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55章 烽火起南疆

第五十五章 烽火起南疆

在外人看来,淮王有居心叵测之心是他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军队,这支军队对帝国的威胁体现在他的数量及他对淮王的效忠,而在淮王眼中,淮军的人数及对他本人的效忠就像一枚铜币的正反面,都不可或缺。

淮王的军队从将领到士兵,绝大多数是岭南地区的土家人,他们中很多人只知有淮王,不知有帝王,淮王擢升提拔的将士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效忠于他。在岭南地区苦心经营三十多年的淮王,对军队的控制有十足的信心,这支淮王驾御的军队已不是帝国的军队,那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他是一支淮王的军队。伴随着军队的扩充,淮王也在处心积虑扩大自己管辖的地盘:攫取黄金甲国土的管辖权,把彤趾国据为己有,修建瓮城。

淮王为了能有一个战略后方基地,对彤趾国的占有成为必需要做到的事。淮王派出军队控制住了彤趾国,并在密林中开辟一条秘道,联通彤趾国,便于淮王能进一步控制彤趾国,使彤趾国为其所有。

淮王在岭南的西面建瓮城为自由贸易区和物资中途运转站,瓮城在茂林的外沿,常受蛮人的袭扰,淮王以此为由派兵驻守,还不断加修瓮城,使瓮城成为一座堡垒式的城池,淮王特地开辟了一条大道,接通瓮城。

征讨成王杰庄有功的淮王又得到黄金甲国土的管辖权,帝王二世征服黄金甲后令淮王暂时管理黄金甲故地自有他的道理。到了帝王三世执政时期,该不该撤消淮王对黄金甲故地的管辖权是帝王三世思虑的问题。帝王三世最终作出的决定是:从帝国中央和地方派出一批官员,负责黄金甲故地的行政权和财经权,淮王则仍派兵驻守黄金甲故地。

淮王在岭南地区施以仁政,又定时慰问有才之士,赏赐有功人员,招募流亡之士,扩充军备,吸引人口,发展经济,积累三十余年,得到岭南人民的爱戴。淮王在岭南地区民众的威望日炽,逐渐引起帝国中央政府的注意和不安。

学相屡次向帝王三世汇报淮王在岭南地区种种不轨之举,帝王三世闻知后,开始着手处理淮王之事,可该如何处理,帝王三世顿觉棘手:是直接剥夺淮王的军政大权?还是采取其它措施?

帝王三世思来想去,觉得任何切断淮王与其权力相维系的根的措施都不是好的办法,学相建议采取分步式,第一步先使淮王交出黄金甲故地的管辖权,余后几步可再从容进行。帝王三世并不觉得学相的“分步式”是个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良方,帝王三世作出的对策是:帝国偏远地区派若干名人员到帝都设立办事处,帝都委派若干名官员到这些地区驻点,设立中央*处,使帝国中央与偏远地区有畅通的联络渠道。黄金甲故地的行政权和财经权交由帝国中央管理,治安仍由当地驻军负责。

帝王三世派中央官员到岭南驻点,淮王对帝王三世的这一做法的目的心知肚明,他对此并不介意,想在他的地盘来监督他,可没那么容易。帝王三世对淮王采取的行动,到此为止,此后,帝王三世再也没针对淮王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直至逝世。

淮王认为帝王三世之所以没有过多的针对他,原因是帝王三世没有抓到他图谋不轨的举动,很多不可告人的目的都被淮王以正当合情合理的表象遮盖起来,瞒过了在他地盘上的中央官员,可是,在他从女儿口中获悉帝王三世收到一份关于他意图谋反的信时,心中不禁然紧张了一下,随之而来的是疑惑: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中写的内容是什么?

在帝国史上,关于这封有关淮王谋反的信是否真的存在,是一个谜。

呈给帝王三世这封信的人是史卫杰大尉,史大尉是如何截获这封信的,说起来其中的过程也有点奇妙。史大尉截获这封信是在蒙古汗王联合金军和所请的雇佣军即将发动侵略“帝国的心脏”的期间,说是“截获”也不准确,是一个马倌把一封极为重要的信送到史大尉手中,史大尉打开这封极为重要的信,看过后,大吃一惊,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只要蒙金军能攻破关西隘口,吾愿出精兵十万与蒙金军一起协同作战,起兵作乱。

