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70,罢官免职

    光绪八年八月的一天,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召集了军机处大臣们议事---自从张佩伦弹劾李旭、刘世光后,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御史上书跟着弹劾,地方上也有奏折雪片般飞来紫禁城,众口一词弹劾义勇侯。

    京城的报纸也是不断鼓噪,大骂义勇军,口诛笔伐,连十几年前的事情也旧事重提。而江南的四大报也不甘示弱,纷纷发文反击,指责那些御史清流们是保守势力的同盟军,不顾百姓死活和天下大势,罔顾历史发展的潮流逆势而为!一时间南北士林吵成一片,倒也甚是热闹。

    但是事情还是要解决啊,朝廷也不能象个缩头乌龟不理不问吧。这几天慈禧也在思考着如何处理义勇侯,她当然不想闹出乱子,可又不想义勇侯会威胁到朝廷的利益。看着报纸上南北嘴仗,她心里冷笑---这帮家伙只会书生意气,有什么用!

    望着养心殿内的诸位大臣规规矩矩的垂手而立,慈禧下定决心要在今天做出最后的决定---前天她召见了恭亲王奕?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得到了他们明确的支持后,她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办。不过她还是想听听其他重臣的意见,毕竟朝廷大事马虎不得啊!

    养心殿内唇枪舌战颇有点火药味,满洲亲贵们早就对富裕的江南垂涎欲滴了,只是因为义勇侯象个护犊子的老母鸡一样保护着江南,软硬不吃,使得这些亲贵们干瞪眼却无可奈何!现在有机会把李旭赶走,方便大家吃肉喝汤,无不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把那个讨人嫌的义勇侯赶尽杀绝!于是,这些满官们都是异口同声的主张对义勇侯及其义勇军严惩不贷,以顺“民心”。

    相比满洲亲贵们的统一立场,汉官们就明显内部不统一了。除了李旭的政治同盟左宗棠坚决反对处分李旭外,李鸿藻、王文韶、翁同龢等人都是唯唯若若,虽然提出要大局为重但也不是反对处罚义勇侯---这些官场老油条已经很清楚慈禧太后的心思了,眼下的廷议不过是个走过场的形式而已,谁也不会为了一个义勇侯而自毁前程!至于因为处罚李旭而带来的政治后果或者国家可能遭受的损害,这些人是不会太过考虑的---大清国是爱新觉罗家的,慈禧都不在乎我们在乎得了嘛!

    面对满殿主张处罚义勇侯的声浪,左宗棠那浓重的湖南音调显得那么的无助和孤单,这个矮胖的老头已经年逾七旬了,他浑身的棱角已经被岁月磨砺得失去锋利。他无奈的放弃了最后的挣扎,只是建议朝廷先处分刘世光,看看江南的反应再做定夺。

    慈禧太后坐在帷幔后面,看着小马扎上微微喘息的左宗棠,心想还是左宗棠老成谋国啊!她的眼风扫过身旁的李莲英,只见这个心腹大太监似乎正在发呆,也没在意。此

    时此刻,她已经下定决心就让刘世光来试探一下义勇侯吧!

    八月中旬,朝廷旨意下发到了陕西,将陕西巡抚刘世光罢官免职,另委大员接任。消息传到江宁,义勇侯却出奇地没有任何反应,整个义勇军系统也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论,似乎都默认了朝廷的决定。满清朝廷在惴惴不安的紧张气氛中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慈禧太后心想朝廷毕竟是大清国的中枢嘛,一纸圣意,谁敢不服!

    八月底的江宁依旧一派绿意盎然,李旭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小花园里的姹紫嫣红,面无表情。朝廷撤职刘世光其实并没有对义勇军有太大的影响---刘世光不仅是朝廷命官,也是铁血会陕西省部的第一书记。免了他的陕西巡抚一职,他还是铁血会的陕西省领导,照样指挥着全省的义勇军体系正常运转---而陕西省的那些衙门无一例外都被义勇军的厅局控制着。现在凡是义勇军控制的地盘几乎都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块是朝廷的衙门招牌,另一块就是义勇军的厅局名牌。而朝廷命官不过是个明处的摆设,真正控制地方的是义勇军的核心铁血会以及政务院---铁血会管人,政务院管事。

    李旭点上一根雪茄烟,慢慢地吐出一个烟圈。现在他还不想为了刘世光的事情和朝廷叫板,这段时间来自李莲英的情报将慈禧太后的决定和朝廷动向清清楚楚的摆在了李旭的眼前,他知道刘世光被免职只是朝廷的一个小心翼翼的试探。如果他没有什么大的反应,那么接下来朝廷就会发布另一道旨意宣布他的下课!

