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346,廷议战备

    次日,李旭和一干朝廷重臣觐见亲政的光绪皇帝。在养心殿山呼万岁已毕,众人分班排列。年轻的光绪皇帝个子还是那么瘦小,虽然已经是个青年男子了,但咋一眼望去,其实和小男孩也没太大区别。

    李旭心里感叹---偌大的大清国想指望这么一位羸弱的男孩子掌管天下大事,怎么可能斗得过老奸巨猾的慈禧太后啊!他不禁对光绪皇帝充满了同情,知道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苦命皇帝实在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光绪皇帝倒是很高兴见到义勇公,对年纪并不大的李旭也和一班老臣一样赐座以示荣宠。他听说了昨天在军机处的事情,对义勇公大力支持铁路修建而不惜当众大发雷霆十分兴奋,认为这才是朝廷大臣为了国家而不惧令名的表现!

    当谈到日本可能因为国内经济危机而不惜铤而走险侵犯朝鲜从而威胁东北龙兴之地的事情时,光绪帝问义勇公该如何应对?光绪帝说道:“义勇公,倘若诚如卿之所言,日人突然袭击朝鲜清军,我大清军能敌否?”

    李旭想了想,正色道:“回皇上,臣以为倭寇犯朝必有备而来。虽然朝中众人一致认为倭寇蕞尔小国,不足为虑。但臣不敢苟同---日本虽小但多年苦学西夷,已得其真传十之八九!且举国敌忾,万众一心,诚不可小觑也!”

    他停了一下,扫了一眼李鸿章,继续说道:“臣举一例,单从军队组织指挥体系而言。日军早已仿效欧陆列强建立总参谋部体制,其陆军参谋本部运作多年,能够统一调派部队,上下一体令行禁止。反观淮军,乃是旧式指挥体系,各军分属各地,全无统一指挥章法。每临战事则派员前敌督帅,往往督属不灵!战前无统筹计划,战时则各行其是!各营兵勇只认本营官佐而不知将官何在,一旦官佐战亡而余部皆溃,何谈持续作战!”

    李旭在大殿之上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淮军的问题,众人面面相觑,李鸿章也是老脸挂不住却没法反驳---他哪里不知道淮军的毛病呢?可他也没办法啊,淮军表面上是一个体系但全凭他李鸿章维系着---没他李鸿章,谁也不认谁!当年张树生还一度有取而代之的心事呢!

    曽经李鸿章也想仿照义勇军的组织体系建立参谋统帅机制,不料阻力不是一般的大!那些带兵的军头们谁也不服谁,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毓兰、吴毓芬、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淮军大佬互不买账,根本没法搞!有时候他就奇怪了,怎么义勇军就能整得像模像样,淮军就不行呢?到底哪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

    现在金殿之上,李旭当着光绪帝的面毫不留情地说出了淮军的痛脚,李鸿章即使心里知道别人说得对可嘴上也

    得反驳几句啊---丢人不丢面嘛!于是,李鸿章见众人目光望向自己,咳嗽一声,慢吞吞说道:“皇上,义勇公所言淮军指挥紊乱一事,臣不敢苟同!想我淮军也是出生入死奋战数十年方才有今日这般兵强马壮,虽然不敢和义勇军相提并论但也绝非吃干饭的---甲申之乱既能证明淮军非是不能力战之兵也!”说完,李鸿章有意无意地瞄了李旭一眼。

    众人也是一片附和,纷纷说道淮军固然还需加强战力,但也绝非如义勇公所言不堪一战嘛!朝鲜甲申之乱时,驻朝鲜的淮军不也把小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吗?蛮夷小国之战力不过尔尔嘛!

    李旭心里苦笑,知道这帮家伙不懂现代军事,跟他们谈现代战争无疑是对牛弹琴!遂说道:“皇上,诸位大人,非是本大臣危言耸听,不过是提醒朝廷要注意日本动向---日人向来惯于不宣而战的偷袭,朝廷当小心提防以免战事突然爆发而措手不及耳!”

