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隋唐之缘起
字体: 16 + -

《第一百八十七章》李渊入长安(上)

    现在,我便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了,这个通风报信之人即是“寻相”!怎么又会是他去报的信呢?至于此间的缘由嘛,当然就要牵扯出那位少不得的尉迟恭才是了。

    话说与寻相在河北分手之际,尉迟恭即特意嘱咐过对方要设法将李靖拉到起义的队伍中来,只因依他之见,李靖乃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统帅。同时,他又特意叮嘱道:“若李大人不愿一同举事,则你也不要过分为难于他,毕竟其也曾有恩于咱们,对吧?我们这些人虽说不上一定对之涌泉相报,但亦绝不能忘恩负义,是不是?”

    “那到时候需要帮助他逃走么?”寻相有些拿不准分寸,遂反问了一句。

    “我看这样吧,你先想个法子去试探他一下,若他愿意加入我们,则你就继续往下说;若他不愿意加入我们……”说到这里,也没有怎么想好的尉迟恭于是低下头来寻思上了……

    “不如这样,若是李大人不愿意,则我就找个理由提前把他从马邑城给支走……可好?”

    “好!你说的这个办法好!”尉迟恭当即点头同意了对方的建议,“就照你说的办吧!”

    ……

    由是,在回到马邑的次日,寻相就去拜访了李靖。也是这寻相的脑子好使,在其把于路上即已想好的一番话讲给了对方听之后,李靖的反应果然是如尉迟恭担心的那样——不但公忠体国,还更是绝不当什么二臣贼子的了。

    原来,寻相想出的策略便是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于李渊的情况说给对方听。且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还刻意用上了杨令源的名义,因为于之看来,用杨令源的名义来讲述有着如下的这么两点好处:一是此人的身份特殊,即既是皇亲,又是负有保卫朝廷安全责任的骁果军将领,因此,可信度较高;二是假借杨令源的话作为情报来源当还可以避免说出兰陵谷中曾发生过的事情。毕竟临分手时,前者曾专门交代过不可对外透露涉及谷中的任何消息。至于说到个中的原因嘛,其实也不复杂,应不过是想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从而所采取的一则无奈之举吧。

    ……

    听了寻相一番说辞的李靖突然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只因这与他之前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唐公形象不大相符。但是,在经过了一通仔细的回想过后,他却也似乎觉察出了李渊的某些“可疑”之处来。而即在这些“可疑”之处当中,最为明显的则是对方于暗中进行的“招兵买马”行为。且极为凑巧的是,其有一次“买马”的行动还居然就被我们的李大人给“不幸地”亲自撞上了。

    那事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当时,亦即在大业十二年的年尾时节,一支趁着边关的松懈之机而从突厥走私了大量马匹的商队在偷越马邑郡境内的关卡时为正好于那

    里巡视的李靖给逮了个正着。可是,正当其准备扣马抓人的紧要关口,一个人却突然骑着马从远处就那么跑了过来。且待跑拢跟前之际,李靖方才发现其人原竟是唐公府的二公子李世民。想来,这李世民应是尾随在后面“押镖”的才对,此刻,见人货被扣当然少不得要异常着急了,由是,遂赶紧追上前来试图联络到“管事的”以设法使之为其而通融。

    这时,一见扣人货的乃是其“老熟人”李靖,于是,李世民就赶紧拉了对方到一旁说道:“李大人,人人皆谓我父乃一不折不扣的‘马痴’,今番买的这些马其实也都是他老人家用作充实自家马场的,所以,您看能否高抬贵手让我们过去呀?”

    “为何不走正规渠道呢?”李靖以公事公办的语气反问道。

    “如今世道混乱,哪儿还有什么条件为了这点儿小事而去京城办通关手续啊……您说是吧,李大人?”

    “但这些马匹可都是战略物资呐,又岂是能够不奏报与朝廷的?”

    “大人,您看嘛,这不也没有多少吗?”李世民指着那百十来匹战马辩解道,“再说,而今往江都的道路都已断绝,若想要去的话,则尚需绕道关中方有可能成行,但如此一来的话,则不仅费事不说,人身安全还得不到保障,所以……”

    “二公子之言好像也有些道理……”想了想的李靖于是说道,“那便下不为例了吧……”

    ……

    就这样,虽总觉得有所不妥,但碍于情面,且又未掌握到什么可靠的证据,所以李靖遂放走了此一队人马。可是,当眼下再次回忆起来时,他却猛然发觉事情的复杂程度竟远比自己料想的要可怕得多。

    于是,在拍案而起的同时,李靖向寻相说道:“你所反应的情况很重要,本官这跟着就前往江都去揭发他李渊……此一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一听对方竟主动提出要离开,且还要去告发自己恩人——王兰幽的加害者,由是,寻相便赶紧顺水推舟道:“事不宜迟,迟则恐将生变!郡丞大人,依属下之见,您尚需早日上路才是呐!”

    “你说得很对!”李靖肯定了其说法道,“迟了就怕道路会被乱匪给完全阻绝掉了啊!”

