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401,老袁投靠

    义勇王为支持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不惜将部队的地皮无偿赠与,并且亲自给学校题写校牌,这无疑是义勇王再一次向淮系旧人伸出了橄榄枝。

    盛宣怀后来也在南洋公学的开学典礼上公开盛赞义勇王襄助办学的“大义之举”,对义勇王是感恩戴德,公开表示自己愿意在义勇王的领导下效力国家---这等于公开宣布自己投入了义勇军的怀抱,摇身一变成了义勇王的人!

    而且盛宣怀也在不同场合私下大力宣扬义勇王求贤若渴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鼓励那些淮系老人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不决,要重新振作起来,站在义勇军的大旗下开始新的人生!

    义勇王对盛宣怀的态度也的确令一度意志消沉的淮系人物陡然间又看到了一丝政治上的光明。既然李鸿章的铁杆心腹都能被义勇王接受,那其他淮系老人为什么就不能再续前程?义勇王要人才,淮系人才可不少啊---李鸿章当了一辈子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控制京畿数十年,手下的能人可是多如牛毛,特别是北方人才几乎都在李鸿章的帐下效力!

    李旭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接二连三地向淮系旧部发出接纳信号。他很清楚,治理偌大的北中国仅凭义勇军那些干部是不够的,稳定一个国家需要团结绝大多数人---只要不捣蛋愿意效力干事,都是义勇军必须团结争取的对象!

    而淮系是一个庞大的甚至比义勇军还要复杂的政治势力,在晚清这个年代,不少精英人物都在淮系。李旭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浪费这些精英人才---当义勇军已经无可争辩的成为大清国的主导势力时,李旭更需要将更多的精英们团结在义勇军的周围---起码不能让他们投向朝廷!

    在天津和大沽之间有一个小火车站,是在以前驿站的基础上改建的,因此人称小站。此地原是淮军周盛传部盛字军的屯兵驻防的地盘,甲午战争淮军大败后朝廷便命长芦盐运使胡燏芬在此仿照德国方式编练新军。

    袁世凯接任后,在定武军原来五千人马的基础上又增募了二千人,至此新军已经有人马七千余众,算是初具规模了。不过和近在咫尺的义勇军比起来,新军这点人马的战斗力别说是和正规的义勇军野战部队相提并论了,就连驻防天津的宪兵部队也比新军强得多啊---天津的宪兵总队不过六千来人却有十几挺重机枪,还有百余具掷弹筒,火力远胜朝廷的新军!

    袁世凯摸着光溜溜的脑门,满心忧虑。这要是真有个意外之事,新军还不够人家义勇军塞牙缝啊!眼下老李中堂下野,淮系土崩瓦解。义勇王威震天下,权倾朝野。自己这个淮系官员何去何从呢?如果不能尽快和义勇军搭上关系,迟早要被义勇王赶出政坛啊!

    袁世凯忧心忡忡,也无心练兵了。他明白自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不投靠朝廷,要不归顺义勇军---当然,归顺义勇军是最好的一条路了,明眼人都清楚这大清国离不开义勇军!可是自己和义勇军不熟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攀上义勇王这棵大树---盛宣怀虽然也是淮系旧人,可和自己关系一般,会帮自己吗?袁世凯没有把握。

    十月初的天津卫秋高气爽,可袁世凯在屋里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来回溜达。他在盘算自己的优劣利弊,自己现在虽然手握一支新军,可这点本钱在义勇军眼里实在算不了什么,甚至都不好意思当卖身投靠的见面礼---义勇王数十万大军还在乎你这点喽啰兵嘛!

    怎么办呢?没人引见,自己恐怕连往义勇王跟前凑的资格都没有啊!他不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忽然管家来报,说是兵部徐大人来访。袁世凯一愣,接着大喜,连忙叫进并且亲自到门外相迎。来人正是袁世凯的老乡密友徐世昌,现任兵部车马司郎中。

    徐世昌陪着一个西装革履的洋派人物前来拜会袁世凯,那位气度不凡的洋派人物五旬上下,戴着金边眼镜,笑容怡人。徐世昌介绍道---这位是卢平伯先生,也是东方军工的总经理,是东方军工卢董事长的大公子,特来拜会袁大人!

    袁世凯大喜,虽然和卢平伯初次见面但他知道东方军工可是江南财团里的大牌,其父卢长富乃最早追随义勇王的工商界人士之一,而且当年还和义勇王联手办厂,也是江南总商会的头面人物之一,和义勇军的关系可谓蜜里调油啊!

