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隋唐之缘起
字体: 16 + -

《第一百四十五章》梁郡遇盗寇(上)

    听了周誉的一番说辞,杨令源可说是倍感欣喜。不过,欣喜之余,他却像在忽然之间明白过来了什么似的,拉住对方的手便问道:“周大叔,我外姑祖母可曾交代过……要您辅佐我成就何等大事吗?”

    “老太后没有具体说,只是吩咐属下务必助您一臂之力,而至于接下来需做些什么……则就要听您外祖父柳大人的了。”

    “原来是这样……”杨令源说的同时仍在思索,因为一联系上刚才柳太后提出的意图复国之事,他就不免有所担心。

    ……

    次日一大早,周誉来到杨令源的房里传话道:“老太后已明言,说不让您去向她当面辞别了,即行离开,永远不要再来,并且……就算是她归西也绝不可前往祭拜,一定要跟这里撇得干干净净才行。”

    “周大叔,这是为何?”在还未完全睡清醒的状态下突然听到这话,除了顿时有点儿懵了之外,杨令源还急切地问道,“我外姑祖母真是这样说的?”

    “是的,公子……她老人家确实是这样说的。”回答之际,周誉又急忙安慰道:“老太后如此决绝想来必有其一番道理才对,您说是吧?”

    “能有何道理?”杨令源心中有些郁闷加不解地问道。

    “依属下之见,她一是想保护您;二是想让您下定决心去帮她做好那件事,那件始终令她牵挂的事情……”

    “可她病得是这样地重,我又怎能忍心就此离开呢?”

    “公子请尽管放心离去,这一来是有属下和那位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贴身宫娥照顾;二来是因为老太后一向甚有主见,但凡她所做出的决定都是难以容人更改的。”

    “她老人家真就不打算给我一个尽孝心的机会?”

    “公子,您的孝心老太后是知道的。”周誉开导道,“其实……现今所能尽到的最大孝心即是去帮助她老人家完成那个唯一未了的多年心愿,您知道吗?”

    ……

    接着,穿戴整齐的杨令源即来到柳太后所在小院的门前行了那三跪九叩的大礼,只因知道身在帝王家的苦楚,所以便没再要求什么,默默流下眼泪的同时即刻提起“寒光斩”飞马而去,虽还有着几分不舍,但此种依依之情却早已化作为了寻找外祖父和舅父的动力。

    ……

    回到洛阳正欲告假南行,杨令源却被突然发生的一件事给打乱了计划。原来,梁郡那边出事了,就在其回到府中之前,杨汪方才刚从外面匆匆地赶回来,并一进门便让李夫人为他准备好行李和干粮。

    “老爷,这是怎么了?”见杨汪一脸急色,李夫人即不无担心地问道,“您不是刚回来述职才没几天么?”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呐!”杨汪有些气急败坏地答道,“那些个瓦岗寨的盗寇已经打到了梁郡附近,听说还要攻城劫掠什么的。”

    “老爷,

    匪徒真就敢那么猖獗?”李夫人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向对方打听道,“这都敢到京畿附近来闹事了?”

    “附近?据前来报信的人说,匪势现已日渐壮大,不但啸聚流民,还四处出击,我看搞不好哪天就攻到这洛阳城下了。”

    原来,就在大业七年的时候,东郡韦城人翟让因犯法而亡命到了瓦岗寨。接着,他即于此开始了聚众反隋的“事业”。除了山东、河南两地的农民纷纷前来投奔之外,单雄信、徐世勣等人也率众归顺到了其旗下,由是,队伍便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了。接着,基于长远考虑的徐世勣又劝说道:“东郡于您我而言都算是乡里,且这儿的人大多为我们所认识,因此,当不宜去侵掠他们。可荥阳与梁郡却不同,那是汴水流经的地方,我们只需抢劫过往的行船和掠夺行商的客旅即可以自足来维持生计了。”于是,接受了建议的翟让遂在不久之后进犯到了梁郡的境内。

    ……

    “叔父,听说梁郡战事吃紧,您这是急着要赶回去么?”回府听到消息的杨令源当即找到杨汪询问道。

    “是的!”杨汪一面整理将要带走的文牍,一面答道,“叔父得马上回去,要不一旦有所闪失,则皇上怪罪下来可就晚了!咱们家如今的情况你也知道,自从你泰山老大人走了以后,我的这颗心呐……便是一直悬着的……”

    听明白对方意思的杨令源虽默不作声,却于心中想道:“如今失去了恩师的护佑,叔父这便是怕皇帝陛下来他一个秋后算账……不过也难怪,咱们的那位万岁爷不正是这样的人么?看来,叔父的担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令源,在想什么呢?”杨汪回头问道,“你见到你外姑祖母了吗?她那里的情况怎么样了啊?”

    于是,回过神来的杨令源遂赶紧将自己去柳太后那里的经过给对方简单地讲了一遍,只是,他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关于寻找宝藏的那一部分。

    ……

    “唉……”叹了一口气,杨汪即感慨道,“她也是一苦命之人呐,若是你母亲尚在就好了,至少能有个至亲于其身边照顾吧……”

    “叔父,不如让侄儿去求见皇上,请他恩准我随您一同去退敌,可好?”杨令源怕对方继续深问,于是故意岔开了话题。

    “陛下能放你离开?”

