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13章 进攻计划

第十三章 进攻计划

罗夫康回到自己的驻地,周宾见罗夫康的脸上挂了笑容,问:“什么事这么高兴?”

“我的进攻计划获得了一致认可,我们将向北进攻。”罗夫康回答道。

周宾说:“进攻之事是件大事,要从长计议。”

周宾这么一说,罗夫康的高兴劲没了,他似乎感到有千钧重担压在自己身上,说了一声:“是呀”。

史大尉把会议记事以备忘录的形式上报帝王三世,在备忘录上,史大尉详细记录会上的发言并决定该采取哪个人的意见,向帝王三世传递抗蒙金先锋军下一步的动向。

帝王三世过目后,他对罗夫康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的言论深表赞服。罗夫康这人,帝王三世早有耳闻。罗夫康在帝国特高课接受特兵队培训时,在文武上皆有优异成绩,当时学员中流传着一句话:“能文能武罗夫康。”

罗夫康参军作战后,以在战场上取得的功绩赢得李世雄特尉在内将官的赞许。

有一次执行任务,罗夫康所率的二百人遇到八百名蒙汗骑兵,一番激战,八百名蒙汗骑兵尽没,罗夫康的二百人则无一人阵亡。此事引起蒙古汗王的注意。

还有一次,茹王的女儿不幸被蒙汗骑兵劫持,罗夫康率兵营救,救出了茹王的女儿,途中碰到二百名蒙汗骑兵,一个不留地将他们斩于马下。蒙古汗王得知这场战斗罗夫康部也有人战死,就派部将把战死的人带过来让他瞧瞧,可令他失望的是,尸体都被罗夫康带走了。

正是因为罗夫康机智、勇敢、善战,所以李特尉临终之前,把特兵队的指挥权交给了罗夫康,比罗夫康年长的陈世允、段举飞、张国雄、郑维浩等人也没有异议,罗夫康成了特兵队的指挥官。现在罗夫康组建了帝国一师,率部与蒙金军作战。这次,在敌兵临危都城时,罗夫康提出应主动向敌进攻的见意,让帝王三世对他的好感进一步加深了。

进攻的方针确定,史大尉召集将领们合议,经过连日的商议,制订了作战的计划,史大尉把制定的计划上报帝王:

帝王三世呈上:

敌兵屯集危都城下,抗蒙金先锋军当面之敌防线薄弱,决乘此良机,向北进攻,以期纾解帝国敌危,进攻方针甫定,众将士商议后,决拟建两个纵队,第一纵队,以罗夫康为指挥官,兵力定为五万二千人,行主攻;第二纵队,以周世荣为指挥官,兵力定为四万二千人,与第一纵队齐头并进,掩护第一纵队的右翼,与第一纵队配合作战。作战计划如下:

(甲)先图占昂萨城、正阳城、一山之城等战略据点,再取西都,以此引诱敌军来援,利用敌人骄傲轻敌之心理,在有利地形的依托之下,集中兵力打一二场歼灭战。

(乙)若敌情有变,两支纵队合在一起,力争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歼灭战。

(丙)如其不逞,则退回原地,迎击敌人的进攻。

以上制定的作战计划,有不妥之处,请帝王三世指示。

抗蒙金先锋军

十月十日

看完作战计划后,帝王三世不知什么原因心里一下子畅快不少,特拉斯特之战的胜利曾令他高兴一阵,可当下敌军却又转到危都城又使他内心陷入忧愁之中,他内心赞同史大尉主动出击的行动,据情报可知,当下威逼的敌军是金军,蒙古汗军已离开了帝国,敌人的力量大为减少,但是帝王三世知道,绝不能就此轻敌大意。

帝王三世在帝宫的走廊里踱着步,时而停步望着远方,他在找寻内心深处的不安,史大尉的作战计划他已批准了,正叫徐统尉过来,把它交给军部下发给史大尉,可他觉得还有什么话要对史大尉说,许都尉失利的阴霾仍笼罩在他的心头上。

一个侍从官跑过来,向帝王三世递上一份请战书。帝王三世打开一看,是淮王的请战书,淮王自告奋勇,愿率兵北上抵御蒙金军,言辞恳切,一颗愿为帝王分忧的报国之心跃然于纸上。帝王三世阅毕,没有任何表情,淡淡地说:“叫淮王看守住自己管辖之地,不必调兵北上,留在原地。”

淮王出兵的请愿,被帝王三世一口回绝。

徐统尉来了,帝王三世把他批准的作战计划交给他,正当徐统尉要走出去时,帝王三世突然一伸手,说:“等一下。”徐统尉停下脚步,看着帝王。帝王三世缓缓地说:“我还有几句话要对史大尉说,你等会,一并传达。”

帝王三世拿起笔,写了起来:

大尉史卫杰:

大军主动击敌的作战计划,阅过,殊为嘉奖。但进攻实为一把双刃剑,可杀敌,亦可损己,你们向敌进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补给线不应拉得太长,免得被敌切断;二、出击部队不应过于深入,以免中敌诱入之计,使部队陷入灭顶之灾。此二点必须告诉所部将士,尤记,勿忘。

考虑到作战时战况瞬息万变,帝王三世决定授史大尉及将士当机立断之权:

虑及前方作战恐多有突变,你不必事事请示,由你全权决定,你也应把指挥权充分下放给作战的将领,令他们在前线自由指挥部队,不被掣肘,你可拥有一定处决权,遇到大事,仍由你做决定。

写完后,帝王三世交给徐统尉与批准的作战计划一起下发给史大尉。侍从官把一碗汤药放到帝王三世面前,小声说:“帝王,该吃药了。”年已古稀,国事艰危,帝王三世只能靠吃药强撑,他已传令让王子,即未来的帝王四世担负起一部分国事,帝王三世感到,他在世的时间不会太长,早做准备早好,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