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狂花
字体: 16 + -

正文_第172章 冬季攻势(一)



第172章 冬季攻势(一)

还没有过去两天时间,凌芸的旅游梦破灭。来之朝鲜方面的报告,打消了凌芸出去旅游的想法。驻守海参崴的汉华第八军金忠泽报告朝鲜方面出现变化。

跟随汉华迁到伯力的朝鲜李氏王朝,皇帝李垠的光复军已经武装到三千多人,组建成朝鲜皇家第一旅。

军官特训班也已经毕业,部队初步具备战斗力。朝鲜皇家军队司令朴向楠决定进入朝鲜北部,开辟根据地建设,同时打响收复国土的第一枪。.

朝鲜第一旅越过边境,进攻咸镜山摩天岭,击溃日军国境守备队,占领惠山。日本朝鲜驻屯军司令,朝鲜总督小矶国昭大将,竟然调动两个师团进入北部。组成朝鲜驻屯军第1军。司令饭田贤二郎中将,参谋长吉野横少将,把司令部设平壤。

这段时间,日军失去中国东北,并没有收缩兵力,而是把部队调往中国南部,趋势很像是打算向东南亚进攻。同时加强了在朝鲜的部队,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一些在东北损失惨重的师团调回国,把中国境内战斗力比较强的师团调到朝鲜。

新组建的师团调到中国南部和关内战场,用于剿灭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加大对南京伪政府的武装。此时日军在中国境内保存二十个师团,十个独立混成旅团,兵力六十万左右。

在朝鲜是六个师团,总兵力十八万多。参谋部分析,日本打算固守朝鲜,阻击汉华威胁到日本领土。汉华占据的海岸,没有不冻港,只有一个海参崴是近海港口,但一年之内,只有三四个月时间是没有浮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浮冰界达到十几公里,甚至上百海里。

北部的海港更是严重,根本就被有良好的港口。想对日本进行攻击十分困难,但朝鲜却和日本南部相近。一旦汉华控制朝鲜,日本将更加危险。

日本参谋本部决定联合舰队组成海军第1航空舰队,进入朝鲜釜山港,第5舰队进入仁川港。在朝鲜大量修建机场,在朝鲜陆军飞机增加到八百架,加上第1航空舰队的飞机,日本在朝鲜飞机达到一千多架。三艘航空母舰,两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驱逐舰更是庞大数量。

这样既能保证海上运输安全,同时能给予朝鲜驻屯军最大支援,加强朝鲜海峡的封锁。眼看又要进入冬季,北方港口已经不能再使用。

汉华想得到援助,想进口货物,就必须走南部海上,才能进入中国,通过东北进入汉华。

本来以为能消停一段时间的凌芸,根据陆军海军和参谋部的报告,得出结论,必须解决朝鲜问题,否则汉华还是没有出路。

朝鲜海峡是汉华出海的必经之路,北方没有不冻港,这是最大的问题,难怪苏联那么惦记中国的旅顺港。

摆在凌芸面前的是,四年时间,汉华想发展,就必须解决渤海上的制海权,解决朝鲜半岛的日本陆军。但日本海军是最强大的,战斗初期连美国海军都不是对手。

就凭汉华的海军根本不是对手。自己没有航空母舰,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有。想打开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另想办法。

陆基空军可以进行对抗海上舰队,可飞机作战半径太近,只有取得陆地海岛,建立空军基地,才能进行打击海军的战斗。

如此一来,哪还有时间去旅游了,只好接连召开地方工作会议,要求航空工业加大投入。陆军其他项目暂缓,集中力量优先解决空军问题。

一连一个多月时间,凌云的会议一个接一个。直到九月末,芸桐城已经白

雪飞落的时候,凌芸才告一段落。通知关明远和李豹,在芸桐城召开军级以上作战会议。

军事会议演变成内部争论,互相僵持不下。这一次是陆地战役,凌芸决定组建朝鲜远征军。鉴于日军在朝鲜十八万部队,所以决定有四个师组成,共计六万兵力,入朝作战。

雪原军的名字消失了,现在他的名字是汉华国防军,简称汉华军。部队增加的数量不是太多,全部野战军只有四个军,八个步兵师,一个重炮师,一个装甲师。一个海军陆战师,一个机动空降师。

其中装甲师和重炮师隶属于特种军指挥。海军陆战师是海军部队,空降师是空军部队。国境守备部队和海岸警备队是地方警备司令部指挥,直接隶属于国防部。

所以归总参谋部指挥的只有八个陆军师,和其他四个师,以及海军一个舰队,空军一个司令部,三个飞行团。

说是争论起来,是谁进攻朝鲜的问题。关明远这个总参谋长最后只好找凌芸,因为两个军长互不相让。第一军柴金旺眼睛瞪得像豆包。

汉华军已经撤出中国东北,把东北交给抗联部队。中共形成三大抗日根据地,华北八路军,江苏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明知道凌芸这样做,蒋介石也没办法,只能是看着共军一天天壮大。

得到东北工业基地,中共军队绝对不是以前,不断向日军发动进攻,扩大农村根据地。破坏铁路公路,日军只是占据大城市和交通沿线。中国战场已经由国军主导,转变为共军主导。

如此情况下,汉华军队根本没有进入中国战场的机会。国民政府已经明确宣布,承认汉华的政治地位,可以双方建交。和汉化的谈判中,不承认中共和汉华签订的边境条约,必须是国民政府签署的协议。

对这点凌芸也没办法,只能承认接受,未经国民政府同意,汉华军是进入不了中国的。那是侵略,别人不尊重,凌芸首先不能不尊重中国的主权。

作为高级将领都明白,蒋介石担心汉华军入境继续武装中共军队,是坚决不会同意汉华军进入的。

汉华军进攻朝鲜就是唯一的参战机会,当然和第二军军长郭京校争的不可开交,都想指挥自己的部队入朝作战。

看着面前的关明远,凌芸笑笑:“你认为谁合适?”

