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崔宁的私心
精明异常的元载知道杨铣对于大唐的重要性,不能冒然对杨铣下手。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机会,才能一击即中。因此元载不仅没有刁难杨铣,凡是杨铣的上奏的内容,元载无不允准。
“元载这样的对我,看来我不得不有所提防。”杨铣心里很不踏实,担心元载背后捅刀子。
李泌授计道:“元载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对将军的态度。陛下崇好佛学,将军何不打造纯金佛塔,进献陛下。”
杨铣不想做这种虚耗财力的事情,因此有些犹豫。
李泌劝道:“夫处事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将军手握重兵,位极人臣。所考虑的不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攸关国运的大事。将军应该理解我话里的意思。”
“谢先生指教。”
杨铣随即命人用纯金打造了一座佛塔,进献给了代宗。代宗大喜,遣中使宣慰杨铣。杨铣又出钱结好中使,使其回去后在代宗面前美言几句。
有道是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杨铣这样的做法,使代宗耳边听到的都是颂扬杨铣的话,地位自然稳固。
元载只能更加静待时机,寻找合适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杨铣暂时没有威胁,可以着手完成李泌的第三步战略:南通南诏。
南诏国以前并不是统一的国家,而是有六个国家组成,合称六诏。要是杨铣当年担任剑南节度使的话,是绝对不会支持任何一方完成统一。他会像对付西域的办法一样,对付六诏。谁强大就攻击谁,同时拉拢亲唐,保证没有一股势力能单独对抗大唐帝国。
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王昱,受了皮逻阁的贿赂。代皮逻阁上表玄宗,恳请玄宗同意皮逻阁统一南诏。玄宗答应了,并且派唐军入南诏作战。
南诏统一之后,双方的关系立时紧张起来。再加上后任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等人的错误政策,导致双方决裂。在天宝年间爆发了三次战争,都是大唐兵败。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无力再遏制南诏国。南诏国投入吐蕃的怀抱,从此和大唐无缘。
杨铣指示崔宁向南诏国秘密派遣使者,看南诏国主阁罗凤对此事的反应。
崔宁得到杨铣的文书后,却有些迟疑。召来其弟崔宽,商议是否按照杨铣的话做,还是上报给朝廷。
“阿兄,我们不应该全部听元帅的话,也不可报告给陛下知道。不如以朝廷的大体为由,回绝来人。”崔宽建议道。
“这……”崔宁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害怕杨铣的问责,“我担心如果不按照杨铣的话去做,会被元帅斥责。到那时如之奈何?”
“咳,元帅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斥责阿兄。朝中有元载在,元帅万一斥责阿兄是越权行事,元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
“贤弟所言有理。”
崔宁打发了杨铣的使者,并且说元帅虽然是下官的上司,但元帅是陇右道和关内道行军副元帅,并非剑南道行军元帅。我们不能听从元帅的话,出了事,吃罪不起。
杨铣得到崔宁的回复后,气得掀桌子。
“这个混蛋,才几天就开始忘了根本。”杨铣气得破口大骂崔宁忘恩负义。
李泌捂嘴笑道:“当年我便说过崔宁有二心,将军只不信。如今可好,被摆了一道吧。”
杨铣跌坐在椅子上,苦笑道:“是我识人不明,贻误战机啊。”
“也不尽然。将军可以细想一想,吐蕃被将军两面围困,只有剑南一道可以突破。吐蕃必然出兵剑南道,到那时自有道理。还有吐蕃贪婪,见无法再从西域和陇右河西攫取利益,就会把矛头转向南诏。反而加深了南诏和吐蕃的矛盾。”
