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石油大亨
字体: 16 + -

第一四二章 青衣大桥

    7月19日上午,黄延义在港督府与香港市政厅签订出资修建青衣大桥合同。

    青衣大桥横跨蓝巴勒海峡,设计为多桥墩悬索桥,大桥全长约1。2公里(含引桥),双向6车道,两侧专设2米宽的人行道,建设工期预计为3年。大桥初步预算建设资金为1130万美元,由黄延义的香港南洋实业公司出资修建,由港英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大桥工程质量及出资情况。

    港英政府决定划拨靠近荔枝角的50英亩土地作为对南洋实业公司出资修建市政工程的补偿,土地大致位于后世九华径新村一带。同时,港英政府还批准了南洋实业公司位于铜锣湾的一项填海工程,填海面积大约2英亩(12亩)。

    在外人看来,黄延义出巨资修建大桥,是做了一桩扎实的赔本买卖,1130万美元,可以在荃湾一带买下数百英亩土地,而港英政府只给黄延义补偿了50英亩。

    出资建设青衣大桥,赔本与否,黄延义自己心里非常明白,青衣大桥提前20多年建成,对黄延义自己买下的半个青衣岛的土地价值提升,远大于这点投资。

    原历史上,青衣大桥是由青衣岛上的中华电力、香港水泥、国际标准货箱、美孚石油、高富石油、标准石油等公司联合出资兴建,双向4车道,全长为610米,离海面高度26米,于1974年2月建成,青衣岛上数家公司一共集资1800万港元,港府提供750万港元为建设费用,由金门建筑公司(总公司位于印度)承建。1999年,葵青桥通车后,青衣大桥改为只往葵涌方向的单向行驶。

    不过黄延义规划的青衣大桥,要比历史上1974年竣工的青衣大桥更宽,多出了2个车道,为双向6车道,两侧的人行道也比历史上大桥的人行道要宽,因为现在葵涌一带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填海工程,蓝巴勒海峡要比70年代宽出不少,所以现在修建青衣大桥,跨海部分有830多米,比历史上的青衣大桥长出220米,工程造价也要高出不少。

    在“咔、咔”的照相机闪光灯中,黄延义面带微笑,一手握着合同文本,一手与港督杨慕琦紧紧相握。

    这一幕,将成为明天香港报纸的头条新闻。

    下午,黄延义等人乘船来到青衣岛。

    生泰建筑公司的陆大安经理,提前得到电话通知,早已等候在青衣岛填海工地现场。

    青衣岛填海工程已启动2个多月,从青衣岛到仔洲之间,已经填出了一条4米多宽的土垄,4驱车可以在土垄上来回通行。

    黄延义等人乘坐“民都鲁041”号轮船,在仔洲临时码头靠岸,一行人依次下船。

    “黄老板,情况如何?合同是否已经签下

    ?”陆大安连惯常的见面问候都省了,直接问到了合同的事,他那期盼的眼神,透露出他有多么渴望动工这项工程。

    一个建筑人,对承建标志性大工程的渴望,无异于一个青铜想在游戏中干翻一个著名白金。

    “已经签下了,明天的报纸你也会看到。”黄延义点点头,“你召集的桥梁工程师,都到香港了吗?”

    “到了,一个月前就到了,一共有20几人,他们在蓝巴勒海峡两岸勘察了好几次,初步选定了地址,为此还专门开了6—7次论证会。”

    黄延义点点头,走到仔洲的一处高坡上,望着青衣岛方向,看到已经填好的土垄两侧各有2艘砂土船在往海里投填石头和泥土。

    陆大安跟着站到了黄延义身后。

    “你们可以派人去旧金山考察一下,1937年竣工的金门大桥,最长跨距1,280米、桥塔高342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悬索桥,美国人用了4年时间和10万多吨钢材,耗资达3550万美元才建成。我们的青衣大桥最大跨距只有金门大桥的一半不到,建设难度小了好几个层级,但也不能纵以轻心,因为你们公司之前没有承建大型桥梁的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座大桥就是你们进入大型桥梁建筑界的敲门砖,建好了,以后世界各地的桥梁工程会排着队找你们。”

    “我会马上派人到旧金山考察,我们自己也认识到了建筑青衣大桥的意义,它是我们华人建筑界进军世界级桥梁工程的路径,我们即使是每天滚钉板,也要把这座桥梁建好。”

