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贾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 激将

    微风吹拂,影子抖动。

    习珍举着油灯攥着竹简,笑容略显振奋,随后望着自己沉默不语。那表情看着还有些期待,像是发现了自己刚刚的震惊,等着自己说些什么。

    管佐没有说话,回避着目光走到案板前,绞着麻布长巾。

    水花哗哗急响,正堂里众人的谈笑声自门窗飘进来。

    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东厢门口三女跪坐草席、放松聊天的身影。

    管佐咽了口唾沫。

    刚刚其实是反应过来宋五业、庞德公、水镜先生三人背后的势力才莫名有了寒意,此时得知事情还牵扯到刘备,心情自然更为忐忑。

    宋五业就是五业从事宋忠宋仲子。这年月常有以姓带职务为尊称的习惯,因为相同的官职称谓很多,又常以二字前缀区别。譬如“刘镇南”、“刘荆州”,就是因为刘表担任镇南将军兼荆州牧,为了与其他州牧、将军区分,就以前缀敬称。

    宋忠此时的名声只在融合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独创“郑学”的郑玄之下,及至六年前郑玄死后,他在士人口中便是当世第一儒士,如今还掌管五业曹,等于掌管荆州教化,可以说只他一人就代表了荆州官学。

    庞德公则素有荆襄第一名士的称号。汉时想要入仕有参考风评的规矩,名士评语在风评中占了极其重要的比例,这也意味着但凡庞德公赞誉的人必定仕途坦荡。

    不过庞德公虽然有名誉,却是淡泊名利之人,早年烦了刘表屡次聘请,携妻带子归隐襄阳城南面的鹿门山,想要见一面并不容易。这些年来,由他说出口、流传在五业曹中比较有名气的雅号,也就他送给自己儿子的“山民”、儿媳妇之弟诸葛亮的“卧龙”、侄子庞统的“凤雏”、马良的“白眉”,以及忘年交颍川名士司马徽的“水镜”。

    庞德公本人的“德公”其实也是雅号,由司马徽率先称呼,管佐的记忆中,五业曹流传庞德公真名叫庞季还是庞稚来着,表字倒是可以肯定叫德简,不过“德公”的称号能够得以流传,来源于他德高望重,并非因为表字中带个“德”字。

    此外,庞德公与水镜先生司马徽同为荆襄著名隐士,两人分别被荆襄本土士人与外地迁居在此的士人奉为表率。

    更进一步说,宋忠掌管着仕途的官方路径,与大多数官宦世家关系匪浅,庞德公与水镜先生则牵扯到在野名流与相对低调的经学世家。其中经学世家因为同样涉及官宦,与官宦世家无法细分,真要认真计较,就得看整个宗族是更倾向于经师,还是更倾向于仕途了。

    这三个人在整个荆襄士人圈子都负盛名,甚至可以代表荆襄士人圈子,用官职、雅号称呼他们已是约定成俗的事了,习珍自然也不例外。此时习珍只报了官职雅号,管佐也能反应过来,只是从前天晚上决定拿出拼音开始,虽然想过拼音可能得到重视,但能这么快闹到这几个人面前,确实是他没有想到的。

    也是他有所忽视,拼音放到后世习以为常,此时却是开了注音的先河,印刷术同样扩充了传经授业的渠道,还涉及舆论,事关重大,按照常理,罗氏想要争取利益也该先找这几个人询问,这时让习珍出面来往两边,可以说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

    毕竟习氏与庞氏有姻亲关系,习珍又是五业曹的老师,还是他的恩师,哪边都会给习珍面子。

    而且,自古以来虽有文人相轻,没有利益纠葛之下却常惺惺相惜,慕名拜访也是常事。可能是以为王羲之李白身负才学,必然会拜访这三位文坛大家,既然他向田辅说了李白王羲之有志当隐士,不方便出面,拼音与印刷术的出现还全都涉及到商贾事,习珍出于对他的尊重,也顾及贤能的面子,先问问这三位很大可能认识两人的名士也是人之常情。

    这事还可能牵扯到立场派系与趁机造势的心思,管佐暂时还想不透彻,不过先前既然选择把拼音、印刷分享给罗氏,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此时最多就是觉得这么快告诉宋忠有些不妥。

    毕竟宋忠知道肯定会通知刘表,出于把控舆论,刘表必然会对印刷拼音一事进行限制。由刘表插手,再经世家大族一层层瓜分,只怕罗氏与他凭借印刷术捞到的好处将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原本在端木堂甲三的位置上抢了杨仪的风头,想着杨仪年纪尚轻羽翼未丰,就算是世家子弟,有罗氏保密,杨仪也不可能找到他,为了自身名节也有很大可能不会报复他,所以管佐对杨仪没什么大的感觉。