杨铣深以为然,遂不再追究崔宁的事情。而是厉兵秣马,耐心的等待时机。
机会说来就来,一场关于蜀中的动乱悄然展开。
故事还要从崔宁说起,他见杨铣真的不怪罪他,开始胆大起来。开始把矛头指向当年蜀中之乱时和他作对的三个人,夔州刺史柏茂琳、黎州刺史杨子琳、绵州刺史李昌嵕。
这三人都是杨铣在蜀中之乱以后委任的将领,并且都是讨伐过崔宁的人,崔宁一直记恨在心。
崔宁命令这三人到成都府觐见,李昌嵕和柏茂琳都如约而至。只有杨子琳担心崔宁报复,没有如期到来。
崔宁立刻下文斥责杨子琳的怠慢,下令断绝杨子琳的粮草。
杨子琳别无他法,只得前来觐见崔宁。
“你们出镇地方,竟然治理无方,该当何罪。”崔宁怒目斥责眼前的三位刺史,“大帅以尔等为地方刺史,旨在保境安民。尔等却不履行职责,依大唐律法理应严惩不贷。”
崔宁不容三人申辩,喝令左右武士将三人拖下去斩首。
柏茂琳和李昌嵕先被拉了出去,只剩下杨子琳后面被拉。
崔宽进言道:“杨子琳出镇黎州,乃是边防重镇。如果枉害,容易引起边镇不宁。到时吐蕃入侵,破我州郡,阿兄如何在陛下面前交代。”
崔宁听罢,认为崔宽所言有理,于是赦免了杨子琳的死罪。但是来了一个明升暗降,转任杨子琳为泸州刺史。
崔宽为何要为杨子琳说情?其实是崔宽收了杨子琳的贿赂,这才在崔宁面前为他说情。
有道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杨子琳在鬼门关走了一圈,对崔宁是怀恨在心,伺机报仇。并且对杨铣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认为是杨铣的姑息纵容才导致这件事发生。
杨子琳开始厉兵秣马,伺机而动。
崔宁对此
并无察觉,于同年五月的时候入朝觐见代宗。留崔宽镇守成都,以备不测。
杨子琳认为时机成熟,对手下诸将道:“崔宁枉害大将,胸襟狭窄。是容不下我等,不如趁其入朝之际杀入成都。上表天子,为我等伸冤。”
左右皆道:“愿追随将军。”
杨子琳立刻率精兵五千偷袭成都府,大获全胜,占据了成都府。
崔宽带着自己和兄长的妻小逃出成都,逃到新都,准备继续逃往绵州避祸。
崔宁之妻任氏认为不妥,诘问崔宽道:“小叔逃到绵州,又当如何?”
崔宽脱口而出道:“自然是上表朝廷请求出兵平乱。”
“如果朝廷因此怪罪你呢?”
崔宽沉默了。
任氏继续道:“如今杨子琳所用兵马不过数千而已,何不散尽家财,召集士卒讨伐。就算不能取胜,也对得住朝廷。一味的逃跑,只会让朝廷厌恶。”
崔宽以为有理,便不再北逃。
任氏拿出了数十万家资,招募勇士。崔宽凭借这支军队,经过大小十数次恶战,终于打败了杨子琳的部队,成功夺回成都。
杨子琳败归泸州,召集数千士卒,扬言入朝见驾。趁机向东偷袭夔州,袭杀了夔州别驾。由于夔州刺史柏茂琳被杀,无人防守夔州城,因此杨子琳占据了夔州城。
杨子琳其人粗狂,却有一个名扬后世的属下刘昌裔。这个刘昌裔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叫聂隐娘。当然聂隐娘是虚构人物,而刘昌裔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一本唐代传奇,写出两位传奇女侠。背后所反映的是中唐时期的血腥,藩镇之间暗杀成风。藩镇割据无视朝廷纲纪律法,肆意妄为。
言归正传,刘昌裔见杨子琳进退失据,于是劝道:“将军袭占夔州,虽是不得已,乃是藐视朝廷纲纪。如果朝廷见责,派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剑南节度使崔宁一起来攻,如何抵挡呢?”
“我该如何做呢?”杨子琳忧心忡忡的问道。
刘昌裔道:“不如遣人重金结交卫伯玉,使其在陛下面前为将军说情。等此事完毕后,派使者向朝廷请罪,则可以求安。”
杨子琳以为有理,于是派人携重金贿赂卫伯玉。得到了卫伯玉的允诺,向朝廷请求赦免杨子琳的罪过。
代宗深知事情的起因,全是因为崔宁挟私报复而起,于是同意了卫伯玉的请求。敕封杨子琳为陕州团练使,调离蜀中。
杨子琳的请罪使者又到了朝中,代宗顺水推舟敕封杨子琳为洺州刺史,刘昌裔为从事。
这一段小插曲,令蜀中开始动荡不安。
吐蕃和南诏联军趁机入蜀,吐蕃自西向东夺取维州、茂州、奉州等地。南诏国则自南向北,夺取巂州、戎州等地。双方
互为声援,军势不可小觑。
崔宁自知闯下大祸,只得向代宗请罪。
代宗赦免了崔宁的罪责,反问崔宁道:“不知道崔爱卿以为谁可以打退吐蕃和南诏的进犯?”
