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185,朝廷议政

    李旭和容馨在香山偶遇,畅谈甚欢。李旭向容馨讲述了不少江南的新变化,令容馨心驰神往。李旭也鼓励容馨大胆地走出去看一看,接触更多的新鲜事务,开拓自己的眼界而不要拘泥深宫大内那一方小天地。李旭说天下之大,有太多的神奇等待人们去发现,去探索。当我们投入到天地之间去感受那些闻所未闻的事物,我们个人的悲欢又算得了什么呢!李旭觉得容馨如此年轻本应象鲜花绽放,而不应该如同枯萎的秋叶即将凋零---他对这个不幸的女孩子抱有深切的同情!

    容馨也感受到了义勇侯的关怀,她对李旭有一种信赖---一种很小的时候就产生的信赖,也许就是李旭率兵勤王的那会儿产生的信赖吧。容馨萌发出要去江南看一看,去江南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的念头。她相信离开幽闭而死气沉沉的皇宫去接触那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会令她心旷神怡。而且那里是义勇侯的地盘,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两天后,李旭一身朝服双眼顶戴花翎,随着高亢的宣召声步伐沉稳地走进了紫禁城养心殿。依旧是标准的奏对格局,两宫太后端坐黄幔之后,年轻的同治帝在大殿内御案后的宝座上就坐。他好奇地打量着李旭---今年秋季就将大婚的同治帝也将开始亲政,对于义勇侯这样的朝廷重臣他早就闻名已久,只是几乎没有直观的印象。此刻见李旭三十多岁的年纪,修身玉立,随处一站便予人渊渟岳峙之感。目光炯炯,和煦内敛却令人深感威仪难犯,同治帝对义勇侯顿起好感,以其确有国家大臣的风范!

    养心殿中还有奕?、文祥、沈桂芬等几名军机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也在场。两宫太后和同治帝对远道而来的李旭勉慰了几句,大家便开始议论国事大政。李旭作为外派地方大员还是首次参与廷议,遂留心诸位大臣的发言。

    奕?奏报西北情况,言左宗棠兵锋所到之处,乱军土崩瓦解,陕甘一地的回乱指日可平!现在面临地方安定抚绥之事,左宗棠已经拜折请示朝廷决议。

    两宫太后遂问众人意见。沈桂芬认为陕甘回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经济,人口凋敝,民不聊生。建议朝廷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当地百姓。

    文祥也说南方工商已经进入陕甘,对当地经济的恢复颇有助力。只是目前陕甘地广人稀,建议从全国人口大省迁移一些移民过去充实陕甘。

    众人七嘴八舌地各自说了自己的建议,两宫太后不置可否。见李旭一直未做声,慈禧便在帘幔后盯着李旭---这死鬼倒是越来越有男人味儿了!遂启朱唇曼声问道:“义勇侯可有建议?卿在江南深谙经济之道,将闽浙等地调理得欣欣向荣,实为大清贡献良多!这陕甘之事不妨直言。”

    李旭

    连忙从小马扎上起身,上前一步施礼,然后说道:“回太后,微臣不敢当太后过誉!微臣向在江南,对西北陕甘本不该妄言,然太后垂问,不敢不言,不当之处还望太后皇上及各位大人指正!”

    李旭先客气了一番,目光一扫,见众人都留心听着,遂挺身说道:“适才诸位大人所言见仁见智,微臣深以为然!当前陕甘之急在于安定社会,恢复民生,稳定局势以便平定回乱后能尽快使陕甘走上正轨。其中恢复民生又是关键---倘若百姓民不聊生,何谈社会安定!故此让江南资本进入陕甘帮助恢复经济,恢复百姓生计。”

    “然而陕甘毕竟是有官府管理的,官府如何管理工商以便加快促进恢复当地生产是一个大问题!左督曾经与微臣商量,准备按照江南模式来重建陕甘。微臣以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只要因地制宜,对陕甘大有裨益。所以微臣从江南抽调了一些有经验的吏员支援陕甘,但是数月下来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陕甘当地的官员或许长期呆在闭塞的内地之故,完全对工商经济之道一窍不通,以致对如何管理、监督和引导工商经济全然不懂。这不能不说对恢复陕甘民生是不小的麻烦---官府放任就会出现大量不法奸商,就会扰乱正常的工商经济从而破坏百姓民生和休养生息的大政!”

