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者无敌
字体: 16 + -

但使龙城飞将在_第二百三十七节 挥师缅甸(2)



1942年11月初,中日滇西会战轰轰烈烈地正式打响了,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也已经悄然开始。月初,豫军第66军的五万全副美械装备的精锐大举横渡沧澜江,浩浩荡荡地扑向了滇西重镇龙陵。此时的中国军队已经今非昔比,空中有飞虎队的轰炸机群助阵,地面上重炮怒吼、战车驰骋。不过,盘踞滇西的日军也并非软柿子,是当初曾参与侵华战争的日军老牌部队第十八师团,也是侵占缅甸的日军南方军第15军的核心部队。该师团经过重新整编后,拥有三个加强步兵联队以及相配应的炮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兵联队等部队,总兵力达到1.7万余,分散驻守在龙陵、畹町、瑞丽等滇西数座国境交通咽喉城镇。横扫缅甸的战绩让第十八师团上下士气高昂,这使得反攻滇西的第66军陷入一系列苦战中。

日军固然强大,但第66军此时全副美械装备,并且官兵成员基本都是久经战场的老兵,因此全军的战斗力也十分强劲,之所以会“陷入苦战”,自然是因为孟翔这个总指挥官的“消极怠工”造成的。开打三天后,孟翔便以十万火急的架势和苦苦哀求的文笔,向重庆方面“泣血求援”,申请军委会调动驻守在云南的宋希濂部第11集团军以及杜聿明部第5军协同参战。

军委会办事的效率还是挺利索的,没半天就发来了回电,并且回电还是军政部长何上将亲自署名的,由此可见,中央是非常“重视”滇西会战的,但回电内容就很令人不愉快了:

远征军副总司令孟,亲启,阅。滇西会战已始,贵部浴血反击、奋力进取,举国上下,尽皆瞩目。杜部第五军在缅甸战场上损失巨大且归国半年不到,尚未恢复战力,实无法增援贵部;宋部第十一集团军入滇方数月有余,该部官兵大多为湘赣壮丁,水土不服、病者众多,且川滇运输线尚未建立,致使该部后勤不济、辎重难续,贸然参战极易损失惨重而寸功难立,亦无法增援贵部。虽友军无力增援,然贵部驰骋华北华中四年有余,对阵日寇数十战而不败,实乃国军之精英、党国之干城,即便现状窘困,但相信贵部亦能排除万险、再创辉煌。我等于重庆举杯遥祝,与贵部同心共诚,预盼贵部早日捷报凯旋。渝,军政部长何。

看完这份能气死牛的回电,孟翔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了:“看吧!军委会的回复果然跟我预料的差不多,振振有词、冠冕堂皇,圆滑得让人找不到任何借口,还给我们戴上高帽,啧啧,‘实乃国军之精英、党国之干城’,这句话听得我浑身都掉鸡皮疙瘩了!”

张轸、温兴茂、黎阳龙、刘峰岭等将领们无不破口大骂,史迪威也气愤道:“我就说嘛,重庆的那些将军个个都是饭桶!重庆的那些官员个个都是贪污犯!依靠他们想要打赢小日本,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啦!好啦!”孟翔倒是满面春风,“反正我们早就知道他们会找借口敷衍搪塞我们,那我们现在还生哪门子的气?反正我们也是装装样子而已,又不真的打滇西,否则我们真的要被军委会给坑死的。行了!大家继续演戏吧!卖力点!因为我们不但演给日本人看,也是要演给重庆看的。”

信步闲庭的孟翔亲自去找杜聿明和宋希濂,对两人分别道:“来,先来看看重庆的电报,再看看兄弟我这张苦瓜脸。兄弟我在前线为了光复国土而拼死拼活,重庆方面却用这种花言巧语来敷衍兄弟。你们看得下去?”

