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风云
字体: 16 + -

第61章 深海神盾(6)

    针对昨夜在高华峰发生的安全隐患,邵兵完全可以调动足够的资源,独立完成调查取证工作。然而,涉及到反谍报领域,对日情报处拥有更好的手段和专业能力,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鉴于虎鲸岛和云豹-qe量子雷达的高度敏感性,邵兵及时向反谍报科通报了情况,请求在调查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援。

    这件事情可是非同小可,接到通报后,郑飞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他立即派出程潜、施棋和仲羽三人,搭乘直升机赶往虎鲸岛。

    抵达目的地后,他们兵分三路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施棋的接触对象是雷达站站长蔡智,他需要确认雷达接口页面访问和接口参数下载情况;仲羽更是分秒必争,他需要抓紧时间检查董泉和魏钊的身体情况,及时获取医学和药理学证据;程潜直接去找了邵兵,他需要了解事件发生过程的每个细节。

    当晚18:15时,仲羽率先完成了走访和取证工作,可他得出的所有检测结果却都是阴性的,在茶杯、饮料瓶、监控室空气样本和垃圾桶样本中,他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药物残留。在董泉和魏钊的血液、尿液和粪便样本中,检验结果同样是阴性,仲羽未能发现任何可疑药物或其代谢产物。

    由于仲羽携带的都是便携式快速检验仪器,测定超微量化合物的精度略显不足,而虎鲸岛上又缺少必要的精密检测设备,所以,他把多余样本做了必要处理后,连夜送往东部战区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检。但仲羽猜测,其结果十有八九也是阴性的。

    在等待仪器检验结果期间,仲羽仔细询问了董泉和魏钊当时的症状和体征,并对他们进行了全面体检,不出所料,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异常发现。仲羽认为,阴性结果通常提示两种极端的可能:一是两人的症状是由劳累和精神紧张造成的,二是敌特采用的手法及其隐蔽,比如合并使用几种超短半衰期的麻醉药物,以此逃避仪器检测。

    因董泉和魏钊的困倦、头晕和恶心属于主观感觉,在找不到科学证据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有多种解释,仲羽无法给出确证性结论,他甚至不能确认这些症状曾经真实存在过。何况,在海拔三百米高的岛屿上作业时,波浪相对位移,加上月光效应,也可能造成视觉眩晕,同样,连日来的疲劳和焦虑也可能诱导产生类似症状。

    此外,在缺少视距和听觉刺激的枯燥空间里,其中一人产生困倦或头晕症状,也会对其他人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总之,仲羽的调查无果而终。

    在正常情况下,施棋应该率先完成取证任务,因为电子数据是黑与白的,只要在电子日志上留有记录或读取下载痕迹,得出结论并不困难,可今天,由于证据的不确定性,施棋的工作速

    度落在了仲羽后面。

    施棋发现,昨夜00:19时,确实有人访问过云豹-qe接口页面,在00:22时,操作系统准备执行参数下载指令,但随即又被取消,这似乎提示操作者改变下载初衷,或者自行修正误操作,换言之,这种情况未必是恶意的。

    考虑到在虎鲸岛这个多事地带,云豹-qe雷达起着举足轻重的预警作用,施棋调出雷达工作日志,决定对其进行全面电子刑侦学分析。由于专业谍报员极少在显而易见的位置留下痕迹,施棋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起眼的碎片上。

    与其它操作系统一样,要想彻底清除所有残片,唯一的办法是对系统进行格式化处理,否则,无论侵入者多么高明,他总会留有蛛丝马迹。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施棋果真找到一些有用的碎片数据。尽管看不到源程序的庐山真面目,可老道的施棋还是猜到了它们最可能的用途,那就是掩盖数据下载时间和内容。

    很可惜,大部分相关数据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施棋无法复原其原始程序,根据这些碎片数据得出的结果,充其量是一种合理推断。

    仲羽和施棋的调查结果都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印象,如果将这起事件定性为特高课精心安排的谍报行动,他们又找不到确凿证据。如果说这是捕风捉影,在监控室内发生的情况,特别是雷达操作系统内发现的电子疑点,又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在初步调查报告上,施棋给出的最终结论是:尽管高华峰雷达站事件存在其它解释,但敌军谍报活动的概率比较高,建议按谍报案件调查处理。在报告上签字时,施棋也是犹豫再三,如果在报告中模棱两可,那他的专业意见不会为决策提供有益支持,如果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如此具体的建议,施棋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压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邵兵的陪同下,程潜登上了高华峰,巡视雷达站监控室之后,他对通往雷达站的所有路径进行了实地考察。程潜注意到,要想搭乘无人直升机进入雷达站,必须得到邵兵或海豹陆战营值班副营长的批准,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外来飞行器抵近雷达站就更是天方夜谭。