    但此时还不知道习珍对那三位大儒说了什么,想着自己即将牵扯到名极一时的当世大儒,乃至刘表过问这事,还可能将他找去过问这件事,他多少有些紧张起来。

    当然,真要面对,现在有了罗氏习珍当靠山,其实也还好,相较而言,他比较在意这事与刘备扯上关系。

    刘备如今虽然与曹操为敌,却依旧担任朝廷左将军一职。汉时前后左右将军都有开府自选僚属的权力,位比九卿,简雍、孙乾、糜竺担任的从事中郎就是将军府上官职,三人都是刘备心腹,他们知道这些事,等于刘备也知道了。

    虽说依附刘表屯兵新野,代理新野政务,刘备看似远离襄阳的政治圈,但事实上刘备时常来往新野与襄阳,此时的仁义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颇得荆襄百姓与世家大族推崇拥护。

    及至两年后刘表身死,曹操南下,再经过赤壁之战,刘备更是即将迈入飞黄腾达的阶段,往后还会开辟蜀国,成为皇帝。

    管佐原本只想着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南市好好干一份事业,此时得知有机会与潜力无穷的刘备结交,心中难免有些火热。

    什么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趁着这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还被五业曹大多数人不屑,自己要是抢先一步呢?

    又或者不干这些,单在刘备手下做事,往后也能捞点好处……

    他想了想,心中暗笑自己异想天开。

    如今在五业曹都有传言刘表暗自提防着刘备,以蔡瑁、蒯越为首的诸多亲曹派还与倾向刘备、反曹派的世家大族明争暗斗不断,一帮年轻人在五业曹都闹得不可开交,凭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参与进去,被旋涡外的余浪碾死都有可能,想搭上这条线创一番事业,暂时来说,纯属无聊的想法。

    不过习珍这话有点意思。习氏在刘表与刘备之间明面上一直站在中立,如今五业曹不是没有精于方言的大儒,也不乏出身幽州、讲着一口蹩脚官话的大儒,虽说简雍是幽州人,糜竺出身徐州富商见多识广,孙乾也是郑玄的高徒,但这三人更精通的是人情世故与政务,在语言方面的造诣终究比五业曹那些大儒差了一些。

    为了拼音特意登门去找孙乾三人,还特意说给他听,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此时猜不透习珍的想法,及至擦完脸,见习珍还是保持着似笑非笑的表情沉默不语,他端起脸盘,干笑道:“老师可是在考学生?学生愚钝,还请直言。”随后出门把水倒在门外、西墙边的排水沟里。

    他回过身,就见习珍收回有些复杂的目光,轻笑道:“《汉官篇》曾言从事中郎皆二人,此等错漏,枉你苦读三年,竟忘了这等要事。”

    表情有深意,这话中其实也够消耗脑细胞的,管佐想着自己还真没想起来,沉默了片刻,说道:“用不到,故而忘了。”放回脸盆,又偷瞄了眼习珍手中的竹简,随后比着请的手势,当先往外走。

    习珍举着油灯,一路不言不语地跟在后面,及至进了西厢掩上房门,才又开口道:“纸多用于碑拓,寻常之时木札、布帛亦可替换,此次印刷之术一出,方显其异。又有拼音这等珍珠奇葩,思及传经授业通达无阻,宋五业、庞德公、水镜先生皆盛赞此二术有开天辟地之能,比楷书有过之无不及。”

    管佐从橱柜里拿过一个跪垫走向本就有一个跪垫的矮柜前。

    习珍却是径直走到床前几前,一面弯腰翻着案几上的竹册,一面侧目过来。

    见此一幕,管佐扭头面向矮柜跪坐下来,把另一个跪垫放在一侧,又架起铜镜。此时望着镜子里面那张依然清秀却有些黑眼圈的脸,他才知道这张脸抖嘴角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他拿起木梳梳着长发,又瞄了眼床前几。

    竹册不断被展开来啪啪轻响,习珍垂头凝眉:“不过三公亦说拼音脱胎于幽州方言为无稽之言。此说与三位从事中郎不谋而合。这些读音之中,唯有小半与幽州方言相似,其余读音似是糅杂各地方言。”

    有一卷竹册被卷起,习珍拿着那卷竹册与之前的竹简,举着油灯走过来,“如扶握之音,如今官话、幽州方言,亦或你我所说荆襄方言皆读重音,于拼音之中却读轻音,此二音与冀州几郡方言相似。”

