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传
字体: 16 + -

第15节:第二章〓悠悠忠心,从军为报国(3)

整个北伐大本营为之震动。薛岳等年轻军官更是哭成了泪人,发誓要为邓铿报仇。

由于邓铿被杀,孙中山只得决定变更北伐计划,下令在桂各军改道江西。在秘密回师途中,他免除了陈炯明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和内政部长职。然而,陈炯明军权在握,并不思悔改,暗中令其亲信部将叶举等部回师广州,图谋称兵叛变。

一时间,春寒料峭,阴风逼人。

三、身陷危境,力护国母

韶关是广东北部重镇,是中原进出广东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5月6日,清风徐徐,杨柳依依。孙中山乘火车从广州亲赴韶关,并于9日在韶州大本营发布北伐总攻击令,誓师北伐。总司令李烈钧、总指挥许崇智率七万余部,兵分三路,挺进江西。

孙中山移师韶关后,他的三个警卫营各负其责,薛岳的第一营作为机动部队随孙中山活动,叶挺的第二营留守广州总统府,张发奎的第三营主要负责韶关大本营本部的保卫。

江西前线,捷报频传。北伐军攻下了江西赣州,前锋直指江西省会南昌。北伐第一枪终于在自己的家乡韶关打响,薛岳心中有一种难言的兴奋,渴望着能随中山先生早日打过长江,统一全国。

此时,孙中山忧虑的并不是节节胜利的北伐军,而是在后院捣蛋的陈炯明。

5月18日,陈炯明的亲信叶举率部突然回到广州,阴谋叛乱。

乱云飞渡,形势日益险恶。为了不让大好的北伐前景断送,孙中山将韶州大本营交给文官长胡汉民暂为代理,自己返回广州,督促陈炯明支持北伐的行动。

大家都劝中山先生不可过分相信陈炯明,如果一定要回去,也要带足卫队,可是孙中山考虑到北伐前线兵力紧张,只答应带50名卫士返回广州。警卫团长陈可钰急了,坚持让薛岳的一营作为护卫队伍,随中山先生行动。

而最终的结果,薛岳只带走了一营的一连、二连和三连;余下的四连,与张发奎的第三营,由中校团附华振中指挥,负责大本营的守卫。

薛岳护卫孙中山一到广州,就感受到大敌当前的气氛。他与驻守广州总统府的叶挺会合后,担负起警卫总统府的重任。考虑到警卫部队兵力单薄,他通过团长陈可钰、卫士长姚观顺等建议中山先生扩充警卫部队。孙中山表示赞同,决定组建警卫二团,并将卫士队40人扩充成一个卫士大队。

然而,陈炯明部并没有给他们组建部队的时间,叛军们憋了半个月,早已不耐烦了。

6月15日,身在惠州的陈炯明密电将廖仲恺囚禁。同日,叶举在白云山调动部队,做好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和粤秀楼的准备。

16日凌晨2时,一名粤军军官偷偷出来报告,说:“粤军各营,炊事已毕,约定2点钟出发,并备好现金20万,以为谋害总统的赏金;约定事成之后,准各营兵士放假三日。”

中山先生听了这话,不肯相信陈炯明会叛变,正待解释,忽听一声很尖厉的号声,远远地飞入耳里,接着到处响起军号来,不一刻,号声由模糊而渐渐清楚,方知粤军叛兵确已发动。孙中山这才相信,即传令卫队,准备防御,要求卫士们人不离枪,随时出击。

孙中山心中最惦念的是已有身孕的夫人宋庆龄,忙走进卧室,把酣梦中的宋庆龄摇醒,告诉她情况有些不妙,要她随他一块撤离险地。

宋庆龄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叛军发现。因此,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并深情地看着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没有你!”

3时多,林直勉、林树巍等苦劝中山先生暂离公府。中山先生见夫人不走,执意不从。林树巍见他如此坚决,不管三七二十一,命众人“强力”扶他老人家出去。

一时间,众卫士上前,把镇定不屈的中山先生四面扶住,打扮成医生模样,沉着地穿过粤军叛兵的步哨,安全登上泊在白鹅潭上的楚豫舰。

中山先生离去后,为了吸引叛军的火力,团长陈可钰召集薛岳、叶挺等军官商量,对留下的警卫部队做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