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勋章帝国勋章
字体: 16 + -

第3章 残阳如血

第三章 残阳如血

金军指挥官阿勒儿骑着一匹高大骏马上,蒙金联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使他甚感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他也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阿勒儿是金军最高指挥官,这是金国君主令他出任此职的,他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他才二十五岁,在这个年龄段就出任一支人数达八万六千名的出征帝国的远征军,令他对君王感激涕零。他对君王发誓,必不辜负君主的爱戴,深入帝国打几个漂亮仗出来。

由于金国一直无法突破帝国北方的防线,要想深入帝国就不得不借助蒙古汗国的帮助。金国君主派遣使者出访蒙古汗国,觐见蒙古汗王,促成两国建立军事同盟,联手进攻帝国。去见人家,自然不能空手而去,为了能缔结军事同盟,金国君主向蒙古汗王保证,金军绝不侵占蒙古汗国片寸土地,只是借个道路过,而且蒙金联手进攻所得战利品一律对半开,金国君主还向蒙古汗王进献了一百张貂皮,其中十张紫貂皮,二十张白熊皮,十株千年人参。貂皮以其华丽美观,保暖性强著称,制作而成的皮衣既美观又保暖,这可让蒙古汗王及几个亲王的女人们顿感欢心,因为穿上貂皮大衣温暖舒适,又能体现他们尊贵的地位。千年人参,据说用它熬制成汤,喝上一口,就能让一个疲软之人突然又会变得生龙活虎起来。除此之外,金国君主还赠送给蒙古汗国一千两黄金。

蒙古汗王看到金国人对他的领土没有野心,又对结盟这么有诚意,再也没有理由拒绝金国君主缔结盟约的要求,同意了。

蒙金两国共同出兵的日子到了,在出征仪式上,金国君主授予阿勒儿军中大旗,并册封他为旗王。阿勒儿接过军中大旗,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打几个大仗出来,予敌以大杀伤。金国君主微微一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给蒙古汗国那么多东西吗。因为我知道你定能从帝国带回很多战利品来弥补我的这些损失。但是在大量杀伤敌人的时候也要尽量保存自己的力量。”

阿勒儿回答说,他知道了。

在进入帝国后,阿勒儿时刻把金国君主的这句话记在心上。他也因此思索着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在杀伤敌人时尽量减少自己的伤亡?

阿勒儿想到了他少年时期在金国山林中的一段捕猎经历。金国的崇山幽林中,最凶猛的食肉动物是豹,豹在山林中的生态链中处于最高层,只要是有肉的动物,都是它的猎物,它能一口咬断比它高大的野猪的脖子,使其断气,食其肉。阿勒儿很喜欢豹,喜欢它的凶猛残暴。由于豹的花斑毛皮上有一个个像铜钱一样的圆斑,所以猎人把豹叫作铜钱豹,也有叫作花斑铜钱豹的。

铜钱豹,从毛皮到骨头到肉,都有经济价值,尤其是豹上的皮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总能卖出很高的价钱。有一次,阿勒儿看到几个人围猎一只豹,豹伤了五个人后,被活活打死,可卖得的豹的价钱竟不及五个人的医治费,真可谓是亏大发了。而山上有一个老猎人,从不赤手空拳跟豹猛斗,他只在铜钱豹经常出没之地设下陷阱,使豹掉进他的陷阱里。一次,阿勒儿看到那个老猎人坐在一块石头上吸着旱烟,阿勒儿凑到跟前说,有没有捉到铜钱豹。那个老猎人半晌没有回音,等吸完旱烟他才说了一句:“我们去看看吧”。走近老猎人设的陷阱的地方,阿勒儿看见一只铜钱豹被兽夹夹住了,怎么折腾也挣脱不了,老猎人笑着对阿勒儿说:“如果你想马上致它于死地,射上几箭;如果不想,那就慢慢看着它死掉,因为这兽夹,它是绝无可能挣脱开的。”

老猎人就慢慢看着这只豹死掉,不费一丝力气,就捕获了一只铜钱豹。

想到此事,阿勒儿灵光一现,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问:设下陷阱,让敌人来钻,等敌人中计后围歼敌军,这样才能在大量杀伤敌人时减少己方的伤亡。

