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58节:第九章〓跟踪追击,湘江风浪急(6)

然而,桂系军阀的撤兵对红军的突围终究是有意义的。如果桂军不从兴、全、灌一线撤走,如果桂军撤走后,薛岳能够及时接替刘建绪部在零陵至黄沙河的防线,使刘部迅速南下,填补桂军所遗防地,那样,湘江战役对红军造成的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

三、借刀杀人,重重封锁

湘江血战时,薛岳在界首以北不到100公里的东安、黄沙河一带布防,由于红军没有向此方向进击,所以薛部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有点像“隔岸观火”。

11月30日晚,薛岳接到在全州阻击红军的刘建绪部二十八军参谋长的电话,始知红军已于当天下午5时左右全部通过全州与兴安间地区,正在向西行进。

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见薛岳亲率的中央嫡系部队五个师只是在后面追,却从未同红军打过硬仗,反应十分强烈,认为老蒋把中央军布防于湘南地区,而未对红军跟踪追击,是要把红军赶进两广,“借刀杀人”,“居心险恶”。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毫不掩饰地指出:在江西第五次“围剿”中,“中央的战略部署却将缺口开向西南,压迫共军西窜”;“而蒋先生却屯兵湘北,任共军西行,然后中央军缓缓南下,迫使共军入桂”。红军强渡湘江,“当共我两军正打得血肉模糊之时,中央追兵却在湘中一带作壁上观”。这里说的中央军、“中央追兵”,当然是指薛岳的部队。

两广将领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其实,蒋介石给薛岳的“长追”任务就是如此,借追击红军而进入大西南,削弱地方军阀势力。据蒋介石侍卫室主任妟道安回忆,早在10月间,蒋介石在南昌调兵遣将时,借口红军可能去西南,就把他策划已久的组织参谋团入川的计划乘机拿了出来,决定以行营参谋长贺国光为主任率参谋团进驻重庆,统帅川黔各部配合反共。

表面上,薛岳在前方率部追剿,其实幕后指挥人仍是蒋介石。粤湘桂边区封锁、追堵红军的部署和战役,自始至终都是蒋介石亲自在南昌指挥的。在派系林立下的国民党政权,牵涉到三四个省十个军(粤军两个军、湘军三个军、桂军两个军、薛岳所率嫡系三个军)三四十万兵力的规模,即令蒋介石亲自出马也是不可能。因此,始终是以南昌行营这套机构在那里敷衍行事。

薛岳也有他的苦衷与压力。曾任薛岳第六路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的李以劻回忆“追剿”红军的文章中写道:“中央军与地方军反共本质虽一样,但对红军作战方针不同。粤、湘、桂军只要红军在粤、湘、桂不是久留创立根据地的话,也可送送迎迎,而中央军薛部没有境域观念,任何时候都要死拼,否则就有被撤职查办的危险。”

湘江之战后,粤军、湘军、桂军纷纷向蒋“报捷”,蒋介石也对粤军在延寿之役、桂军在灌阳和新圩之役、湘军在全州、觉山之役的表现表示满意,给予论功行赏。薛岳见之,顿生妒意,他想自己的部队从江西到湖南,天天跑路,落伍遍地(据统计,落伍的伤病员有9000余人),疲于奔命,到头来,功劳全被地方军占了,他愤愤地说他们“车大炮”,“湘、桂军不是我们中央军监视压迫他们,一仗也不会打呀!”

对于中央军和地方军的不力,蒋介石心里明白,但也无可奈何。在蒋身边的幕僚闲谈时总说,追堵部队谁也不愿猛追强堵,怕接近红军被红军反击挨打,采取的是“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蒋军不得人心,士气不振,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蒋介石对薛岳仍是十分重视的,在战役过程中,战报雪片飞来,一般由侍从室主任阅后,凡属重要的才交给蒋阅。侍从室知道,薛岳的来电是不能积压的,他们一旦接到薛电,必须第一时间转给蒋介石,不能拖延。即使薛岳部在湘南未直接参加战斗,原归其率领的周浑元部,这次也没有大的战斗,但惟该部抢先占领道县,使红军行动受阻,达成战略任务,蒋介石也同样给予周浑元嘉奖,这无形中算是对薛岳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