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58,经济问题

    自从同治年间李旭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派遣军事方面的留学生后,随后就组织了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留学生陆续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当然这方面的留学生规模远小于学习陆海军知识的留学生。

    另外,通过任大聪的安排,资助海外华人子弟上学的计划一直在进行,这些学生主要就集中在除了军事方面的所有其他学科,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这批学生在陆续结束了本科或者博士学习后,按照约定开始回国效力,全部都进入了东南五省的各个领域。其中部分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先后进入了义勇军旗下的各个部门,从事经济、法律、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早在光绪元年,李旭就在侍从室政策研究室下设了经济研究处,专门负责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李旭的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和提供咨询。同时,科学院也设立了一个经济研究所,网罗了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从事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也肩负着向政务院提供经济方面的数据、建议、咨询、政策参考等职责。

    另外,人行内部也设有一家金融问题研究所,专门研究金融方面的问题。财政部还和金陵大学经济系合作设立了货币政策专家委员会,就货币政策和相关经济问题展开研讨研究等工作。商业部、工业部、农业部等部门也都分别设立了自己的小型专业的行业经济研究部门,为所辖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提供建议和咨询等。甚至连中行、工行等几家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研究部门,专门聘请一批博学多才的高端人才研究国内外的经济情况,为银行的发展和投资提供科学严谨的建议。

    在江南云集的这些经济方面的人才和专家无疑是东南五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帮手,往往能够帮助李旭和政务院及时发现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或解决办法。是李旭和义勇军处理经济方面的值得信赖的助手和有力的依靠,也是李旭碰到问题第一时间想起的援军。

    现在在上海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让李旭立刻想到了要把专家们请来听听意见---经济问题不是小问题,往往动一发而动全身,实在是不得不小心谨慎!

    原本只是过路上海就返回江宁的李旭决定在上海召开专题经济工作会,解决近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很快东南五省及西北主管经济工作的官员、经济学家、民间人士等百余人汇聚上海,入驻上海道台包下的几家宾馆旅店---为了应对义勇侯突如其来的全国性会议,上海道全班人马忙得人仰马翻,个个汗流浃背。

    道台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又惊又喜---惊的是义勇侯果然防不胜防,冷不丁就召开这么

    大的会议,真是令人措手不及!喜的是没想到会在自己的地盘召开如此重要的会议,政务院整个上层基本都来了,这可是自己在义勇侯和义勇军高层面前露脸的好机会啊!

    虽说自己是货真价实的朝廷命官,和那些义勇军系统的官员不同。但大清国的官员们甭说在东南五省当官,就是全国各地的官儿们谁不心里门儿清在江南做官就是靠着义勇侯他老人家吃饭!能靠上义勇军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啊,光每年的各种补贴就比朝廷俸禄多几倍。

    而且要想在繁荣富庶的江南做官,不巴结好义勇侯,谁能混得下去!这道台也因为如此,这几天为了这次会议忙得四脚朝天,连家中小妾都没空搭理了,整个儿心思就是如何保证会议的周到服务和方方面面的细致打理。

    光绪七年春季,在天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上海经济工作会议隆重而简朴地召开了。这次会议因为是临时召开的,便就近租借了一家大旅社的餐厅做开会场所,临时搭建主席台等。

    会议开幕当天的主题讲话中,李旭便谈到了几个要重点关注的经济问题,向与会人员强调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经济工作出现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和克服,那么今后的工作不仅将难以顺利进行,而且我们在前面业已取得的成绩也将消失殆尽,义勇军的发展和国家的壮大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李旭在会上将严酷的现实和矛盾说得十分严峻,让与会众人都是暗暗心惊。这些年来的经济成就让不少人暗暗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在义勇侯的领导下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义勇军的前进,而且江南的繁荣富庶也多少证明了义勇军的本事,就是刚刚接手的大西北也在义勇军的调教下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上年被擢升为陕西巡抚的刘世光虽然顶戴是二品大员但却是义勇军在西北的经济大总管,整个大西北的经济工作都由其负责,肩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今年四十四岁的刘世光是义勇军的老资格官员了,正当年富力强,统管陕西一省政务的同时也操心大西北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大局,头发已然半白。他听了李旭的讲话,不禁陷入了深思。

    在接下来的会议讨论中,刘世光讲了西北地区目前在经济建设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他说西北属于国内最不发达地区,虽然平定叛乱后的这几年大力发展经济,义勇军也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在人力物力上也多有倾斜,西北的经济发展也很快,各项经济增长指标都居全国发展前列甚至有不少指标都超过了江南等地!但是大西北毕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在经济总量上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刘世光谈到这里,点上香烟,语气低沉地说道:“我们总结了一下西北当前存在的一些较大问题,发现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技术!西北的教育情况虽然大有改观但毕竟不如江南富庶,老百姓苦了太久,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西北急需人才、技术和资金!西北地大物博但一时半会儿难以充分发挥出当地的资源特色和地域优势!”

    晋商代表、西北商会的大佬龙致用也弹了弹手里的雪茄,慢条斯理地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额们西北山沟沟多良田少,江河更少,老百姓日子苦!山里头埋着好东西却挖不出来,要不是这几年在侯爷的关怀下搞了交通建设,怕是有东西也运不出来咧!眼下西北的商人财力有限,虽然有江南总商会的各位兄弟帮衬但毕竟只能小打小闹。若想开发西北,没有大投入和技术的支持是万万不行咧!”

    与会众人也是议论纷纷,都谈到了当前企业经营中碰到的一些困难,也大都集中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希望银行方面多多给予支持。

    方世平听了众人的话,也是面露苦笑,说道:“咱们银行虽说资金充裕也愿意支持企业发展和经营,但是前提是得有企业啊!西北企业不多而且大都已经得到了农行的支持,咱们工行、中行还有建行就是有钱也没法贷出去啊!”

    任大聪也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方老板所言不差,银行放贷也要遵循市场条件!现在钱倒是好办,问题是技术从哪来?鄙人倒是有个想法,眼下外资急于进入国内但苦于开发区不足而难以进驻!这洋人倒是技术雄厚也有资金优势,是不是咱们考虑一下如何结合外资的情况解决眼下的难题?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官府的政策等方面,需要得到政策支持才是!”

    主持研讨的匡济民是政务院的一把手,也带着政务院主管经济工作的王孝祖、田茂生及相关大部的主官赶来上海开会。他听了众人的发言,沉思了一下,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前阵子本官收到了一份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其中也谈到了刚才诸位所说的几个问题,政务院和相关部门也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任先生的建议是抛砖引玉啊,对解决问题很有启发意义!本官以为此事可以斟酌,不妨各位围绕这个建议畅所欲言,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然后便于政务院草案讨论,得到大帅同意后即可付诸实施!”

    卢长富也想了想,说道:“匡大人的指示令人豁然开朗!鄙人还有一个想法请各位大人和同仁考虑。这引进外资是既定国策,咱们都已经看见了成效!但是目前洋人资本涌入巨大,已经对国内企业隐隐造成了冲击之势。而且由于外企所得优惠颇多而内企

    却没有享受到这些待遇,以致市场竞争渐趋不利。长此以往只怕国内企业难以立足啊!”

    福建商会大佬郑金邦也连连点头,说道:“卢老板说得对啊!咱们发展经济,开拓市场是要靠企业自身努力!但是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咱们如何发展市场呢?目前咱们国内企业很多都是近几年才兴办的,和洋人那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厂肯定拼不过,还是需要官府扶持一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