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69,容馨力谏

    恭王府坐落在京城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地区,东依前海背靠后海,“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端的是一块风水宝地。初夏时节,桃红柳绿,燕子低飞。王府红墙绿瓦,门前的大道上缓缓而来几辆气派的马车。门官看清来人后,飞快地向后院跑去通报。

    恭亲王奕?在小会客室招待了前来拜会的李鸿章,俩人在屋内坐定,寒暄几句,奉茶品茗。年近五旬的奕?身体尚好,只是面显忧虑。自打慈安太后暴毙归西,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奥援和依仗,那位西太后对他的态度就逾来逾见冷落,这一年来的日子可谓如履薄冰啊!

    话入正题,年近六旬的李鸿章看了一眼头发已有些见白的奕?,温声问道:“王爷,不知朝廷对商州一案如何处置啊?现下外面纷纷攘攘,如不尽快了解此事,只怕夜长梦多啊!”

    奕?闻言一愣,也看了一眼神态安详的李鸿章,心想这老东西倒是身子骨硬朗得很,大老远从合肥巴巴的跑来就为了这个破事?唔,事涉义勇侯,倒要看看李少荃的心事!遂夸张地叹了一口气,那长长的叹息声音象鸟儿一样在屋里盘旋了几圈。他说道:“唉,不满少荃啊,这事难哪!”说完,他停了一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又叹了一声,接着说道:“事发陕西却事关江南,朝野内外纷纷,军机处左右为难哪…望少荃有以教我啊!”

    “王爷言重了,卑职岂敢妄言指教耶!”李鸿章微微一笑,拱手施礼。然后目光微微一转,抬手捋了捋花白的胡须,沉吟道:“王爷,商州一案虽然事发偏僻,然其后果不可小觑啊!倘若朝廷不能当机立断,怕是将来…”他没有说完,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奕?,一副暗有所指的神情。

    “哦?少荃不妨明言,本王洗耳恭听!”奕?一副诚恳的样子,心里暗骂老狐狸,装什么大头葱!

    “王爷,恕卑职直言!此次商州事乱皆因义勇军引发。义勇侯镇守江南而伸手陕西,其意何在?朝廷纲纪何在?熙朝吴逆祸乱朝纲,前车之鉴,岂能忘耶!”李鸿章侃侃而谈,说到最后几句,已是怒目而睁,浑然不是一副老翁神态而露出了封疆大吏的威严!

    奕?闻言,心里一动却表面不动声色,只是淡淡道:“少荃多虑了吧?李续之向来忠心耿耿,昔有勤王保驾之功,岂是吴三桂这等逆贼可比!况且拿贼拿赃,没有证据岂能坐实呢?”

    “王爷!卑职和李续之同为恩师弟子,岂敢胡乱猜疑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却不可没有啊!看看现在的江南,水泼不进,针插不透,还是大清的江南吗?如此国家经济重地,岂能坐视狼子野心之辈虎踞耶!”

    “可是太后宠信义勇侯,我等徒唤奈何啊!”奕?听了李鸿章的话,

    心里暗忖没想到这对同门师兄弟竟然如此反目,不知曾国藩地下有知该当作何感想啊!

    “王爷,太后乃是大清的太后,想必当以国事为重吧!卑职以为就是军机处各位大臣也都是国家股肱,亦会不负朝廷所望,只是大家投鼠忌器吧!”李鸿章一针见血地道破了朝廷的担心,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奕?。

    “是啊!义勇军兵多将广,虎踞江南,万一…不可不虑啊,少荃!”

    “十万淮军将士誓死效忠朝廷,若有江南异动,大军顷刻南下平叛,绝无迟疑!”李鸿章沉声说道,微微一顿,继续说道:“目下左大人的老湘军驻扎西北,彭玉麟的长江水师控制着江南水路。且两广、湖广、西南诸地俱是朝廷掌控,江南果真要乱也未必敢---关键是看朝廷的决心!”

    奕?嗯了一声,若有所思。他基本上同意李鸿章的判断,虽然义勇军实力强悍,可要真的造反作乱却也未必,毕竟国人讲究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难道朝廷处分了李旭就能成为义勇军造反作乱的借口吗?笑话,只怕李旭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如此胡来吧!

    况且自平定洪杨之乱,江南人心思定又兼十几年的飞速发展,经济繁荣,日渐富裕,富庶情况远胜往昔。如此一来,有几个人愿意抛家毁业造反呢?他们汉人向来喜欢窝里斗,让汉官三巨头彼此斗斗也好,这样才能让朝廷分而化之嘛!只是,如果李续之真的交出了江南,这块肥肉怎么办?

    奕?慢条斯理地说道:“少荃啊,你的忠勇朝廷是知道的!如果李续之交出了江南,该当如何啊?”

