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二百三十一章 蜀中安宁

    因崔宁为一己之私,而引发的蜀中动荡。使得蜀地各镇将领,对崔宁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上下不齐心,导致吐蕃和南诏有机可乘。

    杨铣起兵八万,再度入蜀作战。

    这一回,杨铣要的是最大限度杀伤吐蕃和南诏的有生力量。兵分三路,以李晟和曲环各带一路兵马先入蜀,自己随后率领河西兵马和神策军入蜀。

    李晟临行前,杨铣叮嘱道:“吐蕃军虽然数次败于我军,但是实力强劲。汝此番入蜀,需要谨慎小心。”

    “请元帅放心。末将常年镇守陇右,对吐蕃的习性了如指掌。保证能顺利将吐蕃人驱逐出大唐。”

    李晟率军南下,一路上严肃军纪,健步如飞,很快就抵达了前线。面对凭借山势陡峭的城池,李晟直接调来虎蹲炮,一阵狂轰滥炸,顺利收复维州、茂州等蜀中北部的失地。

    不少吐蕃俘虏集中在一起,唐军将领腰间挎着唐刀,挨个用图册寻找。不一会儿,便抓出几个扔在李晟的面前。

    “当年大帅擒拿尔等的时候就专门说过,如果再抓住凌迟处死。”李晟大手一挥,数名刀斧手上前。

    吐蕃贵族们磕头认错,保证下次不敢了。

    李晟笑道:“当日的话,怎么能反悔呢。而且你们上次发过的誓言,我还记忆犹新,又怎么会再信你们呢!”

    贵族们哭泣道:“我等愿意将功赎罪,将吐蕃的实情告诉将军。请将军饶过我们这一次吧!”

    李晟故意皱着眉头,仿佛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最后舒展开来,笑道:“既然如此,你们且说来。如果有一个字出错,杀无赦。”

    “是是是……”

    吐蕃的贵族们为了免于一死,终于泄露了吐蕃和南诏联合军的实情,以及吐蕃和南诏的微妙关系。

    吐蕃军法极严,但那是针对奴隶的军法。贵族们的法律则宽松许多,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律法。

    李晟将信息收集比对,最终确认了新的行军路线。沿着严道,西进夺取飞越等城池,断掉吐蕃军的后路。

    另一支曲环率领的精兵入蜀,沿途安抚百姓,处罚违反军纪的将领,直接抵达了成都府,见到了节度留后崔宽。

    曲环沉声道:“公为剑南节度留后,不知对此次吐蕃和南诏的联合,有何看法?”

    崔宽早已六神无主,只得唯唯诺诺的说道:“末将添居节度留后,原本蜀中一切事宜都是崔宁做主,某不熟悉蜀中军务,一切全凭将军做主。”

    曲环有些愕然,他没想到剑南节度留后这么不中用。只得道:“大帅命我率军南下,只是抵抗南诏的北犯。还请崔将军派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为向导,助我一臂之力。”

    “没问题。”

    “多谢,”

    “分所当为之事,

    自当尽力完成。”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李晟将吐蕃军情传给曲环,使得曲环改变了行军的方向。一面报给杨铣知道,一面率军西进。

    原来吐蕃和南诏闻知唐军到来,已经合兵一处,住在大渡河附近的七盘城内。意图扼守要道,阻击唐军的来犯。

    李晟针对这一情况,做出了自己南下和曲环西进的决定。两面夹击,必定能取得大功。李晟又将这一情况飞马报告给杨铣,请杨铣决定。

    杨铣下令道:“既然确认了情况属实,应当相机决断。此事就由李晟和曲环完成即可。”一面命人飞马下令二将继续进攻,一面率军屯于成都府以南地区遥相呼应。

    李晟和曲环合兵一处,用火器攻城,不出一日便大破七盘城。二将趁机进兵将吐蕃和南诏士兵驱赶到山谷中,然后率军封锁了山谷的出路,同时掐断了山谷比较大的水源。

    正值七月,天气酷热难当。吐蕃人无法忍受这样的炎天暑热,纷纷中暑。战斗力大大的削弱。

    杨铣闻知此事,立刻率军进逼山谷,与李晟和曲环汇合,一起围困吐蕃军和南诏军。

    “此番能大破吐蕃和南诏,二位将军当记头功。”杨铣眺望着山谷,一想到吐蕃和南诏联军将要受到很大损失,心里就十分的高兴。

    “大帅,吐蕃和南诏联军虽然被困山谷,但终究是夏天。南诏人本来就耐暑热,恐怕短时间内不能取胜。”李晟并没有因为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如果长期围困下去,我们恐怕粮草不够。”

    杨铣笑道:“无妨,我自有妙计破敌。”

