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湖传说
字体: 16 + -

vip章节_一四四、一个造句引发的大讨论

一四四、一个造句引发的大讨论

开学没有多久,一件意外的事,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并波及到了全国高校,新闻媒介也纷份参与这场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名外语系的学生在课堂上造句时说:父母送我上大学。意思是父母的培养把他送上了大学。老师说境界不够高,说得不对,应该是党送我们上大学,是党培养下,我们才能上大学。那学生坚持自己没有说错,是父母的辛苦培养才让他有机会读大学,家乡有几个同学,成绩比他好,但父母没有钱培养,就上不了大学。老师则说应该是党培养的结果,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就不会有今天,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我们就不可能坐在这大学的课堂里。他启发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结果二种意见不分上下,有的支持学生观点,有的支持老师观点,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外语系就开展了“是谁送我上大学”的讨论。结果这争论扩展到全校,引起了讨论,到底是谁送我们上大学的?是党还是父母?

校报校刊校宣传栏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每个班级都要组织讨论。

在我们的讨论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私下里,说父母送我上大学的人居多,我们寝室七个人,有六个说是靠父母的培养才上的大学,只有一个同学,他说二个说法都对。而在公开

场合,如班会上,许多同学就会转换口气,知道随大流,说是党把我们送上大学的,也有一些人就不表态。领导、辅导员、班干部都是支持是党培养我们,把我们送上了大学的观点,而一般的学生就粗着脖子说是自己考上来的,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这一方就有人说,如果没有父母出钱养育,支持读书,没有自己的刻苦努力,有党又有什么用?党又不会让我来读大学的。高考是凭分数凭成绩的,我是自己考上的,是父母化钱支持培养出来的。而辅导员班干部这一方,侧重强调,是党拨乱反正,是党给了好政策,恢复了高考制度,给了无数普通家庭、工农子弟上学的机会。没有党,就没有我们公平上学的机会,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后来有人也私下总结,理论上是党培养我们上大学,实际上是父母培养我们上大学。

这场讨论,与现在讨论的冬奥会冠军周洋说“感谢父母”,而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说“首先要感谢国家”一样,是感谢父母还是先要感谢国家,是党把我送上大学还是父母把我送上大学,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思维还是没多大的改变。其实都一样,用不着计较,感谢谁都对,父母培养送我上大学,党培养送我上大学,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道理,都没有错,但事到临头,每个人的感触不同,有的是实际感性一点,有的是务虚理性一点。但做为一个

人来讲,总是亲情第一,人伦第一,政治第二,所以感谢父母,说父母送我上大学,应该是理直气壮的。

后来也有过这样类似的讨论,那是一九八二年的事,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张华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面对张华的救人牺牲,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一个是掏粪的老农,大学生为救老农而死不值得,用一个年轻大学生的命,去换一个老年农民的命,不值得。到底值还是不值,于是引爆了一场举国上下的大讨论。

相当多的人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其结果却是不合算不值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当然,更多的声音是认为值得,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生命是不能拿这些外在的东西去衡量值不值的。

看惯了各种形式的讨论,听惯了各种固定套路的感言,场面上讲的许多与心里想的不是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这也是人生的无奈,成熟的代价。因为人生的舞台上,为了利益,为了前途,有时必须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