    李鸿章见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江南的善后问题,心中一喜,知道奕?也动了心思要做掉李旭。只是这江南花花世界实在诱人,要联手就得讲条件。遂微微一笑道:“江南乃是朝廷的江南,自然由朝廷处置才是。卑职位在直隶,不敢得陇望蜀,还请王爷深察!”

    奕?点点头,故作深沉地叹息一声,然后说道:“兹事体大,还要当面奏报太后,细细计议后方可万全…一切由太后决断吧!”

    二天后,都察院署右副都御史张佩伦上了一份折子,公开弹劾刘世光、李旭,洋洋洒洒近万言历数两人在商州一案中的情弊,谓之不公不法不敬不谨,朝廷当严肃处分以振朝纲!

    这个折子如同油锅里浇了一瓢凉水,顿时震惊了朝野内外---公开弹劾炙手可热的义勇侯,还真是胆大包天啊!军机处当值大臣宝鋆接到折子,不敢怠慢,连忙递进宫里面呈慈禧太后御览。

    养心殿东暖阁里,四十七岁的慈禧太后盘腿坐在软榻上,闭目听着大太监李莲英将张佩伦的折子不紧不慢地念了一遍,又随手接过来仔细看了看,面无表情地将素纸折子放在小桌上。

    慈

    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大权独揽。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利带来的快感的同时,她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眼前这事关系到了义勇侯李旭还有他手下的那支强大的军队,更有江南庞大的政治势力和巨大的经济财富,而这一切都让她身上的压力沉甸甸的!

    慈禧当然希望这一切都是属于她的,然而可能吗?在江南的那个男人神采飞扬的面容浮现在她的脑海里,那一丝恭谨的笑意似乎总是带着一缕神秘的意味,在阳光的背后是看不见的深不可测…慈禧下意识地轻声一叹,唉,那个死鬼岂是可欺之人哪!这张佩伦也太不知轻重了,冷不丁地扔出这么一个冲天炮,这不是让朝廷为难嘛!她又微微一叹,看了一眼正坐在小马扎上的宝鋆,不动声色地问道军机处做何处理哪?

    宝鋆规规矩矩地低眉顺眼地回道:“事关重大,奴才们不敢擅做主张,请太后懿旨示下!”

    慈禧暗暗地撇了撇嘴,心说是个烫手山芋就往咱妇道人家这里丢,一帮大老爷们有什么用!唉,这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只好靠本宫独自挑着那!遂慢条斯理地追问道:“总得有个章程吧?难道还没有议出来吗?”

    宝鋆小心道:“折子刚到军机处就急着送进大内,尚未来得及议这事儿…奴才们这就下去拿个章程!”

    看着宝鋆离去,慈禧命人传来容馨,问她对弹劾义勇侯一事的看法---容馨久居江南,了解当地情况。慈禧想听听这个大格格的意见。容馨不知道慈禧太后要如何处置李旭,遂试探道:“太后打算如何处置义勇侯呢?”

    “张御史认为当将刘世光罢官免职以振商州民心。至于义勇侯嘛…”慈禧微微一皱眉,停了一下,然后淡淡地说道:“义勇侯在两江总督任上已经多年了,也该歇歇了!”

    容馨听出了慈禧言下之意也有将李旭罢官免职的意思,想了想,说道:“太后,洪杨之乱后江南好不容易稳定,其繁华也日甚一日。如果贸然将义勇侯去职,只怕会影响江南安定,也会影响了国家的赋税进而重新紊乱国事啊!”

    “难道没了义勇侯,江南就会乱吗?本宫再派一个威望素著的大员镇守江宁,难道就不能取而代之吗?”

    “太后,义勇军经营江南日久,义勇侯也在江南深孚众望。突然去职,人心难免浮动,非是他人可以压服得了的!以皇儿看来,义勇侯在江南的威望朝中眼下无人可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有谁能在经营江南经济上与其比肩…倘若义勇侯突然去职,谁能接手治理江南呢?还望太后三思!”

    “那么皇儿以为义勇侯会造反吗?”慈禧忽然轻声问道,话语虽轻却将容馨震得心中狂跳,脸色瞬间惨白。不远处的李莲英也是心口砰砰乱跳,脑袋里恍如一个霹雳

    炸响!

    容馨定了定神,连忙说道:“太后!义勇侯绝不会因为去职而做大逆不道之事!义勇侯向来以护国安民为宗旨,岂会祸国殃民?”她迟疑了一下,然后小声道:“只是他的手下却不敢保证不会有人另有所图啊!”

    慈禧默然无语,脸色阴晴不定。窗外的阳光透进暖阁,在她的身上留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