关明远摇头说道:“不是我看谁合适,而是皇上打算怎么对待朝鲜的问题。”

凌芸说道:“说说看,有什么不同?”

关明远说道:“如果皇上打算战胜日本后就撤军,当然是郭京校比较合适。在军事指挥上,大规模作战上,特别是多兵种联合作战,郭京校超过柴金旺。但是他在政治上显然不如柴金旺,如果皇上打算长期在朝鲜驻军,当然柴金旺比较合适。”

凌芸点点头,看来自己让关明远当总参谋长没错,他很了解手下人的特点:“那就和柴金旺谈一下,让他出任远征军司令,协同朝鲜军队,入朝作战。”

关明远明白了,皇上是不会放弃朝鲜的,即使战争结束,汉华也必须牢牢控制朝鲜。李东宁,周永泰,李青山,金九已经来到汉华到达伯力。朝鲜内阁组成,协助李垠进行管理,扩大影响。

当李垠接到通知,汉华将集中部队,准备入朝作战的时候,亲自到凌云皇宫参拜,表示感谢。和汉华签署一系列条约,当然是关于今后驻军问题,以及经济合作和政策走向。

作为首任首相,李东宁很清楚,很有实力的金九也不是一般人,自己要是没有汉华支持,恐怕不是对手,

所以紧紧抱住楚玉的大腿。看着胡启忠签署的条约,楚玉都不好意思了。什么是卖国条约?看看李东宁签署的条约,李鸿章已经是爱国分子了。

平壤日军司令部,饭田贤二郎有些担忧,她接到报告好几天了。汉华第一军所属的四个师正在向朝鲜边境调动。大部分集中在海参崴地区。是不是汉华准备向朝鲜进攻?他把情况向驻屯军司令小矶国昭报告,觉得两个师团兵力少一些。

可朝鲜地形狭窄,太多兵力也展不开。小矶国昭只好把驻守汉城的一个师团调往平壤。

这样饭田贤二郎指挥三个师团,第3,第6,第9师团。这是日军三个常设师团,全都是两旅团四联队的挽马师团,兵力都在两万四千到两万八千人之间,那就是在朝鲜北部集中了七万多兵力。平壤,咸兴到汉城,集中了四百多架飞机。

夜色中,汉华第一军第一师通过图们江进入中国境内,向集安挺进,第三师的部队也通过另一条路在临江地区向安东方向行军,第五师在长白向鸭绿江边开进,第八师进入惠山。

“报告”参谋进来向饭田贤二郎报告:“根据侦察机报告。中共抗日联军大规模向边境调动,具体行动目的不清楚。”

饭田贤二郎一惊,抗联调动,雪原军调动,难道他们想联合进攻朝鲜?中共军队也参与了?要是那样可就真的危险了。

汉华军队不多,可是中共军对多,他们已经武装了四个军,总兵力不下二十万,总司令杨靖宇进入长春,中共东北特委在沈阳。

饭田贤二郎一面向司令部报告,一面命令前面的师团加强警戒,防止被偷袭。

沿着鸭绿江调动的是雪原军三个师,只是他们穿着抗联的军装,让日军侦察机认为是抗联部队。真正的抗联第一军周保中将军,指挥他的部队正在向营口和桓仁运动,林志远的第二军向锦州方向调动,第三军丁超向呼和浩特方向调动。在阴山以西的东北挺进军马占山所部也在向日军方向调动。

一九四一年十月,东北天气寒坑,大部分地区飘下第一场雪。虽然雪不大,但是寒风吹过显得十分冷,可是此时的小矶国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感觉更冷。

因为汉华军队联合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挺进军,几乎是在一夜之之间向日军防线发动全面进攻。

汉华军四个师,在惠山,集安,狼林山,安东四个点上向日军第3师团和第9师团发动进攻。战斗刚一开始就进入激烈状态。日军在这些地方都修建了坚固的工事。

雪原军竟然出现一种单兵重武器“火箭筒”它可比掷弹筒和迫击炮厉害多了,射程远,威力大,竟然带有穿甲能力,日军的暗堡和工事根本扛不住,在爆炸中飞上天。

日军只能和汉华军进行正面对抗,双方都拿出最大战斗力,拼命作战。日军第3师团,第9师团都是老牌劲旅。战斗力很强。没有和汉华军作过战,心理上也不害怕。但是日军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装备不如汉华军,特别是一些特殊装备,更是差很远。

火箭筒,轻机枪,火焰喷射器,这些十几年之后才出现的武器,这个时候出现在战场。凭着单发步枪三八式的日军尽管很顽强,可是难以挽救装备上的劣势。

伤亡惨重不得不后退,阵地逐步遗失。失去坚固工事,日军更加不是对手。

让日本震惊的是,抗联进攻方向日军可没有防备,阵地不断被突破。第一军周保中他们向旅顺大连方向进攻,势如破竹。同时锦州、内蒙方向也频频告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