    “知、吃之音,我等无卷舌,拼音却有。此二者听宪和兄所言,似与北地乌桓、鲜卑口音相似。其余差异,暂且按下,唯独足以定论拼音脱胎于北方,归集幽州方言一说,纯属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管佐当初仅觉得甄萌的某些咬字与普通话很像,托辞“幽州方言”是情怀作祟,也知道禁不起推敲,这时听着拼音被定性为出自北方方言,倒是没想到相隔一千八百多年之久,这些大儒竟然能从中寻到一些轨迹来,此时对于自己洗脱了嫌疑一事,却是觉得又好笑又可惜,随后在习珍凑近时敛容正色。

    像是特意,竹册竹简连同油灯就放在了铜镜前,习珍挪着跪垫到他身后,跪坐之后伸手过来,管佐躲了几下右手,还是被抢过了梳子。

    有手轻握住发尾,木梳在长发间隙中滑动。

    “可惜那王李二贤与造就拼音之人着实踪迹难觅……为师尚怀疑假名之举,六公亦不得丝毫头绪。唯独公祐兄说昔日郑公曾谈及此事,有意叫门生弟子创此等惠及万民的认字之法。可惜时局迷乱,或忙于生计,或执迷权术,再无人实现郑公遗志。不想有人能与郑公的韬略比肩,且当真创出此等不世之术……”

    习珍顿了顿,语调再次有些深沉:“只是……此时莫说想辩拼音出处,便是以礼相待都寻不到人……”

    这是耐不住性子,准备开门见山了么?

    管佐望了眼那卷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的竹册,以及像是特意翻到背面掩住了字迹的竹简,“老师时常教诲学生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学生受人之托,当真不敢泄露二公的行踪。老师勿怪,二公如今云游去了,学生其实也不知何时能联系上他们。”

    他想了想,“兹事体大,不敢胡言乱语叫老师记挂于心。还请老师放心,待异日学生与二公联系上,必定登门相告。”

    话语之后,作用在头发上的力量缓缓消退。

    管佐侧目过去,就见习珍握着木梳的双手放在腿上,挺直了背凝望着他。

    那目光颇为复杂,夹杂着欣慰、无奈、疑惑种种情绪,但更多的是生气,不久后更是肃容吸气,表情不怒自威。

    管佐急忙稽首跪拜:“老师恕罪。”

    “当真是竖子……此大不敬之罪,若叫你见了刘荆州,你有十个头都得砍!”

    那语气徒然变成忍俊不禁,管佐正纠结着自己怎么会这么自然地跪拜下去,闻言愣愣抬头。

    习珍抬手扶了他一把,哭笑不得道:“一旬未见,何止生分。避实就虚,静言庸违,若非为师知晓些许真相,当真被你这竖子给骗了。”随后敛了敛容,微笑道:“原是想叫你直说,既然如此遮遮掩掩,便是为师胡诌已告知宋五业亦不过问分毫。不得已,只得以上欺下了。”

    习珍拿过竹简与竹册,拱手笑道:“请管公子就两日前石桥边之言为为师解惑,若能谈谈木札之上的字,何谓肥皂、蜡烛,便更好了。”

    管佐瞪大了眼睛,便也猜到肯定是当时跟乐燕的对话让田辅的准媳妇听到了,此时急忙按下习珍的双手,呐呐道:“老师,这事……还有多少人知道?”

    习珍表情一滞,像是没想到管佐这么快坦白,随后舒展出一个复杂难言的笑容,“当真是你?你一人?”

    房间里沉默了片刻,管佐迟疑道:“老师信吗?”

    如豆火光轻轻摇曳。

    回应声没有响起,只有一道粗重的呼吸声持续了片刻。

    ……

    火光照得正堂明晃晃的,房间里说笑聊天声不绝,气氛欢畅。

    之前排席位案几的时候,考虑到管家的正堂没有屏风遮挡后门不够大气,主席坐北朝南、客席分列两边空间也不够,所以将主座摆在了正堂靠东墙的位置,客席按照南北方位分列两边。

    汉时君子以左为尊,用兵则贵右,于是习珍习宏罗铁三位稀客都坐在靠南的席位上,卜金要招待习珍,也坐在这边,就挨着罗铁坐在席末。李条、田辅田陵父子、李并、李丘则坐在靠北的一侧。

