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枭雄
字体: 16 + -

148,鲍超辞官

    在周家口钦差行营的李鸿章最近很烦!有两个难题让他举棋不定而心烦意乱。一个是东捻跳出了他苦心经营的包围圈,从湖北跑到了河南东部,似有东进意图。而淮军主力劲旅刘铭传部因为尹隆河惨败而元气大伤,偏偏这时候刘铭传还和湘军鲍超起了争执,指责鲍超误期不至以致淮军惨败!

    鲍超却反唇相讥,说刘铭传贪功轻敌以致中伏惨败还恩将仇报诬言陷害!刘、鲍皆是淮、湘悍将且素来不和,鲍超甚为轻视淮军,他“自谓宿将,自剿灭长毛以来战功最多。刘省三后起,战绩不如霆军远甚,乃亦比肩为一军总统?”

    刘铭传自负“才气无双,不居人下”,“鲍春霆有勇无谋,仅偏裨之才,唯靠胡、曾所护至此耳,闻其名出己上,心尤不甘!”(注,史料摘自百度百科)

    对于两人的争执不和,李鸿章大为头痛,一个是自家的孩子,另一个是亲戚家的孩子,怎么办?眼下正是剿匪的节骨眼上,正是需要诸将精诚合作全力剿匪的时候,却偏偏两大劲旅主力闹起了矛盾,真是屋漏偏逢阴雨天!

    李鸿章一面生气刘铭传不争气---你刘省三号称六麻子百战百胜却偏偏在尹隆河边丢了个大脸,自己也差点坐死沙场!不思悔改还闹什么意气之争,真是扯淡!

    另一面更气鲍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甚至连他堂堂钦差大臣也没放在眼里!在尹隆河大败东捻后,鲍超战后派人押着铭军失去的辎重和两千多被救出的兵士外加上在战场上拣到的刘铭传的顶戴送还到铭军大营,以此羞辱刘铭传。又致函李鸿章:“省三殉矣。省三得头品顶戴,穿珊瑚细珠为帽结以示异于众,今获于贼手,其殆死乎?”给了淮军上下很大的难堪(注,史料摘自百度百科)。

    李鸿章啪的一拍桌案,既然俩孩子必须打一个,那就打别人家的孩子吧,毕竟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啊!于是李鸿章决定按刘铭传的报告上奏朝廷。

    另一个让李鸿章头痛的难题就是眼下淮军主力元气未复,湘军只有鲍超的霆军可堪使用却眼见闹了生分难以调度。至于其他各省绿营,李鸿章是不做太大指望他们能打仗,能帮着守守防线就不错了---东捻能够跳出包围圈都是因为这些绿营无能!还有谁能打东捻呢?

    李鸿章从桌案上拿起一根香烟,用火柴点着,然后起身在屋内慢慢踱步---自从李旭喜欢踱步的习惯为众人所知后,渐渐的不知不觉中竟成了大家下意识的模仿。先是义勇军的大小官员们开始模仿,那些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们把对领袖的模仿当成一种荣耀!

    然后就是闽浙赣的官员们无意中的模仿,慢慢的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种大员也养成了踱步思考的习惯---他们倒不是刻意模仿而是确

    实觉得踱步有助于思考!不过,各人踱步还是有区别的,李旭是直来直去;曾国藩是绕室转圈;李鸿章则是走两步又退回一步,然后再走两步。

    李鸿章在踱步思考着,其实答案很简单,现成的就放着一支强兵可以使用。可是自己能用这支劲旅吗?作为老师曾国藩门下的两大声名显赫的学生,李鸿章不得不承认李旭的能耐,从一介布衣白手起家到现在镇抚三省手握重兵,短短十余年的发家经历可谓奇迹!当今位高权重的汉官督抚里面,曾国藩不必说了,平定太平军当为首功一人但其已经垂垂老矣,再不复当年之勇了而只是残喘苟延!

    能和李鸿章一较高下的只有左宗棠和李旭!而在李鸿章看来,年纪轻轻的李旭将是他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且是唯一的对手!如果这次再请义勇军出兵剿捻,会不会威胁到李鸿章的地位呢?毕竟连西太后的心腹马新贻都被李旭整得灰头土脸赶到山西去了,李旭的心机手段不可小觑啊!

    说心里话,李鸿章还是很佩服李旭的本事,江西在这个小师弟的手中不过区区数年便已经繁荣兴旺被誉为江南乐土!听说现在闽浙两省也在李旭治下开始大有起色,肯定在未来几年就会日见繁荣。至于那义勇军就不消说了,虽然李鸿章没有亲眼见过义勇军的战斗但也相信那是一支百战百胜的天下第一强军!有时候,他很奇怪李旭到底是怎么练兵打仗的?虽然很想一窥究竟,但是李鸿章的高傲让他放不下身段去向这个小师弟请教!

