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湖传说
字体: 16 + -

正文_五十一、我的真正老牛皮书包

五十一、我的真正老牛皮书包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山村也没有什么幼儿园,听也没听说过,我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人在小的时候是可以有什么幼儿园上的,听到别人说着小时候在幼儿园怎么样怎么样,我很失落,也有些自卑,太土老帽了,太不如别人了,感觉自己象是个发育不全的人,在人生中脱了一个环节。虽说在我们那山村,有不少的小朋友连小学也上不了。

尽管我们这山村没有幼儿园,但如果诗意一点,也可以说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就是我们的幼儿园,在这个大幼儿园里,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幼儿园里,我们玩我们闹,我们摸打滚爬,我们认识世界,我们学习生活常识,我们长大。很快,觉得自己还没玩够,却就被老妈押送进了学校,有一半的目的是让学校关住我,让我少淘气少闯祸。那时候,我闯祸惹事生非的知名度在村里是比较高的,什么把别人家灶台的出水口用泥巴堵住;村里妇女在水塘里洗衣服,我把石头抛下去溅起浪花一片,也溅湿她们衣服一身;用泥巴将人家晾晒在外面的衣服涂上颜色;把不会水的小朋友推到水塘里;把人家地里的南瓜藤拔出来再种下去;把石头扔到人家的屋顶上把瓦片打碎。等等,老妈常常向人家赔不是,转身用竹枝条抽我屁股。好不容易等到我六岁了,就急急地把我送了进去。这时候,二哥念三年级,大姐念五年级,就要小学毕业升初中。

那时农村入

学,好象没有严格的年龄要求,六岁到十岁都可以上,也许十五岁也可以。那时也没有义务教育法,小孩子读不读书,全是父母作主,有的是因为家里穷,交不起书费,有的是因为感觉读书没用,总有几个小伙伴没去上学,而去放牛割猪草,还有的是读一阵子不读了,过段时间再读一阵子,就象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当然村里也有眼光长远的人,认为不识字不会有出息,就是借着钱也给孩子上学读书。

我记得非常清楚,九月的一天早上,我被老妈带着走进了村里的学校,没有激动,没有惊喜,也没有不安,书包是那只老爸以前用过的牛皮公文包,但已被大姐二哥用得差不多发黑了。牛皮公文包背带很长,背在我身上直拖到膝盖,包包里面的学习用品是一支铅笔和老爸单位里的几张信笺,还有一百根山上采来的用来算数的细竹棍,为了装门面,我把姐姐用过的塑料尺子及半圆型量角器也放进了书包。老妈把我领到学校,报名时要二元钱学费,老妈说,现在先欠着,等过几天,三个小孩子的一起缴上。

我们的学校,叫中村新建完小,中村是村名,新建可能是新建起来的意思吧,完小,也就是完全小学的意思,什么是完全小说,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我们班里有三十多个学生,高高矮矮,差距很大。平时一起玩的小朋友绝大部分都在。教室很亮,全是玻璃窗,黑板上面挂着毛主席像,地很平,是黄泥夯实的。学校有个大

礼堂,摆着二张乒乓球桌子。那*场也有点大,很平整,平时是我们活动之地,农忙时成了晒谷场,将打下来的湿稻谷晒干,教室门口的走道上也堆满了稻草。

开始我还因为没有新书包而感到不高兴,感觉很没有面子,上学没有新衣服那也算了,怎么可以没有新书包呢?谁知到学校一看,除了极少几个有正式的从商店里买来的书包,大部分都是冒牌货,有的是军用黄挎包,上面还有五角星,写着为人民服务,有的是半个米袋子上缝了根带子,有的是自己粗布缝制的小包,还有一个叫阿小的什么也没有,两个肩膀扛个头,好潇洒。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的真正老黄牛皮书包简直是牛粪上的鲜花,鸡群里的仙鹤,好多同学看到我的牛皮书包,羡慕得不得了,伸出手上来摸几把。听我老爸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缺少粮食,没有东西吃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就煮皮带和牛皮背包吃,这个背包是可以吃的,能救命呢。后来我们村子里演京剧样版戏《红色娘子军》,我们老师演洪常青,他需要背一个皮包,他看中了我的书包,一试,大家都说好,他就向我借,以后只要一有演戏,老师就会笑着向我借。我在台下看洪常青背着我的那只包,确实很有气派,威风,以后我就每天雄赳赳地背着它上学校。

这只牛皮背包最后下落不明了,真的好遗憾。

好和差,都是比较出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