    田家父子原本拼着一张席位案几,李条、李并、李丘各有席位,此时先前坐在东厢的三女也已经被田陵卜金叫了过来,因为案几不够,李丘便挪了菜肴跟李并合并一席,三女并肩跪坐在靠北一侧的席末案几上。

    众人坐了有一段时间,酒意正酣,李并之前就贪杯多喝了一点,这时似乎有些醉了,便失口说了今早得知的秋分之夜即将见刘表的事,一帮男人便也开始针对此事叽叽喳喳。

    罗彩看了片刻,对于这种场面有些无奈。

    她能感觉到在李并打开这个话题之后,气氛是更热烈了,但坐在最左边案几旁的李条与坐在身边右侧的乐燕却显得沉默了很多。

    田辅虽然竭力维持两边的平衡,还问了李条昔日当兵时见过包括刘表在内的哪些大人物,然而双方身份背景到底有差异,想要徒然之间让完全是市井出身的李条乐燕接受李并等人能够接触到这样的层次,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些反客为主,将帮着管佐招待他们的李条乐燕都冷落了的感觉。

    真是一群无礼之人……

    年轻女子暗暗焦急,望了眼此时被卜金勾着肩的罗铁,见罗铁面红耳赤、两眼水润,说得起劲,俨然酒意上来不管不顾,当真有心当着李条乐燕的面表明身份,好好提醒一番这位兄长的心腹书童此行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不过事实上之前乐燕李条来到管佐家门口,习珍罗铁等人表露家门,罗彩便已经感觉到两人有些拘谨。

    此后本着打探真相、与管佐进一步合作的心态,习珍告知二人想请乐燕去五业曹那边酒楼帮忙,决定把“永正”的招牌送给乐燕,乃至想让李条乐燕在造纸作坊中参一份获得一些好处,两人同意下来,高兴的同时便更有些拘谨了。

    不管是叫卜金,还是此后李条陪着众人喝酒,乐燕陪着她与昙儿坐在灶台、坐在东厢,都能感觉到李条乐燕掩不住的拘谨,到得此时李并暴露要见刘表,想来二人都快自卑到无地自容了。

    年轻女子有些暗恼自己怎么会同意让乐燕坐在最外侧。她不是见人都能说上几句的个性,脱去姑娘的身份,如今也有处处被缚住了手脚的感觉。原本昙儿虽然也是内敛的性子,到底在为人处世上比她强一些,也能缓解乐燕的沉默,此时倒好,弄得她好生尴尬。

    罗彩望了眼前门,公佐兄进去有两刻了呢,怎么还不出来……

    她正想着,就听李并突然一拍案几:“那竖子!老夫得此名声,前夜想了许久,方才下定决心收他为义子,好叫他继承我的衣钵家业!又不是让他改弦更张就姓李了!他却是拒绝的爽快……依照老夫今日名声,不知多少人会求着老夫如此……管佐这竖子,这鸟厮……”

    李丘在旁挪了一下碗盘,扶着李并无奈道:“世伯,你醉了。方才看了牌位,你都说再不冒犯仲匡兄家讳,怎……”

    李并瞪眼道:“老夫便是醉了!那又如何?你奈我何!”

    田辅凑过去劝慰几句,老掌柜摆摆手,打了几个嗝,揉着太阳穴道:“老夫功成名遂,想要个儿子怎么了?今日这等基业皆因他而起,他受得起!他管氏不过如此家底,为何敢拒绝老夫拳拳之心?”

    “国盛啊!为兄今日也不怕你笑话……”李并指了指对面的习宏,“公达……还有子坚,你二人也听着,好叫大宗罗三爷知晓……自打来了罗氏,我原就只有两件事想做。其一为功成名遂,其二便是功成名遂后攀龙附凤,让我那不成器的孩儿娶了三位姑娘中的一个,不曾想……一事无成,我那可怜的孩儿还,还夭折了,婆娘亦叫瘟疫害死,唉……”

    罗彩愣了愣,就听田辅正色道:“李兄慎言!慎言!”

    罗铁指了指她与昙儿,“对,李伯慎言!姑娘,姑娘可在……”

    “不过就是两个丫鬟,纵使姑娘在此,我亦敢说!”

    罗彩正凝望似乎有些醉了的罗铁,随即望向李并心中讶然,这到底醉没醉啊?