阿勒儿派出几个参谋,让参谋看看帝国西北部的山川地形,寻找一处可预伏打围歼战的地方。阿勒儿满怀希望,他的参谋也没让他失望,一名参谋告诉他,找到了一处。阿勒儿跟着参谋去实地观察。

来到该地,阿勒儿仔细观察了一下,参谋指着该地地形说,该处地形两面临山,崇山中只有一条狭长的峡谷可作通路,只要能把敌人逼进峡谷中,两边一堵,就能使进入峡谷的敌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阿勒儿看了看那条峡谷,它像是在平顶山上裂开的一条巨大缝隙,又宽又长,是一个把敌军困进去的绝佳之地。阿勒儿向远处眺望,一个大胆的军事计划在其脑中应运而生。

他派人传话给蒙古汗王,说他有一个宏大的军事作战计划向他面告。

蒙古汗王尹稚单听到后,有点诧异,此前,当他看到远征的金军竟由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领军,心中满是怀疑:怎么金国的国君找了这么一个年轻人来担当如此重任,他行吗?

蒙古汗国的诸将领,无多少韬略,他们率部作战喜欢直来直去,硬碰硬。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硬实力,谋略战术在其中没多大作用,只要实力在手,硬打硬攻最直接,也最方便,况且,蒙古汗军来去如风,杀伤抢掠一番,即行撤去,这是一种本能行为,也是一种战术,令帝国军队徒唤奈何。

阿勒儿走进蒙古汗王的庭棚。蒙古汗王问阿勒儿有什么锦囊妙计。阿勒儿自信满满地回答,保证会让蒙古汗王满意。阿勒儿把自己想出的那个军事计划一五一十,详细陈述给蒙古汗王。蒙古汗王听完后,有点惊讶,他对计划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是对阿勒儿实施这个计划所要达到的目的颇感惊讶:胃口真不小,那个在他眼中还是个孩子的人竟要一口气吃掉帝国西北军的主力。这可是他想都没想到过的事,不禁使他对这位年轻的金军将领刮目相看一番,也消除了对他的怀疑:看来金国的君主没看错人。

蒙古汗王对阿勒儿说:“我完全同意你的这个军事计划,就照这么做吧。”

蒙金联军开始掉头,朝着东北方向一路疾驰。

蒙金联军进攻路线的改变,一下子让在帝国之都的大小官员恐慌起来。

蒙金联军掉头向东北方驶来,表明他们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帝国之都。只要往东一直进攻,就会抵达危都城。危都城,是扼守帝国之都唯一的屏障,虽然危都城距帝国之都尚有六百公里之远,但是这六百公里无险要地形,都是平原地带,只要能攻破危都城,敌人的铁骑即可**,杀到帝都的城下。正是因为危都城关系到帝国之都的安危,所以才被称为危都城,意即为危险帝国之都的城池。

危都城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出于帝国西北部严重的边患,帝国中央对这里一直是重点关照,拨款筑高城墙。城墙又高又坚固,重炮的炮弹打在城墙上,只留下一个浅坑。危都城分内墙和外墙。内墙由著名将军李守驻守,兵员三万余人,外墙由李守的副将刘觉守卫,兵员一万五千人。为了能将危都城打造成铜墙铁壁,刘觉将外墙修筑成一座像堡垒一样的防御工事,墙内墙上安置了许多火器和强力弓。刘觉与李守商定,一旦战事开打,内墙大门就关闭,这样守卫外墙的将士就没有退路,只能奋勇杀敌,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李守在内墙上也作了种种安排和措施,让本来已很坚固的内墙变得更加坚固。李守将军向帝王宣誓,人在城在,绝不让敌人越雷池一步。

现在,蒙金联军气势汹汹朝着危都城杀过来,帝王三世仍不放心,在已向危都城调拔了五千军马后,又增调了五千军马,并督促向危都城不断运输粮草,务必使城内粮草维持军民至少一年的日常开销。

