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讨逆
字体: 16 + -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三方明争暗斗

    此次南赴剑南道抚慰蛮族的主意是杨铣所出,而且根本目的是为了秘密约见南诏国王,所以李勉离开长安后,径直到陇右鄯州见杨铣。

    两人见面,寒暄几句之后,便切入正题。

    杨铣道:“南诏国和大唐已有很多年没有互通消息,又有吐蕃从中作梗。此番不能急于求成,急着见南诏国王异牟寻,而是要去见另外一个人。”

    李勉问道:“何人?”

    “郑回!”杨铣详细的介绍道:“此人原是西泸县令,在巂州陷落后,被阁罗凤看重,聘为王室帝师。教授了不少的王子,异牟寻颇为敬重。如今是南诏国的清平官,相当于大唐的宰相。此人虽身在南诏,仍旧心存大唐,是可以结交的对象。”

    李勉笑道:“如此,我便去之后派使者秘密会见这位清平官。”

    杨铣又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信,交予李勉。并道:“玄卿宣慰南蛮,动静必然不小。吐蕃不可能无动于衷,我担心他们会出兵攻打剑南之地。我修书一封,玄卿带去见剑南节度使崔宁。让他提前防备,以备不测。”

    李勉接过书信,小心的放好。看杨铣诸事安排妥当,心里放心不少,拱手谢过杨铣。

    杨铣因李勉公事在身,不便挽留,次日即送李勉离开鄯州。

    两人挥手作别,杨铣自回府邸处理要事,不在话下。

    且说李勉携带杨铣的书信,沿着叠州等地,一路行山路直奔成都府,于次月抵达成都府。见到了崔宁,并且呈上了杨铣的书信。

    崔宁早就因自己莽撞行事懊悔不已,又见到杨铣的书信,不敢大意。过目之后,谨慎道:“请李公放心,我一定会多加注意。李公此去巂州、戎州等地宣抚南蛮,然这些州郡刚刚平定还不太平。我派舍弟崔宽率两千军士,沿途保护李公安全。”

    李勉拱手道:“多谢。”

    三日后,李勉和崔宽连同一千士兵离开成都府,携带各式金银财宝无数,南下宣慰各路蛮族。同时派秘密使者暗中前往南诏国,求见郑回。

    郑回乃是相州人氏,早年举明经入仕,后来不幸被南诏所掳。庆幸的是阁罗凤一直崇尚汉学,见到郑回后,不仅不杀他,反而聘为帝师。

    转眼间十三年过去了,郑回也成为南诏国的执政清平官。清平官有六人或七人不等,但是里面却又分出高低。郑回担任的是清平官中威权最大的内算官,掌握机密,代南诏王判押处置文书。

    忽然,有家仆来报,说有中原故人欲求见郑回。

    郑回大感吃惊,自从至德二年自己被俘到南诏开始,自己身居内院,就一直没有和中原再有过交道。当下仔细思量,忽然想到大唐正在派李勉宣慰南蛮,说不定是李勉派人前来。

    “汝速请

    这位故人到书房奉茶,不可怠慢。”郑回吩咐道。

    “是。”仆人听命告退。

    郑回心情激动,在屋里来回踱步,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谈话内容。不管哪一种,都是与南诏和大唐和睦有关。等激动的心情渐渐平复之后,便前往书房见这位“故人”。

    两人初见面,相互见礼。故人道明身份,郑回毫不吃惊。

    使者拆掉衣服的线缝,从衣服的夹层里取出一封李勉的亲笔书信,交予郑回过目。

    郑回借着灯光匆匆看完,然后付之一炬。

    使者面色不改,依旧恭敬的看着郑回。

    “阁下请回去告诉李公,事情我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李勉说完,命下人请使者出去,并且好生招待。

    次日,使者离开了郑回府上,回去见李勉。

    郑回则身着官袍入宫,去见南诏王异牟寻。

    “请王屏退左右,臣有话要说。”郑回小声对异牟寻说道。

    异牟寻当即挥退左右,“先生有话只管讲来。”

    “此事攸关南诏的国运,臣不得不小心慎重。”郑回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说道,“不久前,大唐的李勉到戎州宣慰南蛮,臣以为是个大好的机会。”

    异牟寻听了,内心大骇。只有十六岁的他,经历的事情太少,像这种完全改变走向的事情,心里难免会紧张和彷徨。

    郑回又道:“吐蕃数次败于大唐,国力大为衰减。此时应该休兵安民,结好四方。然而吐蕃却贪得无厌,一心只想着榨取我国。在我国境内设置关卡,征收重税,民不堪重负。”

    “哎,我固然知道吐蕃贪婪。但大唐心意如何,我也不知道啊。再说冒然结交大唐,恐会招致吐蕃的报复。”异牟寻左右为难的神情,不似作伪。

    “此事很容易。我王可秘密遣使去见李勉,初步谈一下结盟之事。不必急于求成,先看大唐的诚意如何!”