    “如今,如今便想再有个义子……与三位姑娘可有缘分,还得看他自己的造化。老夫不才,只能从旁策应,多与三位姑娘说说与她们相配之人。人啊,说多了会厌……她们便看不上那些高门公子了。兴许,兴许便看上老夫将来的义子了,哈哈……”

    罗彩抿了抿嘴,虽然不知道李并这话到底是真是假,但此时听着这些解释,突然觉得李并虽然有些蛮不讲理,倒也挺单纯的。

    管公子吗?商贾呢……

    她想着,对于自己突然冒出这种考虑的想法有些愧疚,急忙放下这些念头。

    “不曾想这竖子,这竖子了却我功成名遂之事,竟是无意老夫……良苦用心。时不我待,再寻下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到逞心如意的义子,三位姑娘也定要嫁人,留给老夫攀附的机会不多了。”

    “李伯你切莫一叶障目!”罗铁在卜金搀扶之下颤巍巍地站起来,踉跄着走到前门看了一眼,回过身,抖袖拱手道:“既然李伯有肺腑之言,罗某亦有!实不相瞒,罗某虽一介仓头,实则心中多有不服!罗某随小宗苦学许……嗝,许久!而今却仅挂职纸坊,行监察之责……纸坊诸事全由管公子掌管!”

    罗铁晃了晃身子,眼眸望过来眨了几下,罗彩恍惚了一下,才发现罗铁没醉,此时显然是不想再等习珍的信号,趁着话题打算直奔主题了。

    先前坐在这里等管佐醒过来的时候,众人其实已经将纸坊的安排告知了李条、卜金与乐燕,说的就是罗家出人行监管之责,管佐以掌柜的身份操持造纸作坊的日常运作与纸张研发、阳文雕刻,习珍还补充了让卜金、管扶、李条也过去帮助管佐。

    当然,这事是基于管佐就是原作者的前提下,如果管佐当真就是给李白王羲之帮忙的,就是罗铁主管造纸作坊了。因为事情没有头绪,以防习珍也问不出什么,罗家家主就派罗铁来此激将,看看能不能打探出一些线索。

    此时罗彩虽然觉得父亲的做法有些不妥,但同样期待地朝着西厢方向上的门棂瞥了一眼,就听罗铁掷地有声道:“诸公明鉴!我罗氏能人辈出,客僮仓头之中亦不乏有才有志之士!此等要务,今日便是给三弟四弟,乃至八弟、九弟你二人,我绝不多言!”

    “然则管公子……”罗铁朝脸色有些冷下来的乐燕李条拱了拱手,望向尴尬不已的卜金笑道:“恕罗某无礼!此人一旬之前尚投过河!这两日凭着,凭着楷书招摇撞骗……”

    “二哥!二哥醉了,真的醉了!”李丘急急忙忙跑向罗铁,田陵与田辅眼神交流一下,也急忙起身,“二兄慎言!”

    “慎言什么!我今日本就是来下战书的!”罗铁握住卜金的臂膀,晃着身子朝外大喊道:“卜兄你说!他便是一时得了好运,有大儒看重,些许品质就在端木堂、就义堂中得了不少便宜……纵然投河之事都能既往不咎……”

    卜金干笑道:“罗兄,你醉了,真的醉了……”

    “没醉!罗某日食五斗,些许酒量怎会醉……凭什么!德行罗某自认不差!造纸一事,罗某亦未必比他差!再说的无礼些,他比哪样比的过我?便是连你也比不上!为何要让他管作坊,你打下手,我在旁策应?他何德……嗝,何能!”

    “哐!”的一声,罗彩正看着西厢方向,被身前突然弹了一下的案几吓了一跳,与此同时,两声“住口!”震得她耳膜发麻。

    李并乐燕同时喊了一声。

    乐燕还站了起来,火光中那长了稀疏雀斑的小脸有些畏畏缩缩地颤动着,目光却极其坚定,“请你出去!此乃我仲匡兄家!你这般失礼就比不上我仲匡兄!你就是自以为是罢了!你懂什么!我仲匡兄比你强千倍万倍!你……”

    “小燕,不要说了……再说就中了这帮无良之人的激将法。”门外突然有属于管佐的淡笑声传来,罗彩望过去,就见两道身影隔着门自黑暗中走出来。

    正堂内诸多疑惑、审视的目光中,那短衣长裤、衣着简朴的年轻男子笑容淡然,不复先前面见习珍时的拘谨,当先迈进房间。

    身后跟随的习珍却毫无之前的从容姿态,此时魂不守舍,心情复杂地拍了拍罗铁的肩膀,“子坚,既然醉了,早些回去休息吧……”

    罗彩扶着案几缓缓站起,纤细双手暗自捏拳。

    与田叔昨日一般无二的神色……

    莫非……

    年轻女子突然心跳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