蒙古汗王和阿勒儿各自领着兵马向东北方疾驰,停在“杀谷”东北方约四五十公里的地方。阿勒儿指着两边的山峦说:“我们可以把大部队埋伏在树林中,留一部与帝国军队作战,然后让埋伏在树林中的部队杀出来,将帝国军队逼进南面的那条峡谷,然后将峡谷的两头堵上,将帝国军队围困于峡谷中,斩尽杀绝。”

蒙古汗王看了看地形,觉得阿勒儿的这个歼敌计划完全可行。二人商定具体的作战计划,并向各自的部队发布了一个歼敌纲要:

一、集中蒙金军的全部力量,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与敌接触作战,一部分埋伏在峡谷出口边的树林中,另一部分则埋伏在两边的山林中。

二、埋伏在峡谷出口边树林中的部队,负责堵截峡谷的出口;埋伏在两边山林中的部队负责将敌人包围,断其退路,与其他部队一道压迫敌人进入峡谷并封堵峡谷的入口。

阿勒儿还建议,蒙古汗军作出向北撤退的假象,借以迷惑帝国军队,诱使其进入我们设置好的伏击圈。蒙古汗王问阿勒儿,具体该怎么做。阿勒儿说,蒙古汗军白天撤退,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再悄悄回来,这样必能使帝国的将领认为敌军开始撤离帝国,迫不及待派兵把我们驱逐出去。

蒙古汗王觉得阿勒儿言之有理,采纳了他的建议。蒙古汗军白天向北撤离,晚上又悄悄返回,埋伏在树林之中。阿勒儿的这一招,确实迷惑了帝国的将领。李守将军向帝王报告写道:“蒙金军突然停留于‘杀谷’东北方四五十公里之地,并无任何继续东进的迹象”。

李守将军的报告,使帝王三世的心安定了几分,看来蒙金大军不会马上威胁危都城。之后,传来的一个情报使帝王三世顿感舒心:据前方所探,发现敌人已陆续向北撤退。

帝王三世感到敌情缓解不少,但为尽快将敌人全部赶出去,他命令许景良的西北军速击敌,解帝国之危。

许景良的西北军,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朝着敌人奔去,大军行军速度不快,这是步骑混杂的结果。为了不使骑兵和步兵脱离,骑兵只能放慢脚步,大军的行军速度自然也快不了。从西都到敌人集结之地,直线距离有五百多公里,按照现在的行军速度,最快也要五天时间,许景良知道,这样的速度使部队无法达成奇袭的效果。晚上,在大营中,许景良和将领参谋们商讨着与敌作战的具体细节问题。没人知道为什么蒙金联军会突然把进攻矛头转到东北方向上,进至“杀谷”附近。他们也不知晓敌人为何开始向北撤退了。在座的将领参谋们议论着,七嘴八舌,许景良却一言不发,在他的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许景良为何坚定地派大军讨伐蒙金联军,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想趁蒙金军向北撤退之际用大军压境之势,迫使敌人全部退出帝国。用兵的最高境界不是作战,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许景良认为,派大军就可迫使敌军迅速撤出帝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罗夫康的特兵队跟随西北大军,他向部下说是为了执行任务,其实特兵队不需跟随大部队执行常规任务,这样的大兵团作战不需要特兵队从头到尾的参与。毕竟,罗夫康那区区八百人的部队对即将到来的大战起不到什么作用。可罗夫康却说,到时也许大军会遇到特殊的常规部队解决不了的战斗,到时他的特兵队就可派上用场了。

许都尉听后,笑了笑,不置可否。

晚上宿营,走出帐篷的罗夫康抬头望去,繁星高悬,二十万大军的营寨林立,旌旗翻飞如浪,战马发出阵阵厮鸣,令人怵心。点点灯火汇成光的海洋,在万籁俱寂中,不时传来巡逻的梆子的声响。周宾走了过来,罗夫康对周宾说,他已对许都尉说了,没用。周宾说,不管结果怎样,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至于未来会怎样,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