    李鸿章微微哂笑道:“大将军每每言及战事,但不知以大将军判断,何时会有战事呢?总不成朝廷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吧?”他恼火李旭不给自己面子,公然指责淮军,遂言词中不乏冷嘲热讽。

    李旭自然听出了李鸿章话里有话,只是碍于金殿之上不好当着光绪皇帝的面骂人,免得史官记下一笔说义勇公无视皇帝咆哮金殿几无人臣之礼!只好忍住气,冷冰冰地说道:“制军大人,以本帅推断,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我大清国必与日本一战!”他看了一眼李鸿章,不咸不淡地继续说道:“届时还望少荃兄督促淮军、北洋小心应对,切勿轻敌大意,坏了国事!”

    众人见义勇公说的如此肯定,不免窃窃私议。年轻的光绪帝也颇为紧张---他虽然年轻,但也知道军国大事当不得儿戏!既然当朝一品以知兵善战著称的抚远大将军敢当众如此肯定清日必有一战,心里也暗自忧虑。忙问道:“大将军如此肯定必有定见,朕想知道如何应对?”

    “回皇上,臣以为当尽快开发东北备边以防战事。若日人见我准备充分,尚有可能不敢轻启战端!纵然战争爆发,只要朝廷在东北准备充分,打败倭寇并非难事---眼下的问题是东北人烟稀少,开发不力。一旦战事爆发,倭寇可以长驱直入而无后顾之忧,亦不利大清边疆防备也!”

    东北被满清视为龙兴之地而成为禁脔,开国百余年严禁汉人出关甚至为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边墙。这种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故又称柳条边的边墙始筑于皇太极崇德三年,康熙二十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

    以辽宁威远堡镇为交点向东南、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呈人

    字形。东段从威远堡镇向东南到辽宁凤城,西段自威远堡镇向西南至山海关与长城相连,这两段全长九百七十多公里,因修建时间较早而称“老边”,由盛京将军管辖。北段自威远堡镇向东北到吉林法特镇,全长约三百四十多公里,相对于“老边”而称“新边”,由吉林将军管辖。

    道光二十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基本废驰。此后,满清朝廷出于通过开发东北进而增加税收、缓解土地矛盾的目的,在咸丰十年废弃了柳条边墙,在官府层面上开始准许老百姓移民东北。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且东北天寒地冻,蛮荒一片。民间对移民东北的热情显然不如经济发达的江南更吸引人,移民极其有限!

    现在李旭提出为防御东北而加大移民开发力度,自然引起众人的议论。世铎认为东北民生凋敝,的确不利抵御战事,应该加大开发力度。军机大臣张之万也认为修建京城到盛京的铁路能够改善交通,有利于民间移民。奕譞、奕劻等皇族虽然不反对移民东北开发东北,但认为龙兴之地还是要适当控制开发以免损伤“龙脉”。李鸿章则害怕义勇军借修铁路涉足东北---旅顺军港已经落成,东北也就自然被视为北洋的势力范围了!遂主张由其建立的天津铁路公司负责承建出关铁路。

    廷议持续了一个白天,午间还由光绪皇帝赐宴各位王公大臣陪着皇帝用膳。廷议基本上确定了修建出关铁路连同京畿和关外盛京,并且朝廷鼓励移民东北以加快开发东北边疆,加强应对未来战争的准备。

    至于义勇公提出全国军队统一制式装备以保障后勤补给的建议,李鸿章认为这不过是李旭想要控制淮军的一个阴谋而已---如果使用义勇军生产的武器弹药,还不得听命义勇军吗?如果不听命义勇军则可能被断了武器弹药的供给,那可怎么办?没有弹药的枪炮还不如打狗棍呢!

    所以,李鸿章断然拒绝了义勇公的建议,他宁愿花高价向洋人购买武器弹药也绝不能被义勇军掐住了脖子---不过,对于李旭愿意送给淮军一批马克沁机枪他倒是深表欢迎。在李鸿章看来,马克沁机枪就那么几挺,哪怕子弹被义勇军控制了也无所谓,不用就是了,影响不了淮军大局!

    夕阳西沉,紫禁城的落日余晖显得格外苍凉。李旭和一帮王公大臣三三两两地步出养心殿高大的大门,沿着石板道慢慢地向宫门走去。斜阳将这群大清国的掌权重臣们的身影长长得拖在地上,猛然看去仿佛鬼魅一般令人忐忑不安。

    李旭没有和其他人说话,独自走在众人头里,身影显得那样孤单却又显得那样与众不同,仿佛是领着众人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