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400,教育大计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下旬,李旭前往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双方在仁寿殿见面,彼此都很客气。李旭偷眼观瞧,年过六旬的慈禧太后保养得不错,面色红润,富态安详,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多了。

    慈禧也在偷偷打量义勇王,此时李旭刚满六十岁,发福的身体看上去挺胸叠肚,鬓角微白,山峙渊渟,一派威仪。慈禧太后暗自一叹---这么多年这死鬼也慢慢老了,真是光阴似箭啊---遥想当年,一个雄姿英发,一个妩媚多情…唉,算了,甭想了!

    说完朝廷的事情,慈禧太后表示满意。然后就提到了皇族子弟到江南读书学习一事,慈禧担心这些自幼读惯了四书五经的孩子们不一定能上得了江南的新式学堂。

    李旭笑了,说太后不必担心,微臣自然要安排好龙子龙孙们的学习,绝不会耽误了他们的学习!只是皇族子弟要远离京城生活,倒是担心他们在江南的生活呢---南方不同北方的生活习惯,这些皇族子弟受得了吗?而且学校可不比家里,一切都得自己动手照顾自己啊!

    慈禧想了想,说道:“皇族子弟娇生惯养的也该摔打摔打,老是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怎么守得住祖宗的江山呢!”

    “太后圣明!不知准备派哪几位宗亲去江南?”李旭好奇地问道,在他的印象中还真没有留下几个皇族子弟的名字。

    “大格格推荐了载沣、载涛、载泽、载洵等人,其中载泽年龄稍大,其他都还是小孩子,就由载泽照看吧。另外,大格格也会时常南下照看,此事还望义勇王多加关照!”

    “谨遵太后懿旨!只是他们打算学习什么呢?太后可有旨意?”

    “这个…哀家尚未拿定主意。义勇王可有建议?”

    “呵呵,微臣以为皇族子弟远赴江南学习不论学什么都有益处!一来开阔眼界,圣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去走走看看极有益处;二来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不必强求!”

    “嗯…如果他们愿意学习军事呢?义勇王以为如何啊?”慈禧太后冷不丁冒出一句,盯着李旭。

    “如果愿意学习军事也行!富国强兵之道自然需要军事人才,微臣乐见其成!”李旭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异见,面色不变,随口赞同。这倒是出乎慈禧意料---她原以为李旭肯定会推三阻四,没想到他倒是一副毫不介意的态度!

    离开了颐和园,李旭坐在小汽车上琢磨着慈禧太后派皇族子弟来江南读书学习的目的。他倒是欢迎皇族子弟接受新式教育,可以很好地起个带头作用当榜样---连皇亲国戚都接受新式教育,那些反对新式教育的极端保守派就没话说了,对普及新式教育很有好处嘛---不过老太后最后那句学习军事的话倒是意味深长啊,

    呵呵!

    不过李旭对此还真不在乎,如果义勇军害怕别人拜师学艺就不是真正的强军了---真正强大的军队从来都是被别人学习的榜样但真谛却未必学得到啊!

    而且这些皇族子弟还都是小孩子,可塑性极强,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改变这些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呢?李旭得意地笑了,义勇军最拿手的本事不是打仗而是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习教育,相信这些皇族子弟的“三观”都会脱胎换骨吧!

    很快容馨带着载沣等人前来拜会义勇王,马上要去义勇王的地盘了,自然要先来拜个码头。载沣此时已经袭爵醇亲王,品级尊贵都在义勇王之上但李旭是大权在握的实力派王爷,可不是一介无职无权的光杆王爷可比,就是太后皇上也得对李旭客客气气的,何况一个屁大孩子岂敢在义勇王面前放肆!

    载沣等人都是恭恭敬敬地在李旭面前施礼,对这位大清国救苦救难的“活神仙”,载沣等孩子都是打心眼里佩服---小孩子都崇拜英雄豪杰!

    李旭对这些皇族子弟也很客气,问了问情况就吩咐秘书按照容馨的要求具体办理---这些孩子都先进南昌军校学习,从最基本的军事开始学起,将来再看个人情况安排专业,其中载泽年纪不小就直接进入步兵科学习。最后送他们走时,李旭严肃地告诫他们军校军纪严明,切勿违纪违规,否则军法不留情面!

