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52章 蓄势待发

第五十二章 蓄势待发

在给帝王二世的报文中,明德丰提到了他征讨彤趾国一事:“密林南端有一小国,内部爆发分裂,亲兄弟之间互相杀害,有一部分逃了出来,跑到帝国境内,希望得到我们的保护。但是,由于该国国王向我们索要这些人,我出于维护与番外之国的友好关系,就派人把这些人如数送还,没想到该国国王狂妄至极,不仅不加感谢,还杀了我们的人,我和将领义愤填膺,忍无可忍派兵讨伐这个小国,迫使其承认错误,并向其索要一定赔偿,见达成目的,便撤兵返回。”——在彤趾国这件事上,明德丰和帝王二世两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明德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帝王二世只能相信明德丰的连篇谎话。

明德丰之所以隐藏他与彤趾国的关系,是想把彤趾国控制在其手上,以便到时能把这个深入蛮林的小国占为己有。

明德丰征伐彤趾国没过多久,与他的岭南之地相临的黄金甲又爆发了一件震动帝国的事。黄金甲国王杰庄宣布独立,从帝国版图中脱离出去。杰庄的独立宣言,使帝王二世颇感震惊,他绝不容忍杰庄的黄金甲从帝国脱离出去,要是一旦杰庄独立成功,必将引起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帝王二世亲率三十万大军,讨伐杰庄的黄金甲,明德丰也奉命率一部人马从背后出击,配合帝国大军的作战。帝王二世统驭的大军与杰庄的黄金甲大战于长平街一带,起初杰庄还能与帝王二世的军队打成平手,不料,杰庄击敌心切,中了帝王二世的诱敌深入之计,黄金甲的主力部队遭至重创,杰庄力不能支,只好退守郢昌,负隅顽抗。明德丰乘此时机,率部切断了杰庄的退路,协助帝王二世的大军,围住了郢昌城。

杰庄投降帝国后,帝王二世把杰庄和他的妻儿族人近三十万人迁往海崖半岛,并把黄金甲的领地暂时交给明德丰管理,淮王子明德丰遂拥有管辖黄金甲故地的权力,势力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

明德丰的父亲去世后,明德丰获得父亲的王号,晋升为淮王。

明德丰晋升为淮王后,把吐丝口城改为江都,上文批复,获得了帝王三世的批准。

明德丰还上文请允许他在岭南的西面建一城为自由贸易区和物资中途运转站,使岭南地区与外界的物资流通和商业交往更为便利,帝王三世批准了明德丰的请求,明德丰遂在岭南西面的密林外沿筑一城,起名为瓮城,并在密林中开辟一条道路,与其相连。

随着明德丰势力不断外溢,淮军的数量也得到增加,而淮王明德丰的诸多行动,尤其是他扩充军队之事,逐渐引起帝国中央高层的注意。帝王三世陆续收到检举揭发淮王明德丰居心叵测的事,这不得不引起帝王三世的警惕。

帝王三世为了调查淮王,同时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组建了一个亲友团,把淮王明德丰仍留在帝都的亲友组成一个亲友团,在卫兵的护送下(卫兵是帝王三世亲自选的,在里面安插一个调查小队秘密调查淮王之事),去看望淮王。帝王三世认为在没有得到确凿证据之前,公开或半公开,抑或大张旗鼓去调查淮王,并不妥当,秘密地调查淮王,不露声色,而且调查效果比公开调查更好。

淮王明德丰对亲友团的来访表示热列的欢迎,为此明德丰从宾达岭到江都的树林里开辟一条小道,使亲友团能顺顺利利到达江都。亲友团来的不是时候,他们抵达江都才几天,就碰到蛮人的大规模进攻。这次蛮人的进攻规模用明德丰的话讲是“前所未有”,以往蛮人进攻的人数至多数千,这次竟达上万,好在江都守军人多,才又一次击退蛮人的进攻。亲友团里的秘密调查小组在向帝王三世的上文中提到了这次战斗:“蛮夷人数甚众,守军在付出不小的伤亡后,始才击退来犯之敌,有的地方战斗极烈,肉搏相接,据城内军民所述,此次蛮夷入侵实为十年来未有之。”