    眼下如果请义勇军出兵,剿灭捻匪自然马到功成。可是这份剿匪功劳就得分李旭一份,眼下虽然李旭只是署理闽浙总督,但如果有了这份剿匪功劳,只怕他要坐实总督大位了!而李鸿章现在还只是一个有名无职的钦差大臣,连江苏巡抚的职衔都给了丁日昌。

    不过,李鸿章转念一想,如果义勇军出兵剿灭了捻匪,那么作为钦差大臣负责剿匪的自己就少不了头功!朝廷自然也不能亏待了自己。相反,如果迟迟不能消灭到处流窜的捻匪,朝廷那帮闲得没事的王公大臣、御史清流们恐怕又会指责自己了,说不定朝廷一怒之下罢免了自己的钦差大臣,落得老师曾国藩一样的下场。

    曾国藩还好,毕竟功勋卓著还有两江总督的位置给他留着。自己可就惨了,能有什么好位置?说不定被朝廷打发去了西北或者西南哪个鸟不拉屎的穷地方,可就全完了!罢了,还是向朝廷请求建议义勇军出兵助剿吧!早一天剿匪完事,自己也好早一天占个好位置!

    李鸿章主意已定,急步回到桌案后,开始向朝廷上奏,一笔漂亮的小楷跃然纸上。两份奏折,一份是围剿东捻的战报,一份是请朝廷调派义勇军出战。

    很快朝廷回复

    战报的上谕就到了,其中严旨斥责鲍超“误由鲍超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致令刘铭传骇退挫败,鲍超更不得辞咎”。鲍超闻讯,又惊又怒---原以为自己劳苦功高应得朝廷重赏,不料却落得严旨申斥的结果。

    消息传开,霆军大营为之哗然,官兵愤愤不平,大喊不公!鲍超麾下第一宣力悍将唐忠孝更是愤怒不已。此人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军功无数,现为记名提督,湖南永州东安人。当年也是李旭亲兵哨的老兵,鲍超被曾国藩调入湘军时他正在养伤期间,便随鲍超一同转入湘军帮助练兵,后来跟随鲍超东征西杀。唐忠孝今年三十岁,方脸大耳,身材结实魁梧,擅使马刀,是霆军马队统领,手下三营骑兵一千五百余人,皆是冲锋陷阵的精锐。

    唐忠孝等霆军将官们冲进鲍超大帐,直言朝廷处事不公,李鸿章包庇护短!鲍超唉声叹气,对唐忠孝等人说道:“自曾大人去职回江宁,我等何时被公平待过?累死累活是我们霆军,受功受赏却是淮军,湘军已不复从前矣!唉,本官自平贼以来,东征西讨已经十多年了,一身战伤无数,疾病缠身,已无心为官矣!这就拜折朝廷辞官归乡。诸位兄弟好自为之吧!”

    众将皆惊,忙纷纷劝道大人春秋正盛,岂可挂印辞官耶?况匪患未靖,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也!

    鲍超淡淡一笑,说道:“鲍某身心俱疲,有心无力,如何再能效力朝廷?捻匪乃跳梁耳,有李钦差坐镇,扫清贼氛指日可待矣!”遂不听众将劝告,上奏朝廷,执意辞官。

    李鸿章得知鲍超辞官不干的消息,又惊又气!心说你鲍春霆真能挑时候撂挑子,这会儿剿匪的关键时候突然辞官不干,不是摆明了要咱老李好看嘛!幸好咱请朝廷调派义勇军出战,不然还真要被你摆一道了!又想到霆军一万五六千兵马,没了鲍超这个军头坐镇,只怕那些湘军兵痞子们谁也不服。同治四年三月,其部官兵就因为不愿意远征新疆而在湖北金口哗变!干脆把霆军裁撤,免得将来没事找事后患无穷。

    于是李鸿章在鲍超辞官回重庆奉节老家后,下令裁撤霆军,除留下少数精锐分入淮军各部外,大部分官兵遣散回乡。唐忠孝马队被保留了,单列一营为忠字营,听候钦差行营指挥。李鸿章深知和捻匪作战,骑兵马队还是必不可少的。

    唐忠孝自立营头后,对手下心腹说鲍将军辞归,霆军解散,咱们成了没娘的孩子!李钦差这里迟早容不得咱们,唐某本是义勇伯当年的部下,宁愿重归旧主当小兵也好过在这里受腌臜气!

    有人担心义勇伯未必肯收留。唐忠孝哈哈一笑,说道:“弟兄们放心!义勇伯心胸宽广,善待部属!且我等马队正是义勇伯所需,必收留我等!”众人皆然,遂密议待得机会便投奔义勇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