崔宁知道代宗意有所指,遂战战兢兢的回答道:“非镇宁王不可。”
代宗笑道:“我也是这样认为。”于是敕令杨铣为剑南道行军大总管,命杨铣入蜀打败吐蕃和南诏。
杨铣在陇右闻知此事后,立刻开始行动。根据情况判断,做出了兵分两路的决定。一路以陇右节度留后李晟为主将,从扶州入蜀进攻吐蕃军。一路以都知兵马使曲环为主将,率领秦州、凤翔各路兵马从岐州入蜀,一路安定人心。
杨铣自领河西精兵,汇合王驾鹤率领的神策军五千余人随后入蜀,完成最后的支援。
(本章完)
“元载这样的对我,看来我不得不有所提防。”杨铣心里很不踏实,担心元载背后捅刀子。
李泌授计道:“元载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对将军的态度。陛下崇好佛学,将军何不打造纯金佛塔,进献陛下。”
杨铣不想做这种虚耗财力的事情,因此有些犹豫。
李泌劝道:“夫处事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将军手握重兵,位极人臣。所考虑的不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攸关国运的大事。将军应该理解我话里的意思。”
“谢先生指教。”
杨铣随即命人用纯金打造了一座佛塔,进献给了代宗。代宗大喜,遣中使宣慰杨铣。杨铣又出钱结好中使,使其回去后在代宗面前美言几句。
有道是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杨铣这样的做法,使代宗耳边听到的都是颂扬杨铣的话,地位自然稳固。
元载只能更加静待时机,寻找合适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杨铣暂时没有威胁,可以着手完成李泌的第三步战略:南通南诏。
南诏国以前并不是统一的国家,而是有六个国家组成,合称六诏。要是杨铣当年担任剑南节度使的话,是绝对不会支持任何一方完成统一。他会像对付西域的办法一样,对付六诏。谁强大就攻击谁,同时拉拢亲唐,保证没有一股势力能单独对抗大唐帝国。
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王昱,受了皮逻阁的贿赂。代皮逻阁上表玄宗,恳请玄宗同意皮逻阁统一南诏。玄宗答应了,并且派唐军入南诏作战。
南诏统一之后,双方的关系立时紧张起来。再加上后任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等人的错误政策,导致双方决裂。在天宝年间爆发了三次战争,都是大唐兵败。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无力再遏制南诏国。南诏国投入吐蕃的怀抱,从此和大唐无缘。
杨铣指示崔宁向南诏国秘密派遣使者,看南诏国主阁罗凤对此事的反应。
崔宁得到杨铣的文书后,却有些迟疑。召来其弟崔宽,商议是否按照杨铣的话做,还是上报给朝廷。
“阿兄,我们不应该全部听元帅的话,也不可报告给陛下知道。不如以朝廷的大体为由,回绝来人。”崔宽建议道。
“这……”崔宁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害怕杨铣的问责,“我担心如果不按照杨铣的话去做,会被元帅斥责。到那时如之奈何?”
“咳,元帅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斥责阿兄。朝中有元载在,元帅万一斥责阿兄是越权行事,元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
“贤弟所言有理。”
崔宁打发了杨铣的使者,并且说元帅虽然是下官的上司,但元帅是陇右道和关内道行军副元帅,并非剑南道行军元帅。我们不能听从元帅的话,出了事,吃罪不起。
杨铣得到崔宁的回复后,气得掀桌子。
“这个混蛋,才几天就开始忘了根本。”杨铣气得破口大骂崔宁忘恩负义。
李泌捂嘴笑道:“当年我便说过崔宁有二心,将军只不信。如今可好,被摆了一道吧。”
杨铣跌坐在椅子上,苦笑道:“是我识人不明,贻误战机啊。”
“也不尽然。将军可以细想一想,吐蕃被将军两面围困,只有剑南一道可以突破。吐蕃必然出兵剑南道,到那时自有道理。还有吐蕃贪婪,见无法再从西域和陇右河西攫取利益,就会把矛头转向南诏。反而加深了南诏和吐蕃的矛盾。”
杨铣深以为然,遂不再追究崔宁的事情。而是厉兵秣马,耐心的等待时机。
机会说来就来,一场关于蜀中的动乱悄然展开。
故事还要从崔宁说起,他见杨铣真的不怪罪他,开始胆大起来。开始把矛头指向当年蜀中之乱时和他作对的三个人,夔州刺史柏茂琳、黎州刺史杨子琳、绵州刺史李昌嵕。