    当年房琯在陈涛钭为叛军安守忠所败,安守忠用过纵火焚烧的法子,吓得房琯的牛车西逃,如今自己也可以用这个法子。

    杨铣命人做好了大号的风箱,再用牛粪、马粪等恶臭的东西点燃,再对着谷内用风箱吹。恶臭的风吹进山谷里,立刻引起里面士卒们的恶心反胃。

    只用了三天,吐蕃军和南诏军就全部投降了。

    联军仅剩下三万余人,杨铣为了彰显德业。将南诏的子弟,根据情况放回南诏国。至于吐蕃人,也根据旧法实行。

    杨铣继续南下,打败了吐蕃人,重新收复了巂州等地,兵锋直指南诏。但杨铣深知南诏的地理情况,认为不宜此时进军。于是撤兵回去,走之前把崔宁召到面前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崔宁免冠谢罪,表示再也不敢胆大妄为。

    此事传到了元载耳朵里,令元载大为高兴,入宫告诉了代宗。并道:“杨铣只是关内道和陇右道元帅,根本没资格训斥剑南道节度使。再者吐蕃和南诏乃是大唐的敌人,杨铣竟然放回,太不明智。”

    代宗听罢,冷声道:“这些事情,我心里有数

    ,汝不必再言。”

    元载退下,心里却很高兴。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

    代宗召和政公主李柔芸入禁内,叮嘱道:“你回去之后写一封家书,代我向杨铣问个好。同时告诉他,做好分内的事情,其他的事少管。”

    “是。”李柔芸猜出是杨铣某个地方触怒了代宗,不再多言。

    回到家后,李柔芸写了一封家书托人送到杨铣的手中。

    杨铣看过家书后,大感惶恐,问计于李泌:“陛下肯定是听了元载的话,认为我不该训斥崔宁。也许是认为轮不到我训斥崔宁,我该如何自白?”

    李泌回道:“将军且放宽心,这是陛下在敲打将军。只要将军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陛下是不会追究此事。”

    杨铣这才心安。

    经过此役,吐蕃和南诏元气大伤。尤其是南诏国,本来就兵微将寡,全仗着地利之便抵御唐军。一下子损失这么多人,阁罗凤真是气愤交加。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阁罗凤死后,其孙异牟寻继承皇位。

    异牟寻这一年只有十六岁,只因父亲早亡,因此得以继承王位。

    吐蕃落井下石,封异牟寻为日东王,趁机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改为吐蕃的附属国。还在南诏国加重赋税,以此弥补自己的损失,令异牟寻渐渐感到不满。

    李泌闻知南诏国的变故之后,向杨铣建议道:“可上奏天子,请天子派人安抚蛮夷。以这样的借口可以初步接触南诏国,探查南诏新国王的心思。”

    “遍观朝中,何人可担此重任?”

    “依我之见,全都不如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勉。他是大唐宗室子弟,又有处理蛮族事务的能力。是最合适的人选。”

    “话虽如此,但我上次刚被陛下训斥一顿。如果我再上书此事,会不会被陛下又训斥呢?”

    “将军上书乃是为了国家大事,陛下是不会见责。何况陛下心中还在担心将军会不会介意上次的训斥,正好借机表明心迹。”

    君臣的博弈与和睦,都是一个相互试探和反馈的过程。杨铣害怕被代宗再次责骂,同样的代宗也担心杨铣会不会因此怠政。

    杨铣听了李泌的话,上表代宗,请求派李勉前往剑南安抚蛮族。

    代宗看完表文大喜,对独孤贵妃道:“妹婿果然心存大唐,不会像其他将领一样,居功自傲,骄横怠政。”

    独孤贵妃笑道:“这正是陛下的福气啊。”

    代宗同意了杨铣的表文,委任李勉为剑南节度副使,前往剑南宣抚蛮族。

    李勉字玄卿,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三个儿子,封号郑王。根据大唐宗室的礼法,到了李勉这一代基本上只有宗室的封号而已,没有实质的用处。李勉自小勤勉好学,专攻经史

    。长大为官,性情淡泊,居官廉洁。

    李泌之所以向杨铣推荐李勉,而杨铣欣然同意。是因为他们曾经和李勉有一段时间共事,对李勉有些了解。

    当年肃宗西巡灵州,李勉也在追随之列,担任监察御史。当时勋官宿将大多自恃有功,朝堂无礼。李勉曾多次弹劾,并且惩治无礼之徒。唯独杨铣虽然被剥夺实权,心有所不满,但是只要上朝始终恭敬。

    李勉因此看重并推崇杨铣,两人多有往来。

    此次李勉前往剑南宣慰蛮族,出自杨铣的上表。因此代宗特意嘱咐李勉,去剑南之前,先去陇右见杨铣。两人商量一下宣慰蛮族的细节,有助于招抚南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