信的下面署名的是淮王的名和写信的日期。史大尉看过后知事态严重,如何处置这封信,史大尉犹豫不决,这封信到底是不是真由淮王所写,尚不能断定,因为信中没有盖淮王的大印,很有可能是这封信系他人伪造。经过反复思考,史大尉决定把这封信呈给帝王三世,同时史大尉派人调查这封信到底出自何人之手。送信的马倌说这封信是一个铁匠给他的,找到那个送信的铁匠,铁匠说这封信是一个神秘之人给他的。铁匠回忆说,一天一个身戴头帽的陌生男子把这封信给他,说这封信事关帝国安危,应尽快交到在前线作战的帝国军队的头领手上,否则必会误事。这个神秘的男子说完从袋中拿出几两银子给铁匠,让他帮忙把这封信送到前线。铁匠因有事走不出,就委托马倌把这封信送到前线。

史大尉无法查到这名神秘男子的真实来历,此事打到为止,成为一个无头之案。史大尉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呈给帝王三世。帝王三世拿到史大尉呈上来的信后,打开一看,眉头皱了一下,信中的内容是淮王勾结蒙金军图谋造反的叛逆之事。可这封信上没有盖淮王的印章,而且信上的字也不是淮王亲笔的笔迹,所以无法证明这封信是淮王本人写的,很有可能是他人代笔或系伪造。

既然无法辨别这封信的真伪,一旦传出去必会造成非常恶劣的不利影响,牵连一大批人,帝王三世知事态严重,就把这封信烧掉了,后来史大尉呈上来的关于这封信的调查报告也被帝王三世烧掉了,帝王三世权当这件事没有发生。淮王的女儿明茹岚不知从哪个渠道得到有关这封信的消息,不过她也没有得到更多,因为知道这封信的人很少,看过这封信的人就更少,可以肯定的说,帝王四世不知道这封信的存在,因为帝王三世从来没有对他说起过这件事。

淮王认为这封信并未给他造成太大的威胁,原因是帝王四世对他的态度还算不错,礼遇有加。淮王那里知道帝王四世对他的猜忌不比帝王三世少,淮王在当地的丰功伟绩、不断膨胀的兵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淮王与帝国中央离心离德的传言,难免不会引起帝王四世对淮王的警觉。

帝王四世甫一掌权,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处理结束战乱后的西北部的一系列事情,他不想在这时候施加对淮王的压力,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先稳住淮王,使其依旧维持原有的状态,不致挑事,是刚执政的帝王四世需要认真对待的事。

等帝王四世巩固自己的权位,西北部的防御体系也开始有条不紊构建起来后,帝王四世着手考虑对淮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帝王四世三年,帝王四世令岳黄城的军政长官侯担烈在岳黄城和宾达岭之间筑一小城,公开的理由是岭北地区人口渐密,筑一城可缓解城镇人口拥挤问题,而在宾达岭附近建一城池,使岭南与岭北的交流变得更为方便。侯担烈清楚知道帝王四世的意图,在筑城期间,增派兵力,构筑工事监视淮军的一举一动。

帝王四世四年,三月,帝王四世把黄金甲的故土划为帝国中央的直辖区,帝国中央将直接派兵驻守该地,淮王的驻守部队当在帝国中央军到来之后撤回岭南,把防区让给到来的帝国中央军。与此同时,帝王四世决定把瓮城交给肃西都尉孙炳南管理,驻在瓮城的淮军把城防交给孙炳南的部队,淮军则负责保持通道的安全。

帝王四世的主动出击,使淮王认识到帝王四世果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处事的果敢甚于他的父亲帝王三世。帝王四世不仅要让淮王交出黄金甲的故地和瓮城,还在岭南外沿中央地带筑一小城,借以施加对淮王的压力。面对着帝王四世的步步紧逼,淮王有感到,是到摊牌的时候了。

淮王早就想这么做了,之前淮王已制造出一整套标志着他个人无上权威的印章、兵符、地图等工具。淮王对他的儿子明瑞挺说:“他想这一刻已想了很久了。”现在淮王认定是到实现它的时候了。

六月的岭南,草木葱茏,花茂林密,清澈的河水纵横在肥沃的土地上,滋润着大自然的生命,啼叫的鸟儿欢唱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密林中,传来人群行走的声音,他们是淮王的偷袭部队,正朝着某个方向前进,淮王开始了他的反击,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战的烽火即将在帝国的南疆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