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35节: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2)

薛岳急忙赶到陈济棠师部,商量下一步进军路线。会商结果,将原拟向梅县方向进军的路线,改为向丰顺汤坑前进,仍由薛岳师居前、陈济棠第十一师居中、第十三师(代师长云瀛桥)殿后,三个师前后连成一线,首尾呼应。

此次临行前,李济深交代给薛岳一个秘密任务,潮汕、梅州一带,一直由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控制着,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部北伐后,留下一个潮梅警备司令部,由王俊任司令。薛岳的任务就是设法逼走王俊,把蒋介石在潮梅一带的势力连根拔掉。

王俊原任第一军一师师长,是薛岳的老上司,但他并不是带兵的料,薛岳从骨子里就瞧不起他。这次起义军南下潮汕,王俊虽有三个团的兵力,却畏于起义军的威名不战而退,真是丢第一军的脸面。

由梅县至丰顺的路,完全是一条山僻樵径,平时很少有人行走,加以风雨载途,人马拥挤,坠崖伤毙者,时有发现。薛岳没想到这是他从军以来最难走的一条路,地图上标明“90余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一天。

说曹操,曹操到。薛岳在半途中正好遇到王俊撤下来的部队。

薛岳要王俊率部跟自己一起打,可王俊不干,说等整编后再说。薛岳火起,大声对部下说:“既然他们老是打败仗,就把他们的枪下了,让老子来打!”

薛岳的部属正缺武器,得令后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就在路上收缴了王俊部的部分枪支。

王俊哪里咽得下这口气,找到陈济棠告状,并扬言“退出战场不打了”。

陈济棠与王俊是老相识,但又不好说薛岳,只好安慰说:“不要退得太远,等整顿好部队再来参战。”结果王俊部却始终不肯来参战。

眼见起义军顺利占领潮州、汕头,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广州。李济深、黄绍竑有点慌了神,他们弄不清起义军的虚实,张发奎的部队回广东后又不肯帮忙。他们只好将在广东、广西能调得动的兵力全部聚结于粤东,这给张发奎有了可乘之机。

其实,当时的形势对中共起义军来说已十分险恶。自会昌战斗之后,广东的粤桂蒋三派军阀经过近一个月的补充整顿,力量已大为增强。截止9月底,集中在东江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共有六个师,总兵力有三万多人。这样,国民党军不仅在总兵力上相当于起义军的三倍多,而且在每一个方向上都形成了兵力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摆开“堂堂之阵”打硬仗,明显对起义军很不利。

占领潮汕后,起义军摆出了这样一个架势——头脑在汕头,后勤在潮州,主干向汤坑前进,后尾却留在三河坝。这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态势,当时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叶挺、贺龙、刘伯承率领的主力能击败敌军主力,并与海陆丰连成一片。

于是,一场硬打硬拼的闪电式交锋,不可避免地在汤坑展开。

汤坑位于今梅州市丰顺县,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起义军进攻汤坑的主力第二十四师只剩下2000余人,第二十军的两个师也只有4000人,合计6000人,其中还包括非战斗的勤杂人员。部队长途行军,不仅身心疲惫,而且子弹缺乏。第二十军的这两个师内由于还没有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士气也不高。

他们对面的敌人,是陈济棠指挥的三个师,共15000人。其中陈济棠任师长的第十一师是主力。另外,还有薛岳的新编第二师和徐景唐的第十三师,薛师是新建不久的部队,战斗力差些,而第十三师却也是第四军的老部队,同样不可轻视。加上陈济棠的军队是在主场作战,占据了汤坑的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弹药充足,起义军向这样一支强敌发起进攻,战斗的困难可想而知。

9月28日,由于久未下雨,酷热异常。薛岳在距汤坑30里之白水、分水一带首先与叶挺、贺龙的主力部队正式遭遇。起义军向驻守汤坑制高点上的薛岳部发起了仰攻。

薛岳弄清对方是叶挺的二十四师后,就知道这一仗不好打,何况自己的部队大多是新兵,哪见过这种架势。当叶挺的部队拿出北伐的传统作风,高呼着革命口号向山头猛冲时,其气势一下子震慑住了薛岳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