    “好,你们有决心、有认识就好,我之所以力排众议把这项工程交给华人建筑公司来承建,为的就是让华人建筑公司以后能承接更多的大型工程,可以帮更多的华人解决就业问题。”

    “我们生泰建筑已经决定分出一半的力量,专门组建生泰桥梁建设公司,这两天正在注册,资质问题都已经解决好了。”

    “很好,我们砂劳越的民都鲁、木胶、实包勿等地也有几座桥梁要建,等你们把青衣大桥建完,砂劳越的工程就可以开始。”

    “那真是太好了,承蒙黄老板照顾,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了。”

    “感谢什么的,我根本不在乎,你们把工程建设好,自己发展壮大,为华人建筑界竖一块牌子,是我愿意看到的,其他的都不重要。我上午还把铜锣湾的一块浅水海域拿下了,也要开始填海工程,青衣岛这里的填海,你估计还有多久完工?”

    陆大安挠挠头,“黄老板,其实不用等这里的填海完工,这里的船都是排着队进来的,有些船要等2—3个小时才能进到填海区,我们完全可以在铜锣湾同时动工,这样可以提高砂石船的

    使用效率。”

    黄延义没有直接同意,让生泰公司现在就去铜锣湾填海,他扭转身子,朝前迈了一步,说道,“走,我们到青衣岛上去看看再说。”

    黄延义招呼陈兆麟等人,步行着从仔洲经过狭长的土垄,登上了青衣岛。

    “轰——”

    从青衣岛内传来的爆炸声,吓了刚登上青衣岛的众人一个激灵,只有事先知道原委的陈兆麟、陆大安等人并没有多大反应。

    “那是我们自卫旅的爆破班在炸山,就是修建青衣水库的。”陈兆麟解释道。

    “哦,这帮家伙,也不知道事先鸣个哨,提个醒,万一有行人经过咋办?”站在黄延义身边的茅武气愤地埋怨道。

    “荒山野岭的,哪里会有行人经过嘛。”

    黄延义望着刚才爆炸的地点,问道,“他们炸出来的石头准备怎么处理?”

    “我们商量了一下,那些石头就先堆放在那里,这里的填海工程完工后,那些石头正好可以用来修建仔洲码头,厄尔尼诺码头公司的工程师们在仔洲滨海水域勘探之后,说仔洲的东南岸适合建一座大型码头。”陈兆麟回答。

    黄延义知道,仔洲码头就是后世的九号码头,是香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嗯,这样安排也可以,青衣水库对我们很重要,一定要控住周边可能的污染源。”

    “青衣岛上就北部沿岸有5个渔民村落,水库周边都没有人烟,应该不会有污染源吧。”

    “现在没有,等将来大桥通车后就不好说了。”

    “是,等水库蓄水后,我会安排专人看守的。”

    后世随着香港人口增加,用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港英政府不得不向大陆购买东江水,而青衣岛上的用水更为麻烦,现在岛上也没有自来水管道连接到九龙,只能靠岛上的蓄水池蓄水,一旦蓄水池发生了污染事件,那将是灾难性的事故。

    黄延义在青衣上巡视了约一刻钟,带着陈兆麟、陆大安等人返回仔洲,在简易码头上了船。

    “民都鲁041”号船长按照黄延义的吩咐,将船航行到了蓝巴勒海峡的中部。

    黄延义等人都站在船艏处的甲板上,扶着船舷栏杆,一路察看海峡两岸的地形山势。

    陆大安指着海峡西岸的一个小村落,“黄老板,那个村子叫门仔塘,我们选定的建桥地质就在门仔塘的南边一点。”

    黄延义顺着陆大安所指望过去,只见一处塘湾边散落着10来户人家,各家各户门前都晾晒着渔网,这10多户人应该都是渔民。

    “我们在这里建桥,会占用他们的土地吗?”黄延义问道。

    “不会,他们本来就不是此地的原住民,也没有土地证,只能算是借住,现在也没有人管,前些年这里

    还经常有海盗出没,这岸上住着的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渔民,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曾经的海盗从良了。”

    “再往北一点就是青衣墟,我们建桥会和青衣墟一带的居民产生纠葛吗?”