    “侄儿去试试吧……”杨令源有几分把握地答道,接着,又叮嘱道:“您先于家中等候,千万不要急着上路,知道吗?”

    “也好,但你需早去早回哟!”因不擅长带兵,所以杨汪于心里自然是希望对方跟着一道去的,只是,对杨广能否放心让杨令源在外坐镇一方却于脑中存着一个大大的问号,由是,他连忙嘱咐道,“如果不行就赶紧回来,切不可同皇上有所争辩,知道吗?只因如果那样的

    话,则兴许会既办不成事,又害了自己甚至是全家的,你可都记住了?”

    “侄儿谨记叔父所言!”答应之后,杨令源便立刻出发前往了皇宫。

    ……

    毕竟是近臣,所以杨令源进宫不久即见到了皇上。听说其要去梁郡协同防守,杨广起初不禁有些犹豫,当然,这倒不是因为不信任他的下属,而是由于现阶段太过倚重这个“保镖”了,因此,便舍不得放其离开。只是,在听了一番陈述过后,他却立马就准许了对方的所请。

    杨令源到底说了些什么,竟能于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即改变掉皇帝的初衷?原来,梁郡一地于当时而言可谓非常之重要,这是因为其不但系河南的东部门户,并且也是粮食的主产区和商贸的集散地,而最为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它乃是把控着通济渠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就是东都通过大运河连接到江都的水上交通枢纽。

    正当杨令源说到此,这一点便立马深深地打动了杨广的心,因为刚好就在那时,他正计划着再来一次南巡以实现其毕生都在追求的一个终极梦想——“烟花三月下扬州”,且“永留江都独风流”。

    “好,就准了爱卿之所奏吧!”杨广干脆利落地下旨道。

    ……

    翌日天还未亮,杨令源即跟随着杨汪一同出发了。因轻车熟路,再加道上也未有什么扯绊延宕的事情出现,所以不消三日功夫,一行人便到达了梁郡的城里。

    ……

    刚进入郡守府中坐定,水还未及喝上一口,梁郡司马就来到议事厅报告道:“郡守大人,瓦岗贼寇已在我郡中滋扰多时,不但抢掠过往商旅,还强征民户家中之粮食,看样子大有赖在此地不走的架势,且下属带兵多次围剿都未……未能奏效,以至……以至于……”

    “以致于什么?”听到这里甚为光火的杨汪于是急切地问道,“为何还不快讲呢?”

    “以至于贼势……日盛!”梁郡司马作此回答时已然紧张得是汗流浃背了。

    “现今贼众有多少人?为首的又是哪些?”杨令源插话道,“司马大人可曾打探清楚了吗?”

    “不知这位大人是……?”梁郡司马抬起头,望着杨令源有些诧异地问道。

    “这位是骁果军折冲郎将杨伯真大人。”杨汪一脸凝重地介绍道,“其也是本官的亲侄儿。”

    “原是武魁大人来了?”梁郡司马立即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接着,更是兴奋非常地喊道,“这下梁郡可是有救了!”

    “大人过誉了,还需咱们共同努力才行呀!”杨令源还礼道,“敢问大人该如何称呼?”

    “末将姓吴名亮,字皓明,本郡人氏,今年刚被郡守大人提拔为了司马。”做完自我介绍的梁郡司马当即又面带愧色地自责道:“末将至今未立……寸功,还损兵折将,真真是有负郡守大人的栽培

    和信任了……”

    “先别急着检讨自己,吴司马,且回答了本官的问题再说!”

    “对对对!”吴亮赶紧回话道,“据探马来报,贼众已有万余,为首的乃是一个名字好像……叫做‘徐懋功’的年轻人,对!是叫‘徐懋功’!据说其还是瓦岗寨的‘三雄’之一,并被贼首翟让称作了‘右臂’来着。”

    肯定了自己说法的吴亮旋即又补充道:“此人不但勇力过人,而且足智多谋,末将几次进剿失败都是因为中了他的奸计所致……”

    “那瓦岗寨的‘左膀’又是谁?可有来犯我梁郡吗?”杨汪非常不安地追问道。

    “‘左膀’即是一个叫做单雄信的。此人不但马上擅使长枪,还具有万夫不当之勇,据闻……其眼前正带着手下的兵将在荥阳一带劫掠呢!”

    “此二人可谓我豫东之心腹大患呐!”杨汪说罢,将手重重地拍到了案台上面。

    “叔父莫急!待侄儿问清楚了再行计较不迟。”杨令源赶紧安抚其道,只因他深知杨汪不懂军旅之事,所以难免就会心浮气躁了些。

    “吴司马,本官问您,您可知道贼众的老巢在哪里,且其行事又有什么规律能寻吗?”

    “末将只知其老巢在瓦岗寨,至于梁郡这边则未曾听说过。好似游走的流寇一般,他们像并无固定的驻足之地。且徐懋功诡计多端,行事也极隐秘,因此,几乎就没有什么显著的踪迹可寻。”摇了摇头,吴亮答道。

    “好,您且退下吧。”杨令源一挥手,让吴亮先行离开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