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06章 争议不休

第一百零六章 争议不休

帝王任命罗夫康为北方统帅的通令下发到帝国一师那里,帝国一师的将士们知道他们将要离开驻地,跟随罗夫康将军去北方。周宾召集中队长以上的将官开会,会上周宾叫在座的将官告诉所属的官兵做好北上的准备,帝王让帝国一师北上的命令很快会下达。几天之后,帝王让帝国一师北上的命令下发到了周宾的手上。就在帝王的命令到达的同一天,罗夫康写给周宾的信也到了周宾的手上,这封信的内容是:

周宾:

帝王已下令我去北方担任北方战区的统帅,我也已答应帝王去北方任职。帝国一师也将跟着我去北方。你们在接到帝王令你们北上的命令后,即刻启程,先到曼蒂兰斯特的维耶娜地区集结待命。你和陈世允、段举飞、张国雄和郑维浩先到曼蒂兰斯特与我会面,商谈部队到北方去的事宜。你转告一下四个联队长和将士,此事已征得帝王的同意。你们来到曼蒂兰斯特会有人安排这些事。勿忘,启盼。

罗夫康

四月一日

在接到命令后,周宾令帝国一师的将士迅速做好准备,部队即日启程,前往曼蒂兰斯特。帝国一师又要离开他们的驻地隆德区了,隆德区的百姓有点恋恋不舍,他们问周宾,帝国一师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周宾对他们说:“等我们打败了金军就会回来。”周宾知道金军不能跟淮军同日而语,他不知道帝国一师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也许有很多人永远也回不来了。一想到这,周宾心里五味杂陈,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周宾率帝国一师北上时,董大钟也来为帝国一师送行。前来送行的董大钟向周宾透露出自己心中的担忧:“帝国一师前往北方后,我们这里就少了一支能够打硬仗的机动部队。到时蒙古汗军来袭,我们这里就吃紧了。”周宾听了董大钟将军的肺腑之言,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宽慰他道:“董大钟将军不要为此过于担忧,我想帝王四世既然作出了让帝国一师北上的决定,肯定会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妥善解决将军心中的担忧。”

董大钟本以为帝王在不久的将来会给罗夫康十万骑兵用来打蒙古汗军会使他这边的压力大大减轻。可没想到北方一出事,帝王就把帝国一师调到北方去了。没了罗夫康的帝国一师,董大钟感到以现有的兵力抵御蒙古汗军的进攻有余,主动打击蒙古汗军则略显不足。董大钟为此上文给帝王,文中阐述了他的部队在帝国一师离去后所面临的现状并请帝王“给予指示”:“帝国一师北上调动后,以职现有的兵力多用于防守,机动部队就只有武勒的三万人马。因此若蒙古汗军率大量人马来袭,以目前所有的机动人马,想在运动战中有效打击蒙古汗军是颇为困难的,只能选择死守,方是守住关西隘口的稳妥之策。我的意见如何,请帝王给予指示。”

帝王四世明威俊给董大钟的指示是:“在固守关西隘口的同时,利用现有可以调配的兵力资源,相机行动,痛击来犯的蒙古汗军”。

在北方优先的战略下,帝王四世明威俊只能先把兵力投入到形势岌岌可危的北方战区。至于西北战区,明威俊暂时无法给予更多的帮助。只能先求其安稳,采取守势。董大钟看过帝王给他的指示后,知道帝国中央短期内不会给他增派部队了,因此当迎接蒙古汗军的进攻时,董大钟只好“相机行动”,尽最大努力打击来犯的蒙古汗军。

周宾率帝国一师来到维耶娜集中待命后,就和郑维浩、张国雄、陈世允和段举飞来到曼蒂兰斯特,与罗夫康会面。周宾等人见到罗夫康后,周宾问罗夫康:“我们进都后有什么打算?”罗夫康答道:“我已向帝王提出在帝国一师到曼蒂兰斯特后,先由我们几个去北方考察一下目前北方的情况。等对北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再把帝国一师派到北方去。”

周宾问罗夫康:“帝王对你的这个提法的意见如何?他同意了吗?”