    “所以,微臣建议朝廷不妨轮换陕甘官员到江南就职,派江南懂得工商经济管理的官员就职陕甘,一来便于陕甘官员学习了解工商经济之道;二来便于陕甘地区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民生,重现秦川盛世,也可免除朝廷后顾之忧。”李旭巴拉巴拉一通说完,然后优雅地施礼归位,等待众人的评议。

    李旭的建议引发了众人的议论,大家都觉得义勇侯的建议是一条新的思路---官员轮换有利有弊,执行效果现在还难以预估。两宫太后和同治帝也觉得李旭的建议很新鲜,起码比那些大臣们的老调重弹要好,于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治帝虽然还不明白官员轮换的利弊,但他觉得义勇侯能另辟蹊径就说明了李旭与众不同的眼光独到---嗯,是个好官!

    慈安小声问慈禧义勇侯这建议可好?慈禧点点头,小声回答义勇侯这法子有可行之处,未尝不能一试!且听听那些大臣们咋说。慈安点点头。

    沈桂芬凝神想了一会儿,忽然说道:“义勇侯这个法子颇有可取之处!只是江南富庶地方的官员可愿去那贫苦之地任职?再一个,轮换官员要不要有个期限?”

    文祥道:“都不愿去贫苦之地为官,都想呆在好地方当官,那天下还如何治理?太后、皇上!微臣倒是以为朝廷一纸令下,不愿意轮换的官员就地免职撤差---看谁敢刺儿头!”

    奕?也说道:“义勇侯

    的建议倒是让臣有个想法,不但陕甘官员可以轮换,推而广之,就是全国的官员都应当轮换!当下国家内忧外患,急需办厂兴商充实国力以图国家富强抵御外侮!然天下工商繁荣之地就是江南,其他各省无不经济乏力不振。太后、皇上,臣以为不妨各地官员都按期排班和江南官员轮换,解决义勇侯所言官员不懂工商经济之道!”

    众人见奕?支持李旭的建议,也都纷纷点头。李鸿章虽然有点嫉妒李旭的法子深得众人好评,但也不可否认这个法子值得一用。他就任直隶总督已经有段时间了,对辖内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经济问题令他大感头痛!北方人的冥顽不化和强烈的保守思维让李鸿章想学江南模式都难,特别是那些京城的所谓清流们,屁事不懂专会嘴仗!李鸿章刚想弄点洋务的新玩意儿就被这帮清流批得一头的包,啥事都难办!甚至李鸿章都有点羡慕李旭这家伙,怎么他在江南就那么如鱼得水呢?

    李鸿章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同门小师弟的确人所不能,就拿恩师曾国藩过世这件事说吧,李鸿章自然对恩师去世难过但没想过要发文悼念之类大张旗鼓的事情。但李旭公开发文了并因此深得社会各界好评,都认为李旭尊师重道!相反,同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却毫无作为默默无声,给人的感觉似乎他李鸿章根本不在乎恩师的去世!两相一比,顿时社会议论纷纷,都骂李鸿章狼心狗肺没良心!

    虽然事后李鸿章也赶紧在报上补发文章纪念曾国藩,情真意切比李旭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依然还是没得到一帮清流老夫子的认同,搞得李鸿章狼狈不堪!深夜徘徊,李鸿章颇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

    由于众大臣都支持义勇侯的建议,两宫太后遂表示同意各地官员和江南轮换。李旭心里暗喜,这是他一个深谋远虑的安排,就是要逐步渗透全国各地的官场,慢慢掌控各地!

    外地官员进入江南不会带来多大的问题,毕竟江南被李旭经营十几年,早已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套制度规矩。那些外来的官员如果想要借机捞一把,就等着挨批弹劾吧。而且在江南呆几年,自然会被潜移默化地洗脑,慢慢的就变成了义勇军的走狗!

    至于那些江南出去的官员,虽然不敢保证所有人都是李旭的门徒,但是大部分听从义勇军的号令还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那些不是义勇军系统的官员好歹也在江南混了几年,对义勇军的观念和经济之道多少明白,自然也就会影响各自辖区的经济建设---李旭希望这些人可以不听话,但起码能干点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