杜聿明和宋希濂虽然都是中央军骨干大将,但和孟翔私人关系不错,因此也被孟翔这番话揶揄得拉不下脸。在孟翔的请求下,杜聿明和宋希濂象征性地调拨了一两个团的部队暗地里交给孟翔指挥,同时调动部队,大张旗鼓地向滇西移动,摆出一副三支军队都要对滇西展开全面反攻作战的架势,以此迷惑日军,同时也帮助孟翔掩护了正在悄悄迂

回中的55军。杜聿明和宋希濂这么做,一方面并没有违背各自上司要他们“袖手旁观”的意思,一方面也能做出参加滇西会战的架势,以便于日后真的光复滇西时分一份功劳,因此两人也乐得帮忙。

一时间,滇西境内处处都大军调动、风声鹤唳,倒也把日军迷惑得手忙脚乱。当然了,由于进攻日军的这三支中国军队基本都是“各怀鬼胎”,因此整个滇西会战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而在这同时,另一路的豫军第55军的五万官兵以及骑兵第9师的四千多名骑兵则在悄无声息中秘密迂回向滇西北的崇山峻岭和大江长河。他们要完成一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般的任务:先前往云南西北部的高黎贡山地区,然后横渡怒江,接着翻越中缅边境的野人山,最后出现在日军的后方。这条全长400多公里的大弧线,基本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和原始森林,呈现一个巨大的u型,因为全军要在滇西和缅北绕一个半圈,从最不可能通过的地方通过。

整个部队,包括第55军三个步兵师的五万多官兵以及六千多匹骡马。

这段征途无疑是非常艰巨和艰险的,充满了数不胜数的危机,因为最重要的一段道路就是在四个多月前的夏季时节刚刚吞噬了第五军三万多条人命的野人山。历史上的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参战是在1943年底,与第一次足足隔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史迪威除了加紧训练部队外,还专门调拨了大规模的工兵部队和云南数万劳工,在野人山中开辟了一条公路,也就是“史迪威公路”,因此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参战,辎重和重武器都是有公路可以运输的。但现在,以豫军为主力的第二次远征军可没有时间去修建通山公路,只能靠着两条腿去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但孟翔和专门制定了这个作战计划并且此时正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王鹏举已经巨细无遗地为部队穿越野人山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措施。首先是部队的粮食和医药,准备得绰绰有余,实际上,在热带丛林里,食物倒不是太大的问题,医药才是至关重要的宝贵物资。在正式远征前的一个月里,孟翔派人在云南境内大肆采购医药和医疗器材,重金聘请医生,同时命令军医广泛地培训护士,并向士兵们普及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这使得此时55军内,军医和护士的人数加起来足有一个团,对付热带疾病的药材更是堆积如山,每个士兵都配有一个小型的医药包。中药材是在云南境内购买的,而那些西药针剂则是史迪威通过驼峰航线运来的,特别是云南著名的外伤良药,云南白药,孟翔一掷千金地购买了数量多得可以让士兵当饭吃。因此在医药卫生条件上,55军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55军虽然全套美械装备,但仍然保留着两样中国特色:绑腿和砍刀。绑腿,可以增强士兵们远程行军的耐疲劳程度,毕竟翻山越岭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同时绑腿也能让士兵们的裤腿密不透风,让蚂蝗蛇虫之类的东西不会钻进衣裤里而导致疾病感染;至于砍刀,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部队战斗力的问题,也是在热带丛林里行军的必需品,当初远征军与日军和缅甸伪军交战时已经得到了宝贵的教训。在丛林里作战,刀的作用有时候要大大超过枪。昂山的缅甸伪军,人手一把缅刀,在丛林战里曾给远征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实际上,在云南训练的这两个月内,美国教官的训练方式里,明显没有肉搏战和白刃战的课程,这是因为美军不重视冷兵器作战,只在乎火力杀伤。55军的官兵们可没有放弃传统,并且此时还得到了加强。55军的部队里,共有五万多官兵,但携带了十万多把开山刀,一方面用于白刃杀敌,一方面用于砍伐树木、开辟道路,这样的话,刀的磨损速度是很快的,所以一人带着两把刀。