    “可是……吐蕃如果知道兴师问罪,又该如何?”

    “大王一面做好必要的准备,二来在遣使者的同时修书一封给李勉,请大唐配合。”

    “他们愿意这样做吗?”

    “大唐的战略,臣看得很清楚,都是旨在遏制吐蕃,给自己提供休养生息的良机。”

    异牟寻最信任郑回,于是决心派使者前往见正在戎州的李勉。同时携带了异牟寻的亲笔书信,交给李勉。

    正在戎州的李勉,终于盼到了南诏王的使者。

    当看完书信之后,李勉对南诏的使者说道:“此事尽管放心,我来时已经和陇右道关内道行军副元帅杨铣沟通过,如果吐蕃敢兴兵,我们就从陇右河西向吐蕃发难。”

    南诏使者听了,放心的离去。李勉又派判官崔佐时,随同南诏使者一同前往南诏国

    面见异牟寻。

    双方初步接触,由于利益一致,很快就达成共识。为了不引起吐蕃的过分猜忌,异牟寻同意东蛮诸族先入朝觐见代宗。

    这样一来,一是表明南诏的态度,在吐蕃面前也有推托之词。二是南诏国能观望一下,看具体的情况再做决定。三是李勉向朝廷有所交代,增强代宗招抚南诏国的信心。

    这个时候,南诏的态度很有意思,基本上是动摇的状态。大唐初步接触南诏国,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已经很不错了,不能再过分要求。

    如此关键的时刻,吐蕃的态度异常重要。如果吐蕃及时撤走关卡,安抚南诏国,事情就会朝着吐蕃有利的方向发展,甚至会使大唐和南诏的关系破裂。

    谁知吐蕃就不,吐蕃赞普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下诏命南诏的所有重臣交出一个子女给吐蕃,作为人质。

    第二件事情,出兵三万屯兵于会州,隔绝南诏和大唐的关系。

    会州在大唐嶲州境内,位于嶲州的最南端。原是南诏国的领土,杨铣在对吐蕃和南诏联军用兵,收复嶲州的时候。考虑到日后的合作,便没有收复会州。没想到最后被吐蕃攻占。

    这一连套昏招,直接激怒了南诏国上下民众。南诏直接针锋相对,开始征召各路兵马和蛮族助战。摆开了架势,要和吐蕃干一场。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就没必要遮着藏着,南诏国派使者请求得到大唐的协助。

    李勉在成都府得知此事,立刻表示同意。并且修书一封,快马送给正在鄯州城默默观察局势的杨铣。

    杨铣看过李勉的来信,笑道:“吐蕃是饿昏了头吗?居然出这样的昏招,倒是省了我不少的事情。”

    “国家底蕴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吐蕃建立在结盟的基础上,各大贵族视自己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事情,难免会急功近利。就像一个商人的国度,当自己的利益受损失会奋起反抗,反之则毫无动力。”

    李泌分析完事情的根本原因,令杨铣大开眼界,心中暗暗佩服。

    李泌又道:“如今南诏国实行的是府兵,不可能长期作战。将军应该趁着冬季的时候,立刻出兵点燃这把火,迫使吐蕃放弃南诏。”

    “有理。”杨铣提笔给李勉回信,说明了自己的情况。

    紧接着杨铣上书代宗,希望剑南节度使崔宁屯兵于嶲州,以此刺激吐蕃,形成同南诏南北呼应之势。

    代宗立刻同意,并且表示对吐蕃和南诏的战役,交由杨铣全权负责。

    杨铣立刻调凤翔节度使李抱玉率军入蜀,助崔宁一臂之力。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月,吐蕃开始对西川和南诏用兵。兵分三路,第一路四万吐蕃军攻两林、骠旁等嶲州境内的

    东蛮族首领,以此惩罚他们入朝朝贡大唐天子。第二路三万吐蕃军,进攻南诏国。第三路兵马七千攻打黎州境内的清溪关。

    吐蕃如此布局,胃口出奇的大。第一路兵马主攻方向是嶲州全境,第二路是南诏国,第三路是要掐断黎州和嶲州的联系,确保自己彻底占有嶲州和南诏国。

    南诏国在今年的八月遭逢大败,兵力自然比不上吐蕃。因此吐蕃只派了三万兵马,想要拿下南诏国。

    战鼓声响彻天地,一场大唐、吐蕃、南诏国的三方较量,又将要展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