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241,移民充边

    光绪四年秋季,李旭上奏朝廷请求移民充边,强化大西北的汉人比例。对此,“西北王”左宗棠大力支持---他早就担心大西北地区人口凋敝尤其是汉人过少不利于统治,更担心大西北因此沦于少数民族及外国势力的控制。

    李鸿章也认为内地难民无法安生而导致变乱,不如干脆移民他处是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军机处也认同移民是个解决矛盾的办法,只是移民不是小事,朝廷目前没钱啊!遂要求李旭负责移民安排,左宗棠负责安置。李旭一口应承,表示所有移民费用由江南负责解决。于是满清朝廷批准了李旭的移民计划。

    是年十月,李旭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公布了移民政策,凡是移民新疆每户皆可免费获得官府二十亩田地,也可低价购地不得超过一百亩。免税三年,官府提供安置钱粮。为鼓励移民,凡是自愿移民者,每户奖励钱粮若干。所有移民一律由官府运送,沿途义勇军的兵站负责供给。

    对于不愿离开故土又没法自救生存的灾民,官府则会强制移民。对于那些因为大旱同样沦为难民的原来的中小地主富户,李旭则派出官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鼓励他们举家搬迁甚至带着全族人一起移民,并且给予更好的移民支持。这些地主富户眼见得连年大旱,土地荒废连雇工都找不到了,也就只好背井离乡了---反正官府给的条件甚是优厚,就去他乡发展吧,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

    在义勇军的周密组织精心安排下,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移民充边从光绪三年秋末开始,持续了数年左右,先后有数百万内地汉人拖家带口前往大西北。加上数量众多的其他各省的自愿移民,大西北的汉人比例在数年间迅速提升,数十年后更是在陕甘等地占据了人口大头,在新疆也几乎占了一半,有力地巩固了边防和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为了移民西北,义勇军前后花费了数亿专项经费,内部也颇有异议。但李旭毫不动摇,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功在千秋泽被子孙的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五十年不变!

    晋豫二省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那些荒废的田地全部被义勇军接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也没人愿意要这些荒田,谁敢保证这旱灾还要持续多久呢?再说农田基础设施都没了,重新复耕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一般人家还真承受不起!

    于是两省的大部分荒田都被义勇军以官方的名义接收了,或者平价收购。李旭在得到了大批荒田后,立刻转手拍卖给了四大商会,其中大部分都被江南的农业公司购得---以四海农业、兴旺粮贸、南方农贸等大型农业公司为主的江南资本家财团财大气粗。

    按照李旭的指示,他们在买下土地后迅速和当地的商人们结合起来

    ,建立了中原农贸公司,和其他由北方总商会组建的几家农业公司垄断了晋豫二省的农业生产。这些农业公司都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和官府的优惠政策,能够获得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丰厚的回报,故此也能够承受较高的前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是恢复灾区农业生产的主力。

    在开始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李旭也有意识地将工业、商业企业布局晋豫二省,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按照工业部、商业部的计划,东南五省的工商资本家们将会根据规划要求在晋豫二省投资兴办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企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的发展意识。

    十一月,李旭再次巡视河南全省,这次主要是检查移民工作情况。他来到陈州,这里也是河南旱情的重灾区之一,难民遍地,一片赤地。昔日曾经繁华的周家口市镇那“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景象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更有昔日捻匪动乱时暴虐的痕迹依然在目。

    李旭一行在当地县官的陪同下走访了移民家庭,实地了解工作情况。当天夜里便将钦差行辕安排在陈州城外的关帝庙,不给可怜的当地官府和百姓再添负担---李旭三令五申,钦差行辕和义勇军系统军政人员进入晋豫二省不得给当地增添额外负担,尽量自行解决食宿。

    他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诉手下官员们,我们是去帮助救灾减灾的,不是去作威作福的!因此,这次义勇军人马进入晋豫二省基本上都遵照了义勇侯的规矩,老老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干活,其完全不同于往日官府的踏实做派深得晋豫二省官绅士民的交口赞誉,对义勇军的印象加分不少---李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原人心!