罗夫康和周宾,两人望着茫茫的夜空,对未来的前景都感到一片茫然。

许景良的西北军渐渐接近敌人,当太阳从东方抬起了头,许景良眼前出现了敌人的身影。灰白色的蒙古汗军和黑色的金军列阵以待。许景良一看,当面敌人人数不多,一马当先,向敌军杀去,后面的骑兵部队紧随其后,杀将过去。马蹄声、刀剑碰撞声、喊杀声、呐喊声一下子划破了寂静的天空。

鏖战至午后,正当许景良的部队与蒙金军杀得难解难分之时,突然,有一大股蒙金军从许景良部队的侧翼猛冲过来,一下子把许景良的部队冲得七零八落。许景良无法控制住部队,敌兵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仍奋勇杀敌,只是力渐不支,身上负伤多处,在敌人数把大刀的砍杀下,皮肉飞卷,鲜血喷涌而出,坠马落地,身子不由地抽搐了一下,倒在血泊之中,一动未动。

罗夫康看到,蒙金联军如同一股泥石流,黑压压地吞噬了前面作战的部队。突然一声惊叫响起:许都尉战死了!尔后,传来的惊惶之声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开来:我们被包围了!蒙金联军一部绕到西北军的侧后,切断了西北军的退路,并与其他部队一齐向西北军压了过来。群龙无首,退路被断,西北军阵形大乱,此时唯一的逃生之路就是南面那条狭长的峡谷。西北军的残余部队开始涌向那条峡谷。

罗夫康看了看那条峡谷,黑洞洞的,使他有不寒而栗之感,他本能感到这是条危险的峡谷,部队绝不能进去。可是,部队又该去哪里呢?罗夫康环顾四周的山林,忽然,他看见山林中飘飞着旗帜,时隐时现。罗夫康敏锐地意识到,那里就是部队安全逃生的出路。

罗夫康看到不断向峡谷跑去的兵马,他不愿看到他们去送死,跳下马,拉拽住一个将官对他说:“你们不应该往峡谷去,那里危险。”将官一听,双手抓住罗夫康的前领,激动地说:“你他妈的自己想死,别把我们也带进去!”说完,将官把罗夫康推倒在地。那一刻,罗夫康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他攥紧双手,重重捶了几下地。周宾等人赶了过来,把罗夫康搀扶起来,他的部下问他,该往何处去?罗夫康告诉他们,绝不能去峡谷,那里是死地,他手指山林中时隐时现的旗帜的方向说:“那里是敌人防御薄弱之处,应往那个方向突出去,你们愿意跟我一块去吗?”他的部下齐声答道:“愿跟罗将军同去。”

罗夫康命令部队作好战斗准备,骑马向着山林中旗帜时隐时现之地迅猛疾驰。果然,那里没有敌人,只有几个埋伏在树林中的伏兵,被罗夫康的特兵队解决掉之后,罗夫康和他的部队从敌人的包围圈突围而出。

这支约千人的部队的动向传到阿勒儿那里,身边的将领请示阿勒儿是否追击该股敌人。阿勒儿示意一下不用了,他对这股千余人部队的逃脱并不介意,一来他们已进入群山密林,派部队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掉的;二来,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帝国西北大军已落入他设置的陷阱里了。

进入峡谷的西北军将士,发现出口处出现大量敌人,出口已被敌人封堵上了,顿时感到自己成了瓮中之鳖,雨点般的飞箭、石头以及一颗颗炮弹向他们袭来,他们无处躲藏,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衰嚎悲绝之声回响在峡谷之中。阿勒儿听着峡谷回荡帝国军队的悲嚎之声,心中是何等的惬意:他全歼帝国西北军主力的计划大获成功。

在不远处的山头上,望着峡谷的罗夫康的将士,听到峡谷中传来的不绝于耳的悲惨的叫声,心中是悲愤难耐:帝国的西北大军就这么完了,这是帝国战史上最惨重的损失,而更惨痛的还在后头。

峡谷里的声音,渐渐平息了,流出来的血注入河水中,把河水染得猩红。

罗夫康的特兵队向着群山密林的深处走去,夜色快要降临了,在经历了惨痛的失利后,罗夫康强烈地意识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罗夫康望着四周莽莽的大山和西斜的夕阳。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