“帝王同意了。不过,帝王提出让我们把去北方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细致一点。这就是我为什么让你们来的原因。我们在一起商讨一下之后我们要采取行动的细则,规划好大致的方框。”罗夫康对周宾说道。

周宾同意罗夫康的说法。不过罗夫康先让周宾等人拜见谭佐相:“我上次拜见谭佐相的时候跟他说过你们进都后,我们一块去拜见谭佐相。你们先休息一下,吃过晚饭后,晚上我们去拜见谭佐相。我已向谭佐相通报过了,说我们今晚过来,谭佐相正等着我们的到来。”

当晚,罗夫康、周宾、郑维浩、张国雄、陈世允、段举飞来到谭佐相的住宅。谭佐相对罗夫康等人说:“现在你们的当务之急是商讨如何稳定住北方的不稳定的局势。”

周宾向谭佐相请示道:“北方现在的局势我们了解得不深,还请谭佐相对此指点我们,给我们一点指示。”

谭佐相听了周宾的话,笑着说:“你们都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早不是毛头小孩了,我一个久居宅院的老头儿哪有什么能耐来指点你们呢。不过,你们放心,我会尽力帮助你们,减轻你们身上负担。”

张国雄说:“当前处理北方遗留下的问题,首要做的是派兵援助,没有兵马的驰援,要想稳定北方是极为困难的。”

谭佐相应声道:“这倒不必担心,罗夫康已向帝王提出给他十万骑兵的要求。帝王也允诺给你们这么多的骑兵。帝王已着手准备,援兵的问题你们大可放心。”

“我担心的是帝王能不能及时把这些骑兵部队交付给我们。我希望我们动身去北方时,这些给我们的骑兵部队能跟我们一起北上。”罗夫康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你想要立马拥有这些部队,这倒是困难。毕竟这么多人马哪能一下子帮你们凑齐。不过先给你们一批我想帝王还是能办到的。”谭佐相说道。

郑维浩说道:“先给一些也成。如果帝王一下子凑齐这么多人马感到困难,也可分批给我们。总之我们去北方要有大量兵马支援才有底气守住北方。”

段举飞发话道:“是呀,若没有大队人马的援助,光靠我们帝国一师那些人马,怎么顶得住金军的进攻。除了被动挨打,就是挨打,没有还手的余地。”

陈世允也说道:“总之,我们觉得要稳定住北方当前的局势,非有大量兵马入驻北方不可。打仗毕竟是双方军事力量,是兵马人数的较量,兵马是胜利之本。”

谭佐相听了罗夫康等人的话后,知道罗夫康的帝国一师要想在北方有所作为,没有大批人马的强力增援,是难以做到的。谭佐相对罗夫康等人说道:“你们目前碰到的困难我已知晓。确实你们去北方没有足量的人马要想迅速稳定住北方的局势,是有困难的。这事我会向帝王反映,不过你们在面见帝王时也要向帝王提出来。”

“帝王召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向帝王提出这些问题。不过也有劳谭佐相帮我们向上反映一下。”罗夫康回话道。

谭佐相答应道:“好,我会帮你们反映你们的需求的”。

罗夫康等人离开谭佐相的住宅后,罗夫康对周宾、郑维浩、张国雄、段举飞和陈世允说:“明天早上我们聚在一起开个会,商量一下我们去北方前的安排和到北方后的首要做的事。”

罗夫康有感到他去北方上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眼下除了援兵是否能迅速到位这个问题外,罗夫康心中正思考着部队到北方的落脚之地。该选哪座城池作为帝国一师的立足之地呢?

第二天早上,罗夫康、周宾、郑维浩、张国雄、段举飞和陈世允聚在一起开会。会上,罗夫康首先发言道:“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开个会,讨论一下即将去北方的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先派几个人去北方考察一下北方目前的状况。对北方有了大概的熟悉和了解后,再把军队拉过来,你们看怎样?”

“那先派谁过去?”张国雄问罗夫康。

罗夫康说道:“我想过了,我和周宾、张国雄、陈世允带着一队人马先去北方看看。老团长和段举飞负责带部队。你们看如何?”

与会的人都没有意见。周宾问罗夫康:“我们这个安排,帝王知道吗?”