    李旭目送容馨等人离去,这还是几年来第一次见到容馨,伊人虽然四旬有余却依然风韵犹存,只是李旭已经郎心如铁再也没有心情风花雪月---有的只是目光里你知我知的心有灵犀…他微微一叹,此生若得一红颜知己也就足矣!

    送走了容馨等人,秘书报告盛宣怀求见王爷,李旭点点头让秘书叫进。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心腹铁杆,甲午战后李鸿章罢官去职出国游历,盛宣怀也就树倒猢狲散没了人前的威风。不过他是个有本事愿干事的人,倒是不介意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急着寻找新的靠山---他很清楚义勇王看重的是才干和能力,没有本事的人是入不了这尊大神的法眼的!

    于是盛宣怀四下张罗着开办新式教育的学堂---这可是符合义勇王的宗旨,也是利国利民的实事,两全其美啊!去年他筹办了北洋大学堂,今年他又在忙着筹办南洋公学。不过他现在碰到了麻烦,不得不来找义勇王解决困难了。

    李旭和盛宣怀也是老熟人了,认识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对盛宣怀他一直都很有好感---虽然他是李鸿章的淮系干将,但丝毫不妨碍李旭对盛宣怀的好感。他见盛宣怀进屋后恭恭敬敬地请安施礼,便微笑说道:“杏荪,别来无恙乎?”

    “回王爷,卑职还好,多谢王

    爷!”盛宣怀没想到义勇王如此亲切相待,不禁受宠若惊,连连道谢。

    “呵呵,杏荪不必拘礼嘛!你我认识不是一天两天了,何必拘束?快快请坐!”李旭命人奉茶,寒暄一番后问道:“杏荪无事不登三宝殿,可有要事?”

    “回王爷,卑职确有一事禀告王爷,还望王爷斟酌。”原来盛宣怀在上海筹办南洋公学,不料上海这些年经济繁荣,地价飞涨。南洋公学不仅城里地皮买不起,就是郊外也是地价惊人。盛宣怀虽然手里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实业,自己还是天津海关道,可也出不起这么多银子啊---现在这个时候他知道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也不敢挪用公款办学!

    盛宣怀倒是想从银行贷款办学,可问题是没有银行愿意给他贷款---天下都知道他是李鸿章的人,也都知道义勇王和老李中堂不对付,谁愿意趟这浑水啊!没办法,盛宣怀只好硬着头皮来求义勇王了。

    “杏荪,办学是好事,本王支持你!说吧,除了没地方还有什么问题?”李旭向来支持社会办学,不遗余力鼓吹大办新式教育学校---不管是办大中小学还是幼儿园,也不管是私人办学还是官费办学---只要办学就大力支持!象盛宣怀连续两年办大学这种好事,李旭自然高兴!

    “回王爷,目前最大问题就是地皮!其他的事情卑职都可以想方设法解决---唯独这地皮实在太贵,超出卑职财力了!”

    “为什么不向教育基金申请?为什么不到银行贷款呢?这些都有政策嘛!”李旭有点奇怪,为了发展教育解决教育资金问题,政务院专门设立了教育基金,任何办学都可以申请---只要符合条件,谁都能申请!

    盛宣怀没有说话,只是苦笑。李旭明白了,没人敢招惹李鸿章的铁杆心腹啊!于是,他说道:“这样吧,杏荪,宪兵司令部在上海城里有一块地。本王去看过,地方不小,就在徐汇那里---本王让部队搬到城外去,这块地给你办学!”

    李旭当即拍板命秘书通知宪兵总部,准备给南洋公学腾地方---在李旭看来,部队到城外办公没什么。办大学要尽量方便师生学习生活!

    盛宣怀没想到义勇王如此干脆地支持办学,心里十分激动,连忙表示愿意租用此地,待以后有钱买地了就还给义勇军。

    李旭哈哈一笑,说道:“杏荪,这块地无偿给你办学---本王就一个条件,南洋公学必须办好!杏荪,国家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啊,现在的大学还太少了,必须加快办学!”停了一下,他又说道:“本王知道自从李少荃离职后,你们这些淮军老人的日子都不好过---杏荪,本王认才不认人!只要愿意为国家做事,为老百姓做事,本王一视同仁!杏荪,请你告诉大家,国家需要人才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