蛮人的入侵,对淮王明德丰来讲,是不幸,也是幸,正是蛮人的威胁,使明德丰扩充军队的居心叵测演变为了对付蛮患的合情合理。

明德丰上呈给帝王三世的陈述中,详细阐述了他扩充军队的客观条件,即扩充军队的合理性。文中,明德丰把蛮族与密林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蛮人之于密林,好比鱼儿之于水中一样,我和我的军队一网撒下去,虽能捕获一些‘鱼’,但是仍然有许多的‘鱼’还在‘水’中。”

在文中,明德丰还引用一首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明德丰通过这首诗,说明蛮人犹如野火烧不尽的草一样,他和他的军队屡次进剿林中的蛮族,可总也剿不完,剿不灭,等停止军事行动一段时间后,蛮人好像“原上草”一样,春风一吹又生长起来了,恢复了元气。所以明德丰述说,自己不敢掉以轻心,扩充军队是为了能更好地抵御蛮族的进攻,守卫疆土。除此之外,明德丰还列出了两个扩军的原因:岭南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军队人数的扩充;海盗横行,不得不派兵保护商船不受其扰。

帝王三世阅过明德丰呈上来的关于他扩充军队的客观条件的述文,觉得淮王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再加上调查组的所见所闻,虽然帝王三世对淮王仍保留意见,但是帝王三世依然对淮王信任有加,嘱其兢兢业业,为帝国驻守南疆。

蛮患的存在使淮王明德丰暂时度过了信任危机,淮王明德丰从中体会到了蛮人存在的必要性,对蛮人明德丰认为不可纵容他们,因为他们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但也不可打压得太厉害,淮王还指望蛮人能助其安安稳稳呆在岭南,经营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日后淮王的剿蛮次数多,有时动用的军队人数不少,只是跟蛮人打几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即行停止兜剿。蛮人进犯愈多,淮王对蛮人的打击愈多;蛮人侵略性越炽,淮王对蛮人的进剿力度也会相应增大。正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一样,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

前前后后经营岭南三十多年,淮王明德丰已拥有一支近二十万的忠于他的军队(对外称十万),并成功控制了彤趾国,具有称霸一方的势力。帝王三世末年,蒙金军侵略帝国的西北部,淮王明德丰的儿子淮王子明瑞挺向其父建议,这是出兵的大好时机。淮王摆摆手说:“万万不可”。淮王对明瑞挺说道:“现在正是帝国的困难时期,我们万不能乘人之危,这样反于我们不利,所以我们决不能这样做。”

淮王虽没有像他儿子所说的那样“出兵”,他还是给帝王三世写了一封请战信,愿出兵北上抵御蒙金军,淮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也只有他本人知道。帝王三世收到淮王的请战书后,给予的答复是:“叫淮王看守住自己管辖之地,不必调兵北上,留在原地。”

淮王还派人去游说已栖居在海崖半岛的成王杰庄,说蒙金侵犯时期是成王杰庄出兵的最佳时机。杰庄可没上淮王的当,他对淮王是满脸不屑,在成王杰庄眼中,淮王是一个乘人之危的小人。想当年,杰庄的黄金甲与帝王二世的军队大战于长平街时,淮王的军队这才挟帝军之威,与帝王二世一起,联起手来,对付收拾他。因此,成王与淮王有这么一笔历史旧帐,成王是不会跟淮王合作的,成王可不傻,不想被淮王指着当枪使。成王遂以“要在这里安度晚年,颐养天年”把淮王派来的人打发走了。

出兵被拒,游说未果,淮王在帝国处于困难之时所耍的别有用心的计谋一个都未成功,不过,这并未动摇淮王跃跃欲试,图谋称霸的野心。年逾六十的淮王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像一把将要出鞘的宝刀,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