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186,接任两江

    谈完政务,慈禧说两江总督曾国藩已经去世,朝廷也将按制给予谥号追封。当务之急是何人可以接任两江总督一职,各位大臣都说说吧。

    众人都明白这才是今日廷议最重要的议题,这两江总督可是大清国的重要职位,等闲之辈可是坐不住这个位置的!眼见义勇侯被朝廷召来陛见,显然两宫太后和恭王爷都属意李旭啊。众人哪个不是久经考验的官场老油条啊,谁会笨到得罪朝廷和义勇侯呢!再说当朝重臣之中,除了李鸿章、左宗棠和李旭还真找不出别人够资格坐这个位置!李旭虽然年轻,可也是多年的封疆大吏了,又是义勇军的统帅,战功显赫。如果说他没资格当两江总督,谁有资格?

    慈禧也是因为上述原因不得不考虑李旭出任两江总督,虽然因为马新贻一案她对湘军颇为忌惮,一度恼恨曾国藩兄弟胆大妄为太过份了!但是现在曾国藩已经死了,对朝廷权利最大的威胁在她看来已经消失了。现在汉官中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也就李鸿章、左宗棠、李旭三人了,而且这三个家伙据说也是彼此勾心斗角互不卖帐!

    左宗棠向来就和李鸿章不和,剿捻那会儿如果不是朝廷各打五十大板,只怕俩人还不会合作,那捻匪怕是现在也没灭啰。李旭倒是和左宗棠关系不错,但也和李鸿章尿不到一个壶里!

    慈禧和奕?商量了数日,觉得还是让李旭接任两江总督合适---李鸿章执掌北方直隶,权势太重,没有一个像样的实权派恐怕压不住他啊!左宗棠年纪不小了,而且一心扑在西北。也就只有李旭有本钱可以和李鸿章分庭抗礼,在汉官中另立一派竖旗挑战李鸿章。

    慈禧没有告诉奕?她对李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盲目信赖,觉得汉官实力派中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效忠朝廷的就是李旭---看看几次关键时刻不都是李旭的义勇军力挽狂澜嘛---李莲英那小家伙说的不错,忠不忠看关键。平常表忠心关键就拉稀,这样的忠臣有屁用!慈禧想到小李子话糙理不糙,忍不住嘴角含笑。

    李鸿章倒是曾经有念头去当两江总督---这直隶总督活太累,简直不是人干的!虽然是天朝排位九大总督之首,又兼任北洋大臣,位极人臣,权位显赫。但是就在朝廷眼皮子底下当差,想办什么事情稍有风吹草动就满京城都知道了,于是各种流言蜚语遍传大街小巷,真是干得多骂得多,还不如远远地在江南当土皇帝来得痛快!

    不过,真让李鸿章去干两江总督,他又有点犹豫了---闽浙赣三省可是李旭的地盘,谁当两江总督都难免和义勇侯磕磕碰碰。再想想马新贻被李旭弄得灰头土脸甚至不明不白地被刺杀了,李鸿章就有点脊背发凉!他虽然不知道刺杀内幕,但敢

    肯定这案子幕后黑手不是义勇军就是湘军,而且湘军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曾老九可不是个善茬!算了,还是让李续之去干两江总督吧。反正都是湘军一脉又是同门师兄弟,自己也不能太挑三拣四了!李鸿章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并不反对义勇侯出任两江总督。

    两宫太后和同治帝见众人对李旭出任两江总督都没有意见,都挺高兴,感觉难得一次大家这么齐心通过了一个重要的人事任命。忽然年轻的同治帝说话了,他问李旭如果朝廷命其为两江总督,他上任后有何打算?

    众人都有点惊讶同治帝的出声,本来同治帝向来在廷议的时候不发言,因为他还没有亲政,只有听的份。两宫太后倒是挺高兴年轻的皇帝参政议政,觉得小孩子终于长大了。

    李旭不慌不忙地回奏道:“回皇上,微臣来京途中探视老师曾大人,曾经谈到当前国家局势。微臣以为苏皖两省迭经战火,饱受创伤,虽平定战乱已经数年然民生凋敝之状依然令人痛心疾首!首先当尽力恢复苏皖各地经济,休养生息百姓以稳定民生,进而稳定东南。”

    “其次,国朝以来,江南向为国家财税重地,保江南安定便可保天下安定。微臣当竭力兴旺江南经济,鼓励工商,办厂兴矿,不仅有利于国家财富,也有利于百姓生计。”

    “第三,西北乱平后,内乱不足为虑。微臣以为今后外患当为重中之重---洋夷虎视眈眈,诚为天朝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国强民富实为当前之要,微臣当竭尽所能打造江南为国家繁荣之地,进而带动内陆兴盛。果如此,则国家有实力扩军备战以待外寇!”