罗夫康答道:“我已向帝王请示过,他同意了我的这个想法”。

郑维浩发话说:“我们去北方,要先找到一个立足之处,到时部队开过去,得先安顿下来,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不然,大队人马屯集在一片开旷地,仗就难打了。”

“是呀,去北方首先要有大军安顿的地方。莫亚比兹被敌人毁了,我们首要做的是在北方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使之成为北方的指挥中心,这样才能安稳住北方的局势。”段举飞也认同郑维浩的说法。

罗夫康说道:“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想了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下北方地图上标出的城镇,莫亚比兹被毁后,我看了看在北方剩下的几个城镇,觉得眼下在北方,阿里斯达是我们惟一可以选择的容身之所。”

“阿里斯达?这是一座背倚悬崖峭壁的堡垒式的城市,它在莫亚比兹的后方,选它作为我们大军屯驻之地,这不是离前线更远了,别人不会说吧。”郑维浩说道。

陈世允认为罗夫康的选择是对的:“老团长,人家怎么说就让人家说吧。我觉得罗夫康选阿里斯达城是对的。不选阿里斯达,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之地吗?难不成还让我们重新修筑莫亚比兹或另筑它城,这么做岂不是费时费力,而且也无法抵御金军。我觉得,把阿里斯达作为我们在北方的立足之处是对的。”

周宾、张国雄和段举飞都同意罗夫康的这个选择,把阿里斯达城作为北方的指挥中心。郑维浩也没什么意见。

罗夫康见状,说道:“目前我们只能这么做了,除了阿里斯达城,没有更好的城镇供我们选择了。”

在确定了帝国一师要去的地方后,罗夫康谈到了援兵一事。在援兵之事上,周宾说道:“帝王允诺给我们的骑兵部队的人数上,我认为,帝王一次性给我们这么多人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帝王肯定会把给我们的骑兵部队分批派给我们,新来的骑兵部队要跟我们并肩作战,我们对他们要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他们对我们也一样。”

周宾说完后,罗夫康说:“在援兵一事上,我们把帝国一师派到北方前,必须争取让帝王先给我们一部分人马,然后到北方落脚后再让帝王把余下的人马分批或一次性补齐。这事帝王召见我们的时候,我会向帝王提出来的。”

会上,罗夫康、周宾和四个联队长所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熟悉北方事务和情况,确定指挥北方的中心之地和派到北方的援兵上。只有解决好这三件事,才能真正说得上能把北方现在的混乱局势安定下来。

帝王四世明威俊让罗夫康担任北方战区的统帅的通令一出,曼蒂兰斯特的百姓就议论纷纷。在曼蒂兰斯特的一家酒店里,一群人围在一起,边喝酒边谈论着这个热门的焦点话题。“你们知道吗,帝王近日下令叫罗夫康担任北方战区的统帅。”一个人说道。

“谁?罗夫康?帝王怎么会派他去北方担当重任,他不是一直在帝国的西北部作战吗?”一个不知情的人有点惊讶地说。

“你们说说,罗夫康到北方去抵抗金军,他行吗?”一个人问道。

“应该行吧,他可是帝国勋章的佩戴者,打仗肯定有二把刷子。不然帝王也不会把他派到北方去担任统帅。”一个人力挺罗夫康道。

但也有些人对罗夫康不抱多少希望:“我觉得现在就肯定罗夫康去北方一定干得好,还为时尚早。依我看,罗夫康不比埃西霍强,埃西霍也算是一个有水平的将领,不照样死在金军的手上。罗夫康现在去北方,能有什么样的表现,还不好说。”“是呀,罗夫康打仗的水平并不像某些人吹得那么厉害。他是帝国勋章的拥有者不假,可他能带上帝国勋章,不全凭他的战功。他至今没有打出一场由他本人亲自指挥的像样的大仗。就说这北上作战吧,是他策动的吧,打得怎么样,虎头蛇尾。还有关西隘口之战,就数他的帝国一师表现最差。”

听到有人历数罗夫康作战中的不足,一些人也予以反驳:“不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确实有些仗打得不怎么样,可人家也打出过不少漂亮的仗嘛。再说有的仗打得不好也不全是他的错。”“我也这么认为,罗夫康的历次作战,胜多负少,打胜的仗多,打败的仗少。”“好夕人家罗夫康是帝国勋章的授予者,他的作战水平是不错的。”

“不过,罗夫康要去的地方是北方,他要面对的敌人是金军。金军可不是好对付的,罗夫康在与金军的较量中能占得了上风吗?真是不好说,前途不明哦。”一个人说道。

在帝国许多人的眼中,罗夫康远非是个十全十美的将领。把罗夫康推到与金军对抗的前沿,这是对罗夫康军事指挥能力的严峻的考验。罗夫康能指挥帝国在北方的军队扭转当前的颓势吗?帝国的人们争论不一,议论纷纷,看好的和看衰的都有,莫衷一是。毫无疑问,远非完美的罗夫康是一个让人争议不休的帝国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