    袁世凯灵光一闪,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关系啊---正愁没法子和义勇军套近乎呢!

    袁世凯连忙将徐世昌、卢平伯二人迎进客厅,亲自倒水泡茶,笑容满面地热情招呼,寒暄客套,曲意奉承,立时一屋子笑声朗朗,气氛十分热乎。

    徐世昌和袁世凯是老交情了,也不避讳,开口便道出来意。袁世凯编练新军需要大批武器装备,东方军工希望能拿下这个大单。于是卢平伯亲自出马,活动兵部,上下打点,基本摆平了从尚书到办事郎中等各个环节,就差袁世凯这个新军主官点头了。所以,卢平伯便请徐世昌出面引见拜会袁世凯,希望能搞定这最后的一关。

    明白了对方来意,袁世凯不禁喜出望外,哈哈大笑。心想东方军工的武器装备连义勇军都在用,肯定是好东西!自己正要求别人引见义勇王,这个顺水人情不做白不做啊!遂连连点头表示新军今后的武器装备一律从东方军工采购,绝不用别家的,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卢平伯十分高兴,没想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当即表示要请客庆祝双方合作愉快。袁世凯哈哈一笑,说到了天津怎么

    能让你请客呢?当即命摆下家宴,以示亲切。

    席间推杯换盏,三人谈及时局,袁世凯对义勇王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又表示自己昔日曾在军机处见过王爷一面,深得王爷教诲和提携!可惜以后再也没有机会面见义勇王爷了,深以为憾---言下之意不无暗示自己愿意投靠义勇军!

    徐世昌和卢平伯都是人中龙凤,个中三味早就心知肚明。卢平伯当即表示袁大人有心为国效力且义勇王爷向来求贤若渴,不日王爷就要离京返回江宁,路过天津时当向王爷引见!

    卢平伯可不是吹牛,南方这些大资本家都是彼此联姻,用这种古老的东方式的方法将各大财团紧密联系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其中卢长富的长女就嫁给了方世平的长子为妻,而方世平的女儿则是李盛的老婆,拐弯抹角的卢平伯也就和义勇王爷沾亲带故了!

    很快,当李旭返回江南的专列抵达天津后,卢平伯便在一天下午开着宝马小汽车接上袁世凯和正在天津办差的徐世昌一起来到义勇王的天津行在,名片一亮,顺利地进入了李旭的会客室---袁世凯心想这帮商人果然厉害,出入义勇王的行馆如入无人之境!他和徐世昌对视一眼,都明白对方的意思---东方军工这条能够直接攀上义勇王爷的关系可不能丢喽!

    三人坐在会客室里等候义勇王的召见,房门一响,李旭在秘书的陪同下走了进来。三人连忙起身请安,袁世凯和徐世昌更是依着官场规矩大礼参拜。李旭微微一笑,说诸位不必拘礼了,都坐吧。他望着卢平伯笑道:“平伯啊,你父亲身体还好吧?”

    卢平伯虽然比李旭只小了十岁但却是晚辈身份,见王爷问话,连忙恭谨回答:“家父尚好,多谢王爷挂怀!”然后他便介绍袁世凯和徐世昌。

    李旭笑道:“不必介绍了,两人本王都知道,呵呵!”

    李旭很清楚卢平伯带这两人来见自己的意思,也对袁世凯和徐世昌不陌生---都是历史上的名人,一度左右晚清民国政坛几十年的“狠人”啊!

    闲聊几句,见天色已晚,李旭便命摆宴请三位作陪吃饭。袁世凯和徐世昌做梦也没想到竟然能陪义勇王爷一块吃饭,真是天上掉馅饼啊---尤其是徐世昌不过区区一个兵部五品郎中,在京师多如牛毛的官员中毫不起眼却能和义勇王同桌用饭,真是幸莫甚焉!

    在晚清这个十分讲究官场规矩的时代,能够有幸和王爷这种级别的显贵同桌吃饭真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亲朋故旧就只有王爷看得起的人了!

    此时此刻袁、徐还远没达到“名人”级别,不过是普通的官员。但李旭却亲切有加,并没有王爷架子而是象老朋友一样边吃边聊,唠唠家常问问工作,十分和蔼。令袁、徐二人激动带感动,纷纷吐露心迹愿意效命义勇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