这三人都是杨铣在蜀中之乱以后委任的将领,并且都是讨伐过崔宁的人,崔宁一直记恨在心。
崔宁命令这三人到成都府觐见,李昌嵕和柏茂琳都如约而至。只有杨子琳担心崔宁报复,没有如期到来。
崔宁立刻下文斥责杨子琳的怠慢,下令断绝杨子琳的粮草。
杨子琳别无他法,只得前来觐见崔宁。
“你们出镇地方,竟然治理无方,该当何罪。”崔宁怒目斥责眼前的三位刺史,“大帅以尔等为地方刺史,旨在保境安民。尔等却不履行职责,依大唐律法理应严惩不贷。”
崔宁不容三人申辩,喝令左右武士将三人拖下去斩首。
柏茂琳和李昌嵕先被拉了出去,只剩下杨子琳后面被拉。
崔宽进言道:“杨子琳出镇黎州,乃是边防重镇。如果枉害,容易引起边镇不宁。到时吐蕃入侵,破我州郡,阿兄如何在陛下面前交代。”
崔宁听罢,认为崔宽所言有理,于是赦免了杨子琳的死罪。但是来了一个明升暗降,转任杨子琳为泸州刺史。
崔宽为何要为杨子琳说情?其实是崔宽收了杨子琳的贿赂,这才在崔宁面前为他说情。
有道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杨子琳在鬼门关走了一圈,对崔宁是怀恨在心,伺机报仇。并且对杨铣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认为是杨铣的姑息纵容才导致这件事发生。
杨子琳开始厉兵秣马,伺机而动。
崔宁对此
并无察觉,于同年五月的时候入朝觐见代宗。留崔宽镇守成都,以备不测。
杨子琳认为时机成熟,对手下诸将道:“崔宁枉害大将,胸襟狭窄。是容不下我等,不如趁其入朝之际杀入成都。上表天子,为我等伸冤。”
左右皆道:“愿追随将军。”
杨子琳立刻率精兵五千偷袭成都府,大获全胜,占据了成都府。
崔宽带着自己和兄长的妻小逃出成都,逃到新都,准备继续逃往绵州避祸。
崔宁之妻任氏认为不妥,诘问崔宽道:“小叔逃到绵州,又当如何?”
崔宽脱口而出道:“自然是上表朝廷请求出兵平乱。”
“如果朝廷因此怪罪你呢?”
崔宽沉默了。
任氏继续道:“如今杨子琳所用兵马不过数千而已,何不散尽家财,召集士卒讨伐。就算不能取胜,也对得住朝廷。一味的逃跑,只会让朝廷厌恶。”
崔宽以为有理,便不再北逃。
任氏拿出了数十万家资,招募勇士。崔宽凭借这支军队,经过大小十数次恶战,终于打败了杨子琳的部队,成功夺回成都。
杨子琳败归泸州,召集数千士卒,扬言入朝见驾。趁机向东偷袭夔州,袭杀了夔州别驾。由于夔州刺史柏茂琳被杀,无人防守夔州城,因此杨子琳占据了夔州城。
杨子琳其人粗狂,却有一个名扬后世的属下刘昌裔。这个刘昌裔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叫聂隐娘。当然聂隐娘是虚构人物,而刘昌裔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一本唐代传奇,写出两位传奇女侠。背后所反映的是中唐时期的血腥,藩镇之间暗杀成风。藩镇割据无视朝廷纲纪律法,肆意妄为。
言归正传,刘昌裔见杨子琳进退失据,于是劝道:“将军袭占夔州,虽是不得已,乃是藐视朝廷纲纪。如果朝廷见责,派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剑南节度使崔宁一起来攻,如何抵挡呢?”
“我该如何做呢?”杨子琳忧心忡忡的问道。
刘昌裔道:“不如遣人重金结交卫伯玉,使其在陛下面前为将军说情。等此事完毕后,派使者向朝廷请罪,则可以求安。”
杨子琳以为有理,于是派人携重金贿赂卫伯玉。得到了卫伯玉的允诺,向朝廷请求赦免杨子琳的罪过。
代宗深知事情的起因,全是因为崔宁挟私报复而起,于是同意了卫伯玉的请求。敕封杨子琳为陕州团练使,调离蜀中。
杨子琳的请罪使者又到了朝中,代宗顺水推舟敕封杨子琳为洺州刺史,刘昌裔为从事。
这一段小插曲,令蜀中开始动荡不安。
吐蕃和南诏联军趁机入蜀,吐蕃自西向东夺取维州、茂州、奉州等地。南诏国则自南向北,夺取巂州、戎州等地。双方
互为声援,军势不可小觑。
崔宁自知闯下大祸,只得向代宗请罪。
代宗赦免了崔宁的罪责,反问崔宁道:“不知道崔爱卿以为谁可以打退吐蕃和南诏的进犯?”
崔宁知道代宗意有所指,遂战战兢兢的回答道:“非镇宁王不可。”
代宗笑道:“我也是这样认为。”于是敕令杨铣为剑南道行军大总管,命杨铣入蜀打败吐蕃和南诏。
杨铣在陇右闻知此事后,立刻开始行动。根据情况判断,做出了兵分两路的决定。一路以陇右节度留后李晟为主将,从扶州入蜀进攻吐蕃军。一路以都知兵马使曲环为主将,率领秦州、凤翔各路兵马从岐州入蜀,一路安定人心。
杨铣自领河西精兵,汇合王驾鹤率领的神策军五千余人随后入蜀,完成最后的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