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34节: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1)

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

一、转兵粤东,鏖战汤坑

薛岳重回广州时,已是火热的仲夏之季,虽然墙壁上仍残留着北伐的宣传标语,但由于“清党”的血腥屠杀,整个城市显得一片阴森。

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各军趁势进行扩编,第四军也不例外,蒋介石先后任命张发奎为第四军军长、陈铭枢为第十一军军长。而李济深为避免番号重复,将原来的第四军改称第八路军。由此,第四军一分为三,即为陈铭枢的第十一军,张发奎的第四军和李济深的第八路军。

李济深正是用人之际,他对于薛岳的归来表示出热烈的欢迎,立刻任命薛岳为新编第二师师长。这新编第二师主要由新兵组成,兵力并不强,但薛岳有信心把它带好。

在训练部队之余,薛岳一直关注着国内不断变化的局势。

8月1日凌晨1时多,南昌城一声枪响,共产党暴动了。薛岳找来报纸一看,这次起义由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领导,参加起义的队伍主要是贺龙、叶挺的部队,几乎拉走了张发奎的一半队伍。起义队伍在南昌坚持了三天,便浩浩荡荡地南下,目的地直指广东。张发奎闻之中共暴动,虽是异常震怒,表面上指挥其部队紧跟而来,但似乎又与共产党起义部队平行,双方并无大的碰撞,令人有些费解。后来,薛岳才知道,这是他的老同事叶剑英出的主意。

“4·12事变”后,叶剑英在吉安通电反蒋,并辞去了第一军暂编二师师长的职务,投到张发奎麾下,任第四军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就是他建议张发奎保存实力,率部南下,不要与共产党的部队冲突,免得两败俱伤。

在广州,李济深听说中共起义部队直奔广东而来,慌作一团,连忙召开师以上军官会议,进行紧急部署,阻止南昌起义的部队进入广东。

当然,还有一件事令他头痛,就是如何对应南归的张发奎部。这毕竟是老四军的队伍,大部分是粤军的子弟,没有反对的道理;但如果让他们回来,张发奎如今不同往日,他率领的四军已赢得“铁军”荣誉,羽翼丰满,回到广州,还会听他这个老长官的话吗?

此种局势使李济深左右为难,但权衡利弊后,他决定以击败入粤之中共起义军为首要任务,而对张发奎、黄琪翔所部则暂持“欢迎”南下广东的缓冲态度。

为此,李济深积极实施旨在一举歼灭中共起义部队的军事部署,命令驻韶关的钱大钧的部队以及黄绍竑的桂军会集粤北、粤东,全力阻挡叶挺、贺龙的部队;任命陈济棠为前敌总指挥,并将其所部第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和补给团从粤西东调广州集结待命。

在韶关,成立了专门对付起义部队的总指挥部,由第八路军副总指挥、桂军首领黄绍竑坐镇指挥。黄绍竑亲自指挥第七军的两个师和钱大钧的二十师共10000多人马,于8月中旬开到赣南,主动迎战起义军,阻止其南下。

薛岳有个预感,这中共南昌起义部队、张发奎部队,以及李济深部队,都出自于老四军,可谓是“兄弟”部队,三虎相争,必是一场恶战,真可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果然不出所料。8月30日,前方传来战报。中共起义部队与黄、钱率领的粤桂联军在江西会昌展开恶战,双方伤亡极大,黄、钱部队不敌而退。

9月18日,起义部队转折闽西后,突然沿汀江南下,占领广东的大埔。李济深连忙飞电陈济棠、薛岳等部到粤东堵截。薛岳得令后,一边率其新编第二师赶赴粤东,一边打电报给国民党各县政府,要他们报告“匪情”,“防堵共逆”。不料他打给大埔县政府的电报,被刚占领大埔的中共起义军参谋长刘伯承所得。

刘伯承从电报上得知,薛岳已从几个月前在上海的“左派将领”走上了反共道路,并且调重兵于河源。他迅速将这一重要电报向周恩来报告。

9月19日,周恩来赶到大埔,与叶挺、贺龙和刘伯承研究,决定马上派兵,直取三河坝,为拿下潮汕、夺取广州做准备。

三河坝位于汀江、梅江和韩江的会合口,地形险要,三河坝这一地名由此而得。占领了这个水陆交通枢纽,能后倚闽赣,又能顺利直下潮汕。由于及时获取薛岳的电报,起义军得以先行一步,轻取三河坝。

在三河坝,起义军做出一个重要分兵决定,让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师守卫三河坝,其他大队伍继续进击潮汕。这个分兵决定,从不利方面看,它分散了起义军的兵力,影响了兵力的集中使用;从积极意义看,它为后来失败的起义军保留了一支生力军,为朱毛井冈山会师、红军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说,陈济棠、薛岳各自率部从广州坐小火车至石龙,然后一路急行军,好不容易赶到兴宁县附近时,接到急报,说中共起义部队占领三河坝后,已顺韩江直取潮汕,长驱200里,分别于9月23、24日,未经战斗就进驻潮州、汕头。负责守城的王俊的警备旅三个团,竟然不战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