    接下来,程潜巡视了通往雷达站的那条蜿蜒陡峭的山路,邵兵陪着他在山路上爬了两个来回,期间通过一明一暗两道哨卡,沿途还有完备的智能监控系统。当非雷达站人员通过这条山路时,智能系统会通过面部识别自动记录,并向上级军官发出询问。

    程潜认为,即便是守岛部队官兵通过这条山路,也不可能隐身通过,因此,谍报人员走山路登上高华峰的可能性非常小。

    升降机就更不是一条可行路径,除了内部有智能监控系统外,即便能搭乘升降机登上高

    华峰,也只能到达海拔二百七十米处,要想进入雷达站,还必须借助升降吊索。

    然而,要爬上那最后三十米谈何容易,首先,即便借助攀爬工具,如果单靠人力越过这段笔直的悬崖峭壁也毫无成功的可能,其次,虽说吊索可以自动升降,但吊索的控制权在监控室手中,能自行控制吊索的只有蔡智、邵兵和值班副营长三人。

    假定昨夜云豹-qe接口数据确实被下载过,而外来人员又无法登上高华峰进入雷达站,那就只能是董泉或魏钊监守自盗。实际上,作为职业反谍报官,程潜并非没有考虑过董泉或程潜作案的可能性,这不是蔡智几句评语能够影响的。

    程潜甚至设想了一种最可能的场景:假定是魏钊作案,他先在董泉的浓茶中下药,迷倒对方后,他有二十分钟的时间窗口下载数据并清除痕迹。然后,他可以轻松地走出监控室,在高华峰制高点放飞伪装成海鸟的高拟态无人机,或者用其它方式送出情报,同时销毁作案工具。

    当董泉醒来时,魏钊可以自称感觉到同样症状,或许出于有意或者疏忽,自己还额外加上了一项恶心症状。通过在调查中相互为对方作证,达到诱导调查并保护自己的目的。

    然而,与获取情报的复杂手段相比,这种做法似乎有点小儿科,很容易弄巧成拙。何况,董泉和魏钊是经验丰富的雷达兵,他们对云豹-qe了如指掌,如果想获取雷达接口参数,他们应该有更高明和更安全的手段达到目的。

    比如,预设网络战程序而不是现场作案,嫁祸于人而不是引火烧身。据此,程潜基本排除了董泉和魏钊直接作案的可能性。

    程潜注意到,高华峰上到处都有智能监控系统和移动探测器,雷达站附近也不例外,可在监控室内却偏偏没有安装任何监控设备。根据邵兵的解释,监控室内显示内容属于核心机密,监控本身就成了人为制造的风险环节,为此,雷达站内核心区采用的安全手段与众不同,其主要策略是加强外围防范、强化标准操作流程、内部双重核实认证、站内人员监督管控等措施。

    在巡视云豹-qe雷达周围环境时,程潜注意到监控室背面恰好是悬崖峭壁,部分岩壁倾斜角度超过九十度,即便是职业登上运动员借助攀爬工具,也无法从那里登上雷达站。

    正是因为异常险峻的自然地貌,高华峰东南侧峭壁上暂时没有安装任何监控设备,该方向的安全保卫主要设在岩壁基底部,在东南方向山脚下和附近滩头,都有哨兵和智能监控系统。

    在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即便是再险峻的峭壁,只要你肯冒险攀登,总会有成功的机会,主要问题不过是成功概率和为此付出的代价而已。

    据此

    ,程潜设想了另外一种可能,监控室背面属于高风险地段,平时很少有人走近那里,假如敌军谍报员事先登上过雷达站,他就有机会在监控室背面预留一条三十多米长的攀岩绳。有了这条保险带,即便他不是运动员,也可借助专用攀爬器,从升降机尽头沿预留的绳索爬上雷达站,虽然难度和风险极大,但理论上是可能办到的。

    听罢程潜的设想,邵兵摇了摇头,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他还是陪着程潜巡查了高华峰东南侧的峭壁。最后,两人再次返回雷达站,寻找攀爬留下的蛛丝马迹,只可惜,经过昨夜那场大雨,现场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