    朝廷将他罢官免职是一个有政治风险的大胆举动,同时也是他需要的一个举动---穿越到晚清这个时代已经三十年了,自己一手缔造的义勇军也有了相当的年头,他需要一个检验这支力量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的领导,这支力量会如何存在并显示它的存在呢?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能否规范义勇军的正常运作呢?是否能保证它不会脱离自己为之设计的轨道呢?义勇军是否会让自己失望呢?这种种的疑问需要一个机会来验证!

    当义勇军内部面对朝廷的责难而纷纷表示要强硬反击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时,李旭断然予以拒绝---表面上他说服大家的理由是不想违背护国安民的宗旨,不想让江南再次成为一片焦土,更不想让国家陷入内战的动荡!

    没有人知道李旭内心深处的深谋远虑,即使最亲密的战友也不知道他的想法!在他断然压制下,义勇军对朝廷出乎意料的顺从,整个江南地区也是异常的安静。一切如常,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到江南的安宁,而生活依然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

    朝廷派往江南各地的眼线纷纷向紫禁城里的那位中

    年女人报告,江南一切正常---没有物价上涨,没有囤集居奇,也没有部队调动,更没有招兵买马!一切都和往日一样正常而平静。

    慈禧太后接到了这些纷至沓来的密报后,满意地笑了---死鬼,还以为你有多大的能耐呢!她慢慢起身下榻,在宫女的扶持下来到寝宫的小院子里,转了几个圈,然后命人传旨奕?等人进宫议事---义勇侯的事也该办了。

    义勇侯的平静也令恭亲王奕?为首的一帮满洲亲贵们出乎意料。大家都以为以义勇侯的威势和脾气,对于心腹爱将的被贬就是不大发脾气也要抱怨几句吧,否则他如何向手下那些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们交待呢?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可是没少和朝廷替部下分辨,至于那个喜欢护短的左宗棠更是经常为部下的过失和朝廷打嘴仗!

    然而,李旭什么也没有,似乎根本没想过要为刘世光的去职辩护。看来这位义勇侯也不敢真的和朝廷为难啊,哈哈,原来也是外强中干啊!权贵们心满意足,觉得可以放手大干一番了---在他们的眼里,江南的那些财富是如此的诱人以致他们对那支名震天下的义勇军也不再当回事了。

    容馨也对李旭的平静大吃一惊,她原本以为义勇侯会有所行动让朝廷大伤脑筋。不料,一切都风平浪静,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水面不仅没有掀起预期中的波澜甚至连几圈涟漪都没有。

    容馨有点困惑了,怎么回事?她在江宁久居多年,比京城里的权贵们更了解李旭和义勇军,也更清楚他们在江南的势力---义勇军那班高层可不是省油的灯,那些年轻的官兵更不是忍气吞声之辈!可为什么他们这次默默地忍受了朝廷的非难呢?别拿什么护国安民的漂亮话来糊弄人,容馨可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她沉默地在公主府的后花园里徘徊,心头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担忧。

    活跃在京城里的那班清流御史们也在注视着义勇侯的一举一动,他们跃跃欲试准备着一旦义勇侯对朝廷的旨意有所不满便群起而攻之,领军人物张佩伦等人甚至写好了洋洋数万言的“檄文”,静待义勇侯出招。

    全国各地的报纸也都纷纷派出大批记者云集江宁,准备好了报道义勇军的反应。然而江宁出人意料的平静令他们大失所望,清流们大有一种出拳却找不到对手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们很没趣,也让他们打了鸡血一般昂扬的斗志在几天之后消失了不少。

    合肥城里,名义上离职丁忧却依然暗中遥控淮军的李鸿章也对李旭的平静感到莫名其妙---为了应对义勇军可能的反应,他不仅和幕僚们设想了种种应对措施,甚至暗中命令驻扎北方各地的淮军做好随时南下的准备!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江南平静如水。

    十月下旬,朝廷终于发出了那道震惊天下的上谕---以举荐不贤、扰乱地方为由罢免李旭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职务,保留义勇侯爵位。两江总督一职暂由新任江苏巡抚卫荣光署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