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乱世行
字体: 16 + -

第一卷_第五十六章 枯燥的解说

这就是史可法从一个南京的实权中的实权的兵部尚书的大佬在决定谁当皇帝的问题上,犯下的错误给人以可乘之机,最后被赶离权利的中心只能灰溜溜的加了个督师的名号去江北督军可是各方军镇都已经不听号令了。

作为实权人物的史可法在掌握军权的情况下,还要顾及一帮没有实权只会打嘴仗的东林党的感受,就当是的情况来看史可法既然主张按照轮序迎立那就应该当机立断,把处在颠沛流离中的福王朱由菘接来南京继统。这样朱由菘必将对他刮目相看马士英和四镇也没有了可乘之机,他迅速的拥立福王之后招揽一部分东林党的官员继续做官分裂东林党的整体势力,这样凭借着他是左光斗的得意门生他也能整合这一部分实力进而的迅速的整合朝政稳定局势军阀的野心也会得到一定的遏制。

古语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史可法虽然有一颗救国之心。但是他多多少少受到门户之见又有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关键时刻的雄才大略总想着处处应对做到八方妥帖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最后缺落到个事与愿违,虽有一颗美好的心,但是没有与其相媲美的能力也不是关键时刻的救国兴邦之才只能在扬州殉国真是让人惋惜。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的攻击福王的书信落在马士英手里只能满腹悔恨的跟随福王由浦口乘船前往南京就任监国外,没有其他的任何办法。

东林党既然在定策的这个问题上大败而溃那自然所有的政治果实都是让军镇和马士英得到了。

在新朝建立之始会有一番新气象作为留都南京的百官之首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这个资历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成为首席大学士,但是在定策的问题上他被马士英所出卖而得不到朱由菘的信任,在包括勋臣在内的一下小人的立即随风转舵,史可法就被赶到江北去督师去了,而马士英和一帮军阀得到了政治果实,马士英入阁个主持政务兼任兵部尚书,这可是实权中的实权的职务。

在有明一朝入阁的大学士虽然不多,但是一朝一朝的加起来那也是不少。

但是大学士在名义上只是皇帝的秘书部门帮助皇帝整理奏折资料的官职。

不过老朱家的自朱元璋以下可就没有他那变态的精力,不得不把皇帝的一部分权力分给这个秘书部门的内阁上面。让他们对政务做出一部分的决定,然后上报给皇帝让皇帝审阅。

慢慢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了宰相把权力从宰相那里多了过来,从而成为了皇帝宰相一肩挑的大权就又被慢慢的被大臣们偷了回去。

为了防止内阁慢慢的做大,而不给内阁的官员们太高的官员品阶也逐渐的作废。

朱元璋设想的政治制度是取消了宰相这一个能跟皇权有一定的分权抗理的职位变成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有的政事都要由皇帝来做决策,但是这种事情也只有朱元璋能干得了,他的子孙们可没有他那非人般的精力。

慢慢的内阁这一个皇帝的秘书也就成了一群不是宰相的宰相。

内阁的大学士们对六部的政务做出处理的意见,然后再送给皇帝进行审批皇帝批红过了,这条政务才算是正式的生效。

而老朱家的皇帝变的连自己审批都不愿意做了就让身边的太监读给他听,在之后就是把批红的权利给了太监。让太监来效劳了,皇帝就无事轻松的很了这就是太监得到的权利,而这顶点就是司礼监,司礼监的大太监也被称作为内相,而明朝的官员常常以为这司礼监的太监篡夺了相权是对他们权利的一种损害。

不过就权利而言司礼监的批红是属于最高的决策权。是皇权的所有的权利的一种,皇帝只是把这种权利下发给自己的家奴让家奴太监保管这样的权利,好跟日益强大的内阁做成牵制而已。

这样内阁具有拟票权,司礼监具有批红权。相互的牵制,不过要是内阁的大学士要是能掌握,司礼监的批红权那就可以完全的架空皇帝自己说了算了。

比如张居正就是这么干的自己具有对政务的建议权和决定权就连皇帝都比不了了。但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数的,要是皇帝掌握了太监这一集团夺回权利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一般情况下内阁的大学士还都是要跟着司礼监的太监对着干的,不过内阁的大学士要是比较得皇帝的信任的话就会让他兼任六部的官员。

内阁就是事情的决策者而六部的官员就是事物的具体操作者。这要是内阁的大学士再兼任六部的官员之后。权利就大大的增加了。

关起门来我们自己讨论了一套解决的方法,然后开启门之后,我们又自己去按照我们做的决策去具体的实施权利就大大的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决策权和行动权利都是你的简直就是没有人能阻止你了。

这马士英就是入内阁参与政事还兼着重要的实权兵部尚书掌握兵权分到了一个大大的果实,而四镇军阀得了定策从龙之功政治话语权大大的增加越发的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文武官员百年来的文贵武贱的形势慢慢的向武将那面倾斜了过去。

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