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65,大清盛世

    光绪十九年是一个太平的年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清国朝野上下都对这一年的平静十分满意,朝廷的主要大事就是忙着给慈禧太后老佛爷准备六十大寿庆典。而南方依然一派繁荣,股市天天一片红;北方也依然死气沉沉,风平浪静---偶尔的风波也没有在死水一潭的黄河以北掀起哪怕一丝的微澜!

    大清国的臣民们没有几个人能感觉到暴风骤雨来临前的那一丝微风,也没有几个人能嗅到那微风里不祥的气息---除了义勇军少数高层明白这一年不过是狂风暴雨来临前的平静岁月!后世的史学家们也把这一年的太平景象称为大清国“最后的盛世”,因为从来年开始,历史的车轮就将渐渐地走上新的道路!

    这一年,李旭在山城重庆的曾家岩行馆的书房内,凭窗听雨。暮色里的山城朦朦胧胧,细密的雨滴轻轻敲打着窗棂。难得的静谧让忙于事务的义勇公偷得了片刻的安闲,可是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战争,他刚刚放松的眉头又再度拧紧---真是才下心头却上眉头啊!他忽然想起了远在东瀛的山本彩和她的孩子,不禁苦苦一笑---巴山夜雨涨秋池,何时共剪西窗烛呢…

    这一年,在江宁的秦淮河畔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上演了一出狗血的剧情---黄昏渐近,细雨霏霏,红墙黛瓦,一名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子一身旗袍撑着一柄油纸伞走在寂寥无人的雨巷,宛如丁香一般散发着淡淡的愁怨。

    然而两个突然出现的流里流气的男人却破坏了这诗情画意的场景,他们对年轻女子的纠缠真是大煞风景…忽然一名似乎偶然路过的青年军人出现了,他的墨绿色军装显然具有巨大的威慑力,两个流氓落荒而逃。

    年轻军人上前扶起摔倒在地的女子,关切地问她有没有受伤。此时引入女人眼里的是一张英俊的面孔,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那笑容有着一缕难以言表的动人心魄的魅惑,女人的心瞬间乱了…

    与此同时,万里之遥的戈壁滩上,政务院主任秘书黄俊正坐在马车上百无聊赖地看着周围荒无人烟的大漠。他是奉命带队前往乌鲁木齐调研新疆经济发展情况,这一次出差起码要一年以上---这令黄俊颇为郁闷,想到远在江宁舒适的生活,再想到苦寒的大西北,真是欲哭无泪啊!

    眼下兰新铁路只通车到了嘉峪关,黄俊一行只好骑马跟着商队一路西行。出了星星峡后,眼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他看见铁路正在慢慢延伸,也看见了不远处大股大股的骑兵风驰电掣一般滚滚而过向东疾行,尘土飞扬中是数十面鲜红的大旗迎风招展,还有嘹亮的歌声响彻原野…

    这一年,基隆港附近的宝峰寺里,一名僧衣麻鞋的老和尚站在一棵柏树下眺望着山

    下不远处的军港。平静的港湾里,有一艘显然是新下水的军舰停泊在海面上,巨大的舰身静悄悄的如同一只正在静卧的海兽,在亚热带明亮的阳光下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杀气。

    面容苍老的张德培神情平静,但他的眼里却目光复杂---岁月令他的外表已经十分沧桑但没有让他仇恨的心归于平静,甚至没有让他的眼睛太过浑浊---他依然清楚地看见了军舰上新刷的舷号…

    忽然他又感到似乎有一双眼睛在窥视自己---这种感觉断断续续的跟随了他几十年,以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的存在!

    张德培猛然回身,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隔墙的大殿里和尚们诵经的声音依然如故。他叹了口气,返身朝自己休息的禅房走去,准备将这艘南洋海军的新战舰记录到那本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小本子里。

    张德培缓缓穿过小院,看见那个又老又丑而且有点说话不清楚的老杂工正背着一捆柴火一瘸一拐地走进庙里的厨房…

    这一年,初冬的一天,小西功走进了东京外务省的大门。他向有关官员出示了陆军省的信函,希望到外务省的档案室查找相关资料以便完善日后的战争计划---当然,他的真正目的是找到江宁密约的原件是否在此…

    这一年,江宁长江大桥正式落成通车。无数江宁老百姓兴高采烈地在雄伟的大桥上跑来跑去,以致庆祝大桥开通典礼结束后,清洁工人们捡到了不计其数的男鞋女鞋…而那些一辈子摆渡为生的船夫们一脸落寞地望着大桥发呆,现在他们是到了转行的时候了。

    也是在这一年,时年三十二岁的詹天佑因为在江宁长江大桥的建设中贡献突出而成功当选为科学院工程院士,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并且被政务院授予功勋奖励!随后詹天佑收拾好激动的心情,率领他的团队开赴武汉,投入到另一座雄伟的长江大桥的建设当中…

    这一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办武汉大学。义勇公在给教育部的指示中强调武汉大学要办成大清国的名校,要办成世界性的名校!为此,教育部在政策、资源、财务等方面多予以倾斜,使武汉大学顺利开办。原本内定的首任校长是官僚出身的蔡锡勇,后由一名年轻的归国学者出任---就是那位“晚清怪杰”、一代语言大师辜鸿铭。

    这一年,前身是安庆机器厂的安庆机械设备公司和科学院、南方军工大学合作研制了大清国的第一台柴油机。当上一年德国人狄塞尔成功试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机的消息传来,早已习惯了跟踪欧美各国发明创造的江南企业家们立刻意识到了一条新的财路诞生了。还没等狄塞尔申请专利,活跃在欧美各国的代理人就抢先搞到了相关发明资料并迅速传回了江南。于是,仅仅比狄

    塞尔晚一年,义勇军的柴油机就诞生了,而且各方面的性能指标远超狄塞尔的产品---这为日后的坦克、舰船等现代化武器的出现奠定了动力基础!

    这一年,郑观应发表了《盛世危言》一书。全书五卷,正文五十七篇,附录、后记共三十篇。书中所论相当广泛,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参照西方政治制度,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民共主”;批评洋务派只学西方坚船利炮是“遗其体而求其用”;提出要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表达了要求“富强救国”的呼声。

    也是在这一年,江西籍官员、学者陈炽撰成《庸书》,分内外两篇,各有五十子目。内篇论及农田、水利、政治、军事、边防、海口、学校、书院、宗教等;外篇论及议院、报馆、工商、铁路、轮船、驿传、外交、巡捕、天文、格致、电学、西医等。主张改革封建专制政体,仿行西法,设立议院;改科举,兴学校;主张关税自主,建议设立商部,制定商律,保护民族工商业。

    《盛世危言》和《庸书》的横空出世在江南的思想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汇集在金陵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来自大江南北的青年学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新报、申报也开始积极关注日趋活跃的学术讨论并不断公开发表学者们的文章,积极倡导富民强国的维新意识---维新立宪思潮开始走出校园,向社会蔓延。

    对此,铁血会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沈思德、范横溪等人担心这股思潮可能会给义勇军的护国安民大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希望能够适当引导和控制。但是李旭却认为江南思想界的学术讨论不会让天塌下来,应该给予思想界更大自由的学术空间---思想禁锢往往导致民族文化的衰弱!他告诫铁血会的高层领导们---一个国家民族的富强不仅仅在于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活跃的思想就不能让我们的文明走向新的高度,也就不能影响世界---而软实力往往比硬实力更有影响力!

    这一年,在湖南湘潭一个叫韶山冲的小村子里,诞生了一个婴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