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风云
字体: 16 + -

第53章 海底捞月(7)

    戴勇看了郑飞一眼,他笑着答道:“你还谁都认识!没错儿,就是他。当时,因实施难度高且实际效果有限,徐烁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现在看来,这个设想或许有助于获取武士-x相关情报。”

    郑飞:“海底捞月是个什么样儿的计划。”

    戴勇:“顾名思义,潜入海底打捞潜艇,再放入侦查装置,以此截获潜艇上的通讯情报和传输数据。”

    郑飞:“有气魄!你认为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多高?”

    戴勇:“徐烁在这个问题上的确下了功夫,他甚至起草了比较完整的计划,对过程描述的非常详细。我认为计划可行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变数较多。如需潜入行进中的潜艇并放置谍报装置,我们至少还得解决三方面问题。”

    郑飞:“除了在隐秘状态下进入日军潜艇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戴勇:“运动中的潜艇不太好对付,所以在潜入之前,可能需要让潜艇暂时停下来,而且不能让艇内水兵察觉。此外,如果把谍报装置放在潜艇里面,我们还得规划好搜集情报的发送方式。”

    郑飞:“你的情报营有能力解决上述问题吗?”

    戴勇:“我不确定,海雕情报营并不擅长从事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你最好把这块难啃的骨头交给虎鲸中队,如果罗川需要,我可以把徐烁派过去。”

    郑飞:“一言为定,我抽时间和罗川谈谈,先听听他的意见。”

    当晚,郑飞通过保密线路和罗川交换了意见。在谈话中,罗川提到在南部战区一次特殊行动中,曾用昆虫无人机攻入敌军主服务器中,将网络战武器投送到数据总线上,通过获取敌军陆基导弹发射指令源代码,改变敌军导弹发射飞行路径和标靶坐标。

    尽管场景完全不同,行动方式也无法复制,而且潜艇在水下,目标孤立且空间狭小,这种挑战是独一无二的。可罗川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潜艇比服务器大得多,周围也没有层层安保防卫圈,何况,我们只需要截获武士-x控制程序,,行动目标简单明确。

    罗川如此爽快地答应进行尝试,有些出乎郑飞的意料,他思索片刻点评道:“在行进中的日军潜艇上动手,将面临诸多挑战,自潜艇问世从来,还没有人这么做过。我只想提醒你,潜入日军潜艇内做手脚,比击沉它更加困难,千万不要低估它的难度。”

    罗川:“潜艇的防卫系统主要针对外来威胁,一旦进入潜艇,就没什么障碍能阻挡我们前进。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找到进入潜艇的可靠路径,并在日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把谍报装置放入潜艇内。只要我们能找到潜入路径,这个计划就大功告成,否则,你

    就得另辟蹊径了。”

    尽管虎鲸中队擅长解决这类棘手的非常规问题,可罗川从郑飞手中接过这项任务时,他自己心里也没底。然而,获取武士-x控制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件事情总要有人去尝试,罗川相信虎鲸中队有能力解决这类技术挑战,所以他想试试。

    罗川和粟立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在缺少控制程序的情况下,武士-x随机变轨算法的价值就会大大折扣。因此,他们决定双管齐下,让林渲和孙霖参加虎鲸中队的研讨活动,为获取武士-x最后一块拼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粟立继续领导项目组分析武士-x,尝试用逆向工程手段标测随机特征,为最终破解武士-x提供保险机制。

    由于在截获武士-x控制程序的行动中,还需要考虑鱼雷因素和潜艇火控系统因素,所以林渲和孙霖的加入是非常必要的。徐烁是海底捞月的始作俑者,对攻入行进中的潜艇有过很多思考,他就成了这个计划不可或缺的人物。

    除此之外,罗川从海豚突击营请来上士技师霍达,他在海豚突击营已服役十年,一直负责潜艇装备维修保养,要了解潜艇内部布局和行动路径,霍达绝对是不二人选。

    次日上午,罗川在求龙坞召开专题研讨会,他首先介绍了这次特殊任务的目标和面临的特殊挑战,详尽描述了需解决的问题和技术要求。最后,他再次特别强调秘密潜入的必要性。

    罗川:“众所周知,在大洋中找到一艘潜艇都颇费周折,接近敌军攻击型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不用说进入潜艇了。既然在任务描述中特别强调潜入,也就基本排除了用武力攻入潜艇的可能性,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找到侵入日军潜艇的路径,把谍报装置放进去。”

    林渲:“我们需要的这个应用程序就在潜艇的火控系统中,它在鱼雷发射前瞬间确定鱼雷的制导和变轨算法,这也是获取控制程序或源代码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隐秘通道,或者创造这样一条通道,在敌人不知情的条件下潜入,如果强行攻入潜艇,我们将失去获得情报的机会,这次行动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秦淮:“在不破坏潜艇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无线手段从艇体外截获这些算法或数据吗?”

