谊等人在看过了文书后,帝王明威俊让他们表态,对金国人的和谈有什么看法?韩国谊等人知道,所谓的表态可简单地归结为同意还是不同意。金国君王为什么这时候选择跟帝国和谈?想必韩国谊等人心中自有数。帝国挟凌河城之战的胜利之威下,卡布诺尼人立马送来和谈文书颇有点认输服软之意。按照惯有的思维,应该一鼓作气,把卡布诺尼人的士气再进一步打下去才是,因为帝国完全有这样的实力。韩国谊表态说:“金国人的这份和谈,依我看是迫于现实形势下的权宜之计,我看不是真心。”韩国谊此话一出,引得其他与会的官员纷纷赞同,他们大都认为韩学相所言极是,一个个也跟风表态不同意跟金军和谈。在这样的情势下,即便个别官员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以招同僚非议。

“那么,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和谈,我们该怎么答复金国的君王呢?”帝王明威俊问道。

韩国谊想了想,说:“坚决地不同意与金国和谈,不给金国和帝国北方的将领留下任何可再操作的空间。”

“哦,韩学相何出此言?”帝王明威俊问韩国谊道。

韩国谊说道:“如果我们不坚决回绝金国人的和谈,我怕到时会留给北方的将领与金国人私下和谈的空间。他们会误以为帝王会同意自己这么做继续与金国商洽和谈之事。”

听了韩国谊的话后,帝王明威俊点点头,同意韩学相的看法。

帝王明威俊就和谈一事回复罗夫康,叫罗夫康回绝与金国君王的和谈,“帝国认为无任何与金国和谈的必要”。罗夫康在得到帝王四世的答复后,对周宾说:“帝王不想跟金国和谈,让我们不要再与金国谈论和谈之事。”周宾说:“在这种时候,金国的君王要跟我们和解,意图太明显了,帝王是不太可能会答应的。”“是的,教训太深了,谁叫卡布诺尼人做了太多伤害帝国的事,这时候他们想跟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太晚了。”罗夫康说道。“如果金国把他们侵占的帝国领土吐出来,也许帝王会考虑一下。”周宾说道。罗夫康说:“这可能吗?即便金人真这么做,帝王也会心存怀疑,也没那么容易。”

罗夫康托人回话给金国君王迈卡威,“帝国与金国的和谈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

帝金两国之间和谈的大门就此关闭。

——和谈的成功是建立在双方同等强大且谁也消灭不了谁或者双方斗得两败俱伤,急切寻找摆脱彼此间争斗力图使损失化为最小的基础上的。帝金两国之间,明显帝国的实力要在金国之上,只是帝国并无消灭金国的雄厚实力。这一点,帝王明威俊心中明白,明威俊之所以不愿跟金国和谈是出于他对卡布诺尼人的不信任。明威俊不相信卡布诺尼人和谈的诚意,他认为金国君王发给他的和谈文书是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缺乏信任,才是帝国单方面关闭与金国和谈的大门的真正原因。

金国君王迈卡威知道,与帝国的和谈不能一蹴而就,得从长计议。迈卡威不会放弃与帝国和谈的机会,只要时机成熟,迈卡威依然会向帝国伸出“和谈”的橄榄枝。

罗夫康守住了凌河城后,帝国在北方的防线重新稳定在凌河—锦央—塔子山一线上,又回到了埃西霍时期的战线上。罗夫康并不满意于帝国的军队在这条战线上的徘徊不前,他要作出比埃西霍的守势攻略更为积极的行动。罗夫康感到,凌河城是保住了,但当前帝国在北方仍然以守为主,依然是重兵驻守在前线上几个重要的城镇来构筑一道抵御金军的防线,这不符合罗夫康的心意。再者,屯兵驻守坚城立足于固守显得过于被动,缺乏主动出击的态势,一副被动挨打的样子,很难让罗夫康感到满意。罗夫康在想如何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来改变帝国在北方的态势。

罗夫康召周宾及四个联队长开会,在会上罗夫康把自己的新想法说了出来:“这次我召集你们开会是想跟你们说一件事,我打算把阿里斯达城的帝国一师抽调一部分,驻守在凌河城外,强化对凌河城的保护,不知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罗夫康此话一出,周宾及四个联队长谁也不说话,他们认为罗夫康的这次调整,是战略上的调整,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率妄议。郑维浩说:“这件事事关帝国在北方的全局,牵扯到的东西太多,罗夫康,不知你有没有想清楚了?”周宾接话道:“老团长说得对,这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得考虑成熟了才行,而且此事必须征得帝王的同意才行。”

“这事我已想了一段时间,我打算从阿里斯达的帝国一师调出四到五万人屯驻在凌河城外。”罗夫康说道。

“想法是好的,只是这事须全盘计议。还有如周宾所言,必须先征得帝王同意才行。”郑维浩说道。

其他与会者纷纷赞同“老团长”郑维浩的说法。

罗夫康说:“这事我会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上去,上报给帝王,看看帝王及那帮中央官员是什么态度,征得他们的同意,早日实行这个行动。”

罗夫康说话的时候显得自信满满,但罗夫康同样也能隐隐感到,自己做出派帝国一师一部屯驻凌河城是有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既来自于内部,也来自于外部。罗夫康派兵屯驻凌河城外会引起帝国一师内部的非议,将领们未必个个同意他的这个做法,而帝王那边想要让帝王采纳自己的想法恐也不会一帆风顺。罗夫康知道内部的异议主要来自于金军会对自己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反应,四五万的帝国一师将士派到凌河城去,难道金国的君王及将领认为罗夫康这么做仅仅只是为了强化凌河城的防守?罗夫康应该心里明白,他派那么多的军队到凌河城,金军是不会熟视无睹的。

罗夫康决心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来打破帝金两国相持在凌河一线的均势,好比用木棒子在平静的水面上搅动了几下。后人对罗夫康有个比较形象的评价,说罗夫康这个人“是个不安分的人,总是喜欢捣鼓出一些事出来”。本来北方的和平景象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罗夫康迫不及待地又出一变招,搅得北方不安定起来了。对此,罗夫康义无反顾,他认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对改进帝国在北方的态势也是非常有利的,“变则通,通则顺”。

罗夫康会把自己的这个想法限制在一个可控的风险范围内,同时又把它的作用体现出来。帝国史把罗夫康派重兵屯驻凌河城外的行动称之为是罗夫康继出兵解凌河城之围后的又一次“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