    入夜,李旭正在关帝庙里临时充当办公室的小厢房里看书,侍从进来报告有一名青年学子请求觐见,说是有关于移民生存的大事禀报。

    李旭笑了笑,心说自打自己官高位尊,毛遂自荐者如过江之鲫啊!其中当然不乏确有其才之人但大多数都是夸夸其谈之辈,并无大用之才。他让秘书出去接待一下,如无正事就打发来人走吧---什么人都亲自接见,李旭就甭干活了!

    一会儿秘书又进来报告建议李旭还是见见那人,看来的确是有大事禀报。李旭哦了一声,漫不经心地问来人尊姓大名。秘书说来人叫徐世昌,举人身份,也是官宦后代,只是家道中落,现在陈州开馆授学。

    李旭默默地念叨着徐世昌的名字,这名字好熟啊,好像在哪听过…猛然间,他一拍大腿,哎呀,后世清末民初的民国第二任大总统、对东北三省现代化卓有贡献、袁世凯的首席幕僚不就是叫徐世昌吗?难道是此人?那得见见,历史名

    人啊!

    秘书引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走进了李旭的办公室,李旭上下打量着那小伙子,一身灰旧长袍马褂,戴着半新瓜皮帽,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质。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却含而不露,略有拘束之态。

    李旭微笑着起身相迎,没有丝毫官架子地上前扶起跪地参拜的年轻人,笑曰:“阁下漏夜来访,本侯未及迎迓,还望见谅一二!呵呵,请坐请坐!”说着,李旭将徐世昌让座于折叠椅上,自己也隔着小方桌在对面椅子上坐下,心想这小伙子虽然有点不修边幅倒也举止大方,嗯,说不定还真是后世那位辅佐袁世凯爬上政治巅峰的家伙啊!

    待秘书奉上茶水,李旭笑问:“阁下夜访本侯,言及移民大事,望有以教我!”

    徐世昌欠身拱手,答道:“不敢指教大人!晚生此来主要是向大人禀报一事,近来朝廷明谕晋豫二省及北方诸灾区移民充边,陈州亦有众多移民启程。晚生约略估算了一下,未来数年各地移民西北不下数百万众!”

    他停顿了一下,见义勇侯聚精会神地听着自己的话,便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平心静气地继续说道:“大人,晚生知道西北地域辽阔,承接百万移民并非难事。只是晚生虽未到过西北,却也看过那里的方志史籍,知道西北地理与内地不同,土地环境不利于内地庄稼生长,这数百万移民如何营生?靠内地转运粮食,岂非一笔巨资?移民充边本为国家长治久安,若民不聊生岂不动乱频生?这与大人的期望岂非南辕北辙耶?望大人三思!”说完,静静地看着李旭。

    李旭心里暗叹,看来就是那位历史名人没错了,果然是眼光独到啊,一眼就发现了问题要害!当然在政务院考虑移民充边方案时,也已经想到了移民生存问题,但看来大家想得简单了---西北干旱地区,要想保证数百万人口生存,显然粮食是个大问题!

    李旭略一沉吟,便问道:“先生所言不虚!那么可有解决良策呢?本侯亦为此事忧虑却一时难得解决办法,还望先生赐教!”

    李旭很是谦虚,摆足了礼贤下士之态---这年头什么最重要?人才啊!为了延揽人才,头头们无不装逼,摆出一副谦虚好客的架势!

    徐世昌见得到了义勇侯的认可,心里高兴,遂放松了身子,轻松说道:“大人谬赞了!晚生以为只有提高粮食产量方能解决此难题!晚生留意过时下作物,发现光靠提高稻麦作物的产量甚是困难,大人不妨考虑其他作物以便弥补稻麦产量的不足!此法虽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却也可以维持现状,保证问题不再激化也!”

    李旭哈哈大笑,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徐世昌的建议不就是推广高产农作物的耕种以补充粮食不足

    吗?这倒是一个解决粮食产量的办法。他知道土豆、玉米、红薯等耐旱耐寒农作物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只是耕种面积有限,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耕种。嗯,要考虑改善国人的传统粮食结构了,否则随着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粮食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