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53章 登基大典

第五十三章 登基大典

帝王三世在颁给罗夫康帝国勋章的两个月后,与世长逝,帝王三世的继任者帝王四世接过帝王的衣钵,登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至尊之位。自帝王一世奠定帝国的版图,改克里斯蒂国为蒂国,改国王为蒂王,帝王一世同时明确帝王之位的传承制度,帝王一世认为继帝王之位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继任者的年龄须在三十岁以上;有符合伦理道德的品格;有治国的愿望和才能。

在这三个条件中,年龄的规定是硬件,帝王一世之所以规定继帝王之位者的年龄在三十岁以上是怕继位者太年轻难以服众,稳不住阵脚,控制不住局势。古人云,三十而立。一般,人到了三十岁,身心趋于成熟,做事说话变得稳健牢靠。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一个年龄大的人继承王位之后稳定政局,控制局势的能力肯定比年轻没多少阅历的人强。帝王一世之后的继位者的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帝王二世继位时为四十二岁,帝王三世继位时为四十六岁。帝王三世在选定自己的继位者的年龄自然至少在三十岁以上。帝王三世选自己的长子明威俊为他的继承者。

明威俊,帝王三世对他的评价是“做事干练,办事果敢”。帝国史对他的描述是“具有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在帝王三世的眼中,他的长子明威俊具有治国的才干,没什么可挑剔的道德品格,年龄又在三十岁以上,继帝王之位的条件一一具备,帝王三世指定明威俊为他的接班人顺理成章。

帝王的子女,在他们长大成年之后,才可从政。帝王会把自己所处理的政事中划一部分交给自己的子女去办理,有时也会让他们参与军事决策,但是他们无法插手军事行动,军权牢牢操持在帝王手中,直到在位的帝王觉得年事已高,决定把军权给他的继位人时。

帝王三世在位的最后几年,他已叫长子明威俊逐渐担当起治国重任,在帝王三世在位的最后一年,明威俊已代其父执政,被时人称为“摄政王”,帝王三世召开自己最后一次朝会,颁给抗蒙金有功将士勋章后,帝王三世把军权也交给了明威俊,明威俊真正成了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他也被人称为帝王四世。

帝王四世接手帝国的军政要务后,首当其冲亟待解决的事是在蒙金联军撤出帝国西北部后如何防守帝国的西北部,如何妥善处理从西北部躲避战乱难民的回乡,如何解决被频繁的战争破坏后的满目疮痍的西北部的民生、财政、经济等问题。

帝国的西北部,是克里斯蒂人征服伊曼鲁努人后夺取的土地,西北部有广袤的土地,在帝国的西北部,住有三百万的人口,与西北相邻的中部地区,有一千多万的人口,西北部的面积和它的人口明显不成正比。西北部人口少的原因是客观的:西北部是蒙汗铁骑经常光顾之地,一个时常爆发战争的不安全的地方,除了常年住在那里的人,没有多少人愿去西北部定居。

蒙金军撤出西北部后,帝王四世就收到一份关于西北部遭受战创后的报告,报告中提到“西北部原有三百多万人(不包括西北部的军队),在这场为时一年多的战乱后,有一百万人被蒙金军杀害或被掳掠到蒙金两国充当苦工;有一百多万离家弃乡,逃避战祸,成为难民;现在西北部的人口不及原有的三分之一。”

帝王四世知道,帝国西北部的首要问题是军事问题,只要解决西北部的军事问题,其它问题皆可迎刃而解。而帝国西北部的军事问题就是帝王四世如何重新构筑已经荡然无存的西北部的防御体系,使帝国的中部地区不直接暴露在蒙古汗国的铁骑之下。

帝王四世经过思考,作出了他的决定:把帝国的西北部划分为三层防御区域,第一层是危都城的横向区域;第二层是危都城横向区域以下特拉斯特峡谷以上的区域;第三层是特拉斯特峡谷以下关西隘口以上的区域。第一层的防御区域以危都城为核心,第二层防御区域以一山之城、正阳城和昂萨城为中心;第三层防御区域以关西隘口为重心。与此同时,帝王四世在西北部的防御体系里又添加了固守地域和游击区。固守地域,是帝王四世决心在帝国西北部固守的城池及周边地区。游击区,则是帝王四世派若干支游击部队活动的区域,游击区内的城池可派兵进驻,敌人来时可视情况放弃,不必防守。

帝王四世把第一层的危都城的横向防御区域,除危都城之外,其余地区为游击区;第二层防御区域一山之城、正阳城、昂萨城及周边地区定为固守区,其余为游击区;第三层防御区域都为固守区。

在初步构建起帝国西北部的防御体系后,为了能使西北地区的难民重回故地,帝王四世又颁布了一条法令,法令如是写道:“凡愿回西北的人,五年之内所经营的项目税赋全免(违规经营除外),凡耕作农田之人,不仅豁免与土地有关的一切税赋,在开垦的第一年,帝国还会免费提供耕牛、种子及农耕工具。”

对于帝王四世来言,他所管理的庞大帝国使他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但是在帝王三世去世,安葬好自己的父亲后,帝王四世不得不去完成一件百忙中也得抽空的事,这件事没多少实质意义,却有极具象征意义,它就是帝王四世的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