    “青衣墟周围有3个村子,镬底湾旁边有2个村子,这5个村的土地与我们修桥都无干系,我们占不到他们的菜地,不过引桥可能要占一部分您自己买下的土地,不太多,大概有个3—4亩。”

    “占吧,占了多少,我们就填海补回来多少。”

    当轮船从牙鹰洲掉头回来时,陆大安指着左面醉酒湾以南的凸角,说道,“我们大桥东岸的桥墩就准备建在这个凸角处,这里可以填海再往前延伸一部分,能缩小大桥跨度,节省一点建桥费用。”

    跨度缩小,建悬索桥的难度也跟着变小,黄延义并没有否定陆大安的主意。

    “你们商量着办吧,总之,大桥要能通过港府的验收,安全使用年限要在50年以上,这个要求不高吧。”

    “当然,50年肯定能够保证,我们的图纸出来后,要递交给港督府审定,施工过程他们也会跟着监督,一定不会出问题,请您放心。”

    在几人的讨论声中,轮船驶入了铜锣湾。

    船速减下来后,黄延义让茅武从公文包内取出与港督府签订的填海许可图纸,对比着岸上的地形与建筑看了看。

    “就在这里,从北角电厂往东、炮台山往外的400多米海岸线,全是划给我们的,这一片海域填起来,怎么也得有10多亩。”黄延义从图纸上抬起头,指着岸上的一片竖着几根大烟筒的厂房说道。

    此时的北角,人烟稀少,只有电厂、糖厂等几家工厂,以及工厂周围零散的工人居住区。再过三五年,随着人口的涌入,北角会在50年代成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还登上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老板,这里填出的土地,您打算做什么用途?”陈兆麟拉住填海图纸的一角问道。

    “填好之后,先建一个天然气供应站,或许还会建一个自用的小型燃气发电站,剩余的土地,就建厂房吧。”

    “建厂房,打算生产什么?”

    “鞋子,衣服,纽扣,只要是用工量大的,都可以。”

    这时,黄延义的眼角瞥到陆大安的一个助手,站在船头点燃了一支烟,他手里的烟盒晃了一下,黄延义的眼睛捕捉到了烟盒上的图案,他抽的正是建康卷烟厂生产的“皇冠”牌香烟。

    “我们建康生产的香烟,在香港卖得怎么样?”黄延义问陈兆麟。

    黄延义现在很少看黄氏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正都是一笔笔的大支出,也没啥好看的,他暂时还不知道香烟在香港的走货量。

    陈兆麟有些

    兴奋的说道,“不得不说,我们建康烟抢了一个好时机,战前香港卖得最好的是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555、健牌,以及菲利普·莫瑞斯公司生产的万宝路香烟,日本人占领香港后,几家卖得好的洋人烟草公司都退出了香港市场,日本人在香港专卖他们的七星、佳宾等香烟,日本人投降后,日本烟没人买了,欧美香烟正在逐渐收复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建康的香烟也跟进来了,建康烟包装精美,味道醇正,特别是过滤嘴香烟,非常受欢迎,现在每天的出货量都在10箱左右,增长趋势非常明显,已经有人在从香港把我们的皇冠香烟转口到广州、上海等地加价出售,可惜的是,我们建康烟厂的产量跟不上去,运到香港的货量有限。”

    1937年,英美烟草公司(britishamericantobacco,简称bat)在中国境内的香烟销量超过了550亿支。1941年,日本入侵东南亚,欧美烟草在东南亚和中国的销售中断了四年多。

    “建康的烟厂要扩大生产,暂时还有些困难,主要是烟叶产量不足,从外面采购烟叶,一个是质量问题,二个是全世界的烟叶几乎都被几家大型烟草公司给垄断了,我们买不到价廉、质优的烟叶,如今印尼又在打仗,世界海员公会发布了印尼海域航行危险的公告,苏门答腊岛的优质烟叶只能通过偷运,到达建康一部分。等明年,我们在拿笃扩大了烟草种植面积,情况就会好上许多,你们先把香港这块阵地守住了。”黄延义看着甲板上抽的正带劲儿的小伙子,说道。

    其实,现在香烟供应不足,问题也不大,只要名头慢慢打响,香烟供应不足反而会形成饥饿销售的局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