    ……

    经过再三权衡,李靖遂决定不向跟李渊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关系的郡守王仁恭讲实话,只因就怕其会走露了风声而使朝廷大事耽误了不说,还可能危及到自己的性命。

    于是,翌日一早,他便主动向王仁恭请缨,即希望亲自押送前段时间因粮荒闹事而被抓捕的那一拨“暴民”去关中服苦役。

    此刻,见做为“二把手”的李靖竟主动提出愿意承担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由是,正愁无人可派的王仁恭也就当然“顺理成章”地乐见了其成。接着,于勉励了一番之

    后,他便立即打发人去为对方做好了一切的相关准备。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自然是会进展得相当顺利的,故而,到了午饭刚过之时,李靖即已经在路上了。

    ……

    可就在到达晋阳之前,李靖却突然决定要把自己打扮成囚徒一般的模样。这是缘于其怕李渊早已在暗地里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即存在极大的可能要把像他这样的朝廷高级地方官员给列入到重点予以“照顾”的对象名单当中,从而采取手段进行拉拢或者是抓捕。

    李靖的判断一点儿也没有错。此时的李渊还当真是在悄然着手于起兵的准备工作。只是表面上,他却又不露出半分的声色来,以至于是连自己的身边人,当然,同样包括了那几个儿子们亦都被瞒着。

    他为何要这样做呢?难道是由于谁都信不过吗?非也!事实上的理由是,杨广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信任过他,因此,之前均一直只为其挂了一个“河东山西慰抚大使”的虚衔。直到不久前,因实在无人可派,所以杨广方才与之勉强授了个“太原留守”的实职以为权宜之计。虽是如此,但后者却也防了一手,那就是给前者安排了两颗钉子在身边,即做为太原副留守的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名义上是协助主官防备突厥的,可实际工作呢,则是在替皇上盯住李渊的一举一动。而且,他们还得到过杨广的密旨,这便是一旦发现了前者存有不臣之心的话,那就可以对其立即实施“先斩后奏”之策。

    因此,有如此利剑悬在头上的李渊哪里还敢轻举而妄动?由是,在时机到来之前,他便仅能选择沉默沉默再沉默来应对时局,只因“沉默是金”这四个字本身在此即已经称得上是“一字千金”了,不是吗?

    李渊心头是怎样想的,当然也就唯有他自己才能够知道了。而身边的那帮谋士和家臣,以及他的那几个不甘寂寞的儿子们呢,于此刻却还正在心急火燎地等待着他的明确表态。

    看着父亲不急不躁的样子,要说心情最为郁闷的恐还非他李世民莫属,为何?只因为在李渊的几个儿子当中,要论抱负远大的当需算这李二郎排第一才对,不过,至于要讲到是否即系独此一份,则怕是又要两说的了吧?

    反正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表现得最为活跃,同样也属第一个展开行动的便是他“李二公子”了。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亦即看一个他李世民是如何把他老爹给想方设法地“拖下水”的例子。待看了之后,兴许,您就能明白他的所谓“积极主动”和“急不可耐”是怎样的了吧……

    这日,已和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位晋阳令刘文静制定好了谋反计划的他找到当时正担任着晋阳宫副监的裴寂说道:“裴大人,箭已在弦上久矣,若不发,则

    致功亏一篑耳!”

    李世民此刻怎会想到要找裴寂来说这事呢?那是因为裴寂既为他的密友,又最能在李渊的面前说上话之故。

    见对方亲自出面来协商,遂知道事情已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但为了稳妥起见,裴寂却还是问道:“二公子,如何都不向令尊直言相告呢?”

    “这不正找您商量吗?我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会不知道?愚侄倒是想把实情说给他听来着,但您怕也是看到了的,他那个战战兢兢的样子,我还真担心其在知道了以后会被吓得来魂不附体呢!”

    “您这是恐其不听……所以方才来找下官去帮忙劝说的吗?”

    “对啊!不然,这还来麻烦您干嘛呀?”

    “也好!就容下官来想个办法试试吧。”

    想来想去,突然眼前一亮,接着,裴寂即把自己谋划好的计策小声地叙述给了对方听。

    ……

    李世民听了后,忽显得有点儿吃惊地问道:“如此偏招,是不是太阴损了些啊?”

    “非也!”裴寂做出一副大义凌然的姿态来答道,“自古成大事者都不拘泥于小节,更何况此举实属不会伤害到令尊之分毫才是,因此,又怎能扯得上‘阴损’二字呢?”

    “愚侄失言,失言了!”李世民鞠躬赔礼道,“还请裴大人不要见怪!相机行事以尽快安排实施,可好啊?”

    “好!就请二公子放心,一切都包在老夫的身上了。”裴寂信心十足地允诺道。

    ……

    翌日,裴寂便旋即请了李渊到晋阳宫中来游春宴饮。已有多些日子没有好好地放松过的后者因此而心情爽利,由是,于不知不觉间多贪了几杯之后,竟昏昏沉沉地就睡去了……

    待醒了转来,李渊却猛然发现自己的身边正“玉体横陈”,且莫名其妙多出的几个陪侍过夜的美女还居然一下子便把他这个见多识广的李大人给吓“傻”了。惊悸之余,他即只得立马差人去找了裴寂来。

    ……

    到了之后,面对又怒又愁的李渊的诘问,裴寂竟非但不惊慌,还一本正经地答道:“刚才酒醉之际,唐公不是让下官替您安排几个暖床的吗?”

    这才真是猪八戒过了河——倒打一耙呀!本就没有怎么清醒的李渊可说是当场便傻了眼,同时,恍惚之间,一股酒气即推送着血液直冲上了脑门。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