    “方今世界,海外诸国争先恐后发展经济,就连东瀛弹丸之国也大兴洋务。微臣以为假以时日,倭人必为我大清敌手---不可不防!但如何应对呢?微臣建议兴办海军以御洋夷倭人从海路而来,而办海军则需重金投入,故而江南发展经济实为重中之重---江南之繁荣关系国家安危!”

    李旭一番话说完,养心殿内一片寂静,显然众人都被李旭所言引起了深思。良久,李鸿章出来说道:“启禀太后皇上,微臣附议义勇侯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实乃当今写照,我大清不惧内乱而外患当前,如不兴办洋务师夷之技,则国疲军弱不足以抵御外侮,请朝廷三思!”

    众人都是点头,心说曾国藩的两个学生在洋务上倒是一致的态度!只是蛇有蛇路,猫有猫路,各有妙招啊。

    奕?是当今朝廷中最大的洋务派领袖,也是位尊权重的领班军机大臣。在李旭进京当晚的接风洗尘宴上,奕?就和李旭通了气,自然清楚李旭的未来打算,也深表认同。在办洋务这件事情上,奕?和李鸿章、李旭都是一样的态度,那就是不办

    洋务国家危矣!只是各人具体的办事方法上有所不同。

    适才李旭的一番话也令奕?震动颇大,对李旭断言东瀛小国日后必为大清敌手,奕?虽然不敢苟同---那小小的弹丸之地怎么可能敢挑战泱泱天朝呢?凭什么!但是,奕?是个城府之人,他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为难大臣。

    文祥、沈桂芬等其他军机大臣虽然不反对举办洋务,而且也被义勇侯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震到了---仔细想想,义勇侯说的还真没错,以前历朝历代哪有驾着炮舰从海上来的番夷啊!可是义勇侯、李鸿章这哥俩这么大办洋务的建议会不会引发那些老夫子清流的反对啊?那帮家伙闲着没事可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

    慈禧倒是没被李旭的言语唬住,她心说这个死鬼,知道老娘没读过史书吓唬人吗?管他陆上海上来的洋夷,反正都不是好东西!不过江南繁荣富裕了,朝廷自然不愁银子了,这是好事!再说那几处皇家园子也该修整修整了,老呆在这紫禁城也怪气闷的。小李子说得对,有钱不修园子岂不是委屈了咱娘儿们不是?算了,就让李旭那死鬼折腾去吧,只要不短了朝廷税银就行,懒管的那么多事儿!

    同治帝对国家大事还很懵懂,对义勇侯的一番话也是半懂不懂。不过他喜欢义勇侯说话恭谨而豪迈的气度,认为这才象个英雄的样子---打小就听身边的太监传说过本朝几个英雄好汉剿贼灭匪勤王保驾的事迹,特别是对年轻有为的义勇侯更是印象深刻---他不知道那几个老少太监都是啃得鸡的常客!

    同治帝转头问两宫太后的意见,两宫太后说就这么定吧,义勇侯所言由军机处参酌办理。

    众臣退出养心殿,又到军机处商议了半天,决定将今日所议诸事拟个条陈后再报两宫太后和皇上用印照准。李旭说如京中无事,自己就向朝廷辞行回江南。

    奕?笑道:“你来一趟不容易,咱们多聊聊,在京歇几天吧,关于洋务方面你可是行家里手,不妨多传点经验也好。”

    于是李旭在京城呆了一段时间,期间也多次奉诏进宫和同治帝、两宫太后交流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意见。上谕也频频颁发义勇侯的建议,一时间京里京外都哄传义勇侯简在帝心,身孚“后”望,是当朝红人!

    一些就困京中等待实缺后补的官员们也开始想方设法找门路钻营义勇侯这条道,法华寺外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等候拜会义勇侯的官员多如过江之鲫。

    这天午后李旭正在接待来访的王闿运和张之洞,三人在会客厅喝茶聊天。王闿运现在是从二品吏部汉侍郎,仗着是义勇侯的人又是奕?跟前的红人,在京里这些年混得春风得意。今天来是为张之洞说项---张之洞卸任湖北学政后一直闲居

    京城等待补缺,早就闲得慌了!故此拉着王闿运来拜李旭的门路。李旭一口答应张之洞来江南工作,让他出任江西按察使。

    李旭笑道:“香涛,江西经济发达,工商繁荣。你可先看看如何管理经济,对日后大有好处。”

    张之洞连忙拱手,说道:“蒙侯爷错爱,卑职敢不尽心竭力?一定不负侯爷期望!”

    三人正在谈笑,李旭秘书进来送上一张拜帖。李旭接过一看,是一个四川后补道员黄天爵的拜帖。这谁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