55军虽然是靠两条腿在滇西缅北的山林里行军,

但仍然携带了为数不少的大口径火炮和轻中型坦克,这些重武器都被拆卸成了零件,由士兵或骡马背运着跋涉行军。正因为医药、弹药、砍刀、重武器零件太多了,才使得骑兵第9师不得不跟着一起来再次客串了“运输队”,全师三千五百匹战马都被用来驮运物资。不仅如此,孟翔事先在云南各地又购买了两千多匹云南马,一并交给了55军充当军马。云南马个头矮小但体质结实,运动灵活,擅长走山路,并且耐力很好,是高原和山地的最佳畜力。

除此之外,55军部队里还有大量的向导,足足三千多名原先第五军的老兵。这些老兵在四个多月前刚刚走过野人山,拥有最宝贵的实地经验。当然了,这些老兵之前听说要重走野人山,一个个简直是闻之变色、噤若寒蝉。好歹金钱的力量是无穷的,孟翔最后重金悬赏,才说服这些老兵带着55军重新翻越野人山。另外,生活在缅北的克钦族由于族内的几个头人已经跟孟翔有了协议,也派来了上百名在野人山附近土生土长的克钦族人,充当55军的向导,这使得55军在野人山里就不会像上次的第五军那样盲人骑瞎马了。当然了,即便部队迷了路,也可以通过电台呼叫飞虎队的飞机,这些优势都是当初第五军所没有的。

延绵蜿蜒的队伍中,除了在前面探路的向导和侦察兵外,军长杨遇春是走在最前面的,李喜浩、刘鹏飞、唐飞虎这三位师长也都很自然地走在各自部队的最前面,并且都没有骑马,都像普通士兵那样步行走路。将领们和军官们都这样,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全军像军长杨遇春那样,沉默而坚定地前进着,翻过大山、渡过大河。

阔别四个多月的野人山里,白骨比比皆是。当初倒毙在这里的远征军将士们,要么被细菌蛆虫腐烂殆尽,要么沦为飞禽走兽的食物。几乎每堆白骨的旁边都有枪支,枪支已经锈迹斑斑,但枪托上用油漆写的枪支编号和部队代号还历历在目,腐朽的枯骨上,散落着信函以及各种遗物。布满青苔的石块边,茂盛参天的大树下,随风摇曳的荆棘丛里,或躺或坐或爬着一具又一具的白骨;偶尔可见一株大树上还刮着一只残破不堪的降落伞,伞内裹着一兜骸骨,那是遇难的飞行员的遗体。一路上的白骨,成了55军此时重新回去的路标。每到天黑的时候,山林里到处都是蓝色灯笼般飘荡着的鬼火。

55军的官兵们在肃穆而庄严的气氛中,一边前进,一边毕恭毕敬地收殓那些遗骸白骨,将其就地掩埋,并竖起招魂幡,洒下纷飞的冥币纸钱。部队一路走过,留下延绵一路的新坟。

“弟兄们!等我们打赢了,就带你们一起回家!”

“弟兄们!放心吧!我们马上就要去给你们报仇了!”

“弟兄们,你们先歇着,我们凯旋归来的时候会把你们送回老家的!”

庄肃的誓词在丛林里久久回荡着。

尽管目睹了先驱者们付出的巨大代价,并且这一路上险恶莫测,但官兵们仍然战意昂扬地奋力前进着。

滇西缅北战火再起的时候,华北地区也风起云涌,豫军留守河南的军队于十一月中旬向山东日占区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发起以大面积收复国土和收复重大沦陷城市为目的的大规模反攻战役,极有战略意义。但颇具讽刺的是,河南境内的豫军所发动的这场大反攻,并没有得到重庆方面的批准和支持,完全是新豫系这支地方军阀以自己的名义和自己地盘的实力而独自干的。此战前,国民政府组织好几个战区并以全国之力展开反攻,却一直原地踏步;而此战中,新豫系军阀以第一战区的身份发动的大反击,却战果辉煌。这使得国内外都对国民政府的军政运筹能力产生了质疑,而大力支持中国抗战的美国政府也开始把注意力和援华重点从国民政府移到了新豫系的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