    吴畅:“潜艇火控系统是个封闭系统且采用有线连接,它不会发射无线信号,要想获得武士-x控制程序,进入潜艇是获取情报的唯一途径。”

    杨澈:“我想问两个小问题,首先假定我们有办法进入敌军潜艇的火控系统,只要这艘潜艇发射鲭鲨-3x鱼雷,我们就能截获所需数据,这个理解对吧?”

    林渲:“完全正确。”

    杨澈:“在

    摧毁、缴获和潜入日军潜艇三个选项中,潜入是最难的,相比之下,摧毁更容易。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选择击沉敌军潜艇呢?只要潜艇火控系统完整,我们至少有两种办法可以获取所需情报,比如直接分析火控系统应用程序,或者索性让它发射一枚鱼雷。”

    林渲:“这与武士-x的设计风格有关,鱼雷随机变轨程序分成两部分,执行程序安装在高速鱼雷上,轻易无法改变;控制程序则整合到火控系统中,相对容易改变。如果我们击沉或缴获一艘搭载武士-x的潜艇,日本海军很可能会修改火控系统中的控制程序,这样一来,我们就白忙了。”

    博涛:“如果无法做到隐秘潜入日军潜艇,我们有其它替代解决方案吗?”

    林渲:“有,粟立小组正在同步做两件事,一是尝试逆向工程方法,通过标测鱼雷变轨规律,反推火控系统控制参数,这需要时间和运气;二是反复进行水下测试,通过积累海量数据,推算火控系统控制参数。说实在话,这两种都是耗时耗力的笨办法,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它能无限接近武士-x真实情况,但永远不会等同。”

    罗川:“我们可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先确定进入潜艇有哪些路径,然后再分析潜入的难易程度和可行手段。另外,日本海军的潜艇发展思路与我们不同,我们的无人攻击型潜艇占比越来越高,日军却在大踏步回归有人潜艇,赤城号麾下的攻击型潜艇全部是大吨位有人潜艇。所以,在策划潜入时,还要考虑到潜艇内敌军水兵的因素。”

    霍达:“我先说说进入路径吧,在不破坏潜艇结构的情况下,日军现役攻击型潜艇有三个可能的进出口,第一个在指挥台围壳上,这是人员进出的主通道;第二个是鱼雷发射管,只要鱼雷尚未进入发射状态,可从发射管潜入;第三个是排水口,在特定状态情况下,人员有可能通过排水口逆流而上进入潜艇。”

    孙霖:“鲭鲨-3是重型鱼雷,其发射管相对粗大,只要鱼雷不挡住去路,人员进出毫无问题。”

    韩潮:“选择进出口时不能单纯从物体结构本身考虑,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武士-x所处位置,同时还要考虑到潜艇内水兵等关键因素。”

    林渲:“火控位置在舰艏,除了排水口之外,从指挥台围壳或艇艏鱼雷发射管都能潜入。当然,这里没有考虑水兵的因素。”

    尹鸿:“指挥台围壳进出最方便,四通八达,但人员物资都从这里走,遇到日军水兵的概率非常高,很难做到隐秘潜入。此外,从这里进入潜艇,我们留下的痕迹也最多,清理起来比较困难。”

    罗川:“在海雕情报营既往的水下侦查规划中,徐烁少

    尉曾提出过海底捞月计划,其初衷就是从行进中的日军潜艇上获取情报,其中有些着眼点或许有参考价值,我们不妨先听听他的意见。”

    徐烁:“我利用人工智能做过大量情景模拟,有两点内容可能有借鉴价值。首先得使用电磁炸弹等武器,有效干扰潜艇探测系统和电子设备,这是我们安全接近日军潜艇的基础;随后是使用次声波炸弹等武器,把艇内水兵变成聋子和瞎子,这是我们安全进入日军潜艇的前提条件。”

    林渲:“在几种可选手段中,低强度电磁脉冲炸弹是相对理想的手段,用它打掉电子设备会迫使潜艇停下来,并暂时失去探测能力。安放好谍报装置后,我们还得放走潜艇,让它返回战斗群继续执行任务。”

    吴畅:“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很快,即便电磁脉冲炸弹能在潜艇附近爆炸,也很难有效切断潜艇上的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精准控制脉冲方向和强度就更不靠谱儿了,这办法能行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