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36节: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3)

尽管薛岳嘶哑着嗓子要队伍集中火力拼命抵抗,但坚持到下午两三点时,整个阵地就再也经不起起义军潮水般的冲击而被突破,整个师陷入起义军的包围中。最后,薛岳见实在顶不住,只好丢弃前沿的山头阵地,狼狈向后溃逃,并在起义军火力尾随射击下遗尸累累。

起义军发扬北伐时猛打猛攻的传统,跟踪追击,一直冲到分水坳附近。

陈济棠把指挥所设在距汤坑约十余里的北路小高地上。他眼见薛岳部抵挡不住而全师败退,急令自己第十一师的第三十一、三十二两个团赶到分水坳的高地上组织防御,掩护薛岳残部撤退。

陈济棠的及时支援,救了薛岳一马,他得以在败退中一时稳住阵脚。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已失去战斗力,象征性地留下少部分兵力参战外,自己带着大部队大踏步向后撤。

起义军冲到陈济棠第十一师阵地前,遇上了难啃的硬骨头。

第十一师在广东军阀部队中战斗力是最强的,加上又居高临下,数量还占优势,自然就比较顽强。在分水坳的山头上,双方反复争夺,甚至这方手榴弹投过去未爆炸前,对方又拣起来扔回来。起义军第二十四师有一个英雄营长廖快虎,指挥部队反复冲杀,手下的人打光了,他自己坐在山头上与阵地同归于尽。

天近黑时,起义军死伤不少,陈济棠的第十一师也是伤亡惨重。

在激战之中,起义军中出现了个别叛徒,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刚由第七十团团长提升为第二十四师副师长的欧震。

欧震是韶关曲江人,是张发奎、薛岳的老乡,他在战斗中反戈投降,给起义军造成不小损失。当时部队内共产党的组织不太健全,缺乏监督机制,一些人的叛逃自然难以控制。后来,欧震受到张发奎、薛岳的赏识,官运比较亨通,成为他们手下的一员大将。

激战至9月30日天明,因部队在两天中伤亡高达2000余人,其中第二十四师伤亡过半,弹药也消耗大部,实在无力再攻,叶挺和贺龙只好下令队伍向揭阳后撤。

陈济棠一时不明起义军虚实,也不敢追击。

从表面看,汤坑一仗,国共双方打成对峙,最后都撤出了战斗。起义军以6000人攻敌15000人,火力更远不如敌,开始还击溃了薛岳师,最后又使陈济棠师受重创,国民党军伤亡在3000人以上,远大于中共部队,用陈济棠自己的话说:“余自从戎以来,经历大小战役不少,而以此役为最惨烈。”这表现出中共革命军队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可是从全局来看,这应该说是一个败仗,因为它使起义军无法达成击溃敌军并联系海陆丰的目的,主力还受到最严重的损失而无法恢复。起义军在潮汕地区的失败关键一仗是汤坑失守,继而造成进退失据和局势急转直下,使潮州、汕头相继失守。

不久,起义宣告失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等领导人安全撤离潮汕地区……

二、镇压起义,血洗羊城

薛岳消息倒是灵通。他听说中共起义部队撤离汕头后,于10月1日一大早,抢在陈济棠之师前面,率部占领汕头,并在交通要道设下重重岗哨,非新编二师的人马一律不准入城。同时,汕头各机关的人员多由他委任。他俨然把汕头作为自己的“领地”,不容他人染指。

不仅如此,薛岳请新闻界的朋友帮忙,迅速在10月2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了其部占领汕头电:

叶、贺两逆率全部于九月廿六日在汤坑与我军血战两昼夜,赖总理在天之灵,国民之福,经于十月一日午前八时,将逆敌全数击溃,是役毙敌团长三员,营连排长士兵二千余名,我军得械数千,官兵伤亡千余。岳于本日率第二师进驻汕头。谨闻。

10月3日,薛岳、黄绍竑、王俊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薛岳派两团兵力向澄海、揭阳追击起义军,王俊派一团兵力入潮阳,并任王俊为潮汕警备司令。

王俊想,这汕头原是自己的地盘,便大摇大摆率其残部回汕头,想分一杯羹。薛岳看着就来气,一不做二不休,全部撤换了王俊的税收人员,收编了他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