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医师传
字体: 16 + -

第二节:郯城风波(三)

    河水灌溉着田地,

    孩童在河边长大;

    饮下的水吃的饭,

    只需一点便足够。

    悠悠之故乡河哟,

    吾把生命献给你;

    永远地守卫这里,

    保卫和平与宁静。

    公元一九三年末,徐州牧陶谦在彭城交战失利,连连退守至东海国郯县。死生存亡之时刻,青州刺史田楷应徐州牧陶谦的求救携平原相刘备一同前来救援。

    阴气重重。

    天空下,曾经繁荣一时的郯县现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城内死气沉沉,往常热闹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所有能关的房楼也全部都被关上了,整个郯县笼罩在一片慌恐的气氛中。郯县内几乎只剩下老弱妇孺了,年轻一点的早被送去城楼上了战场。人们的心惶惶不安,没有战斗力的只得蜷缩在家里,生怕出了门后就变成了一具死尸。但是他们又担心自家儿孙的安危,因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从窗外探出个脑袋来,看到没有人时,又快速缩了回去。

    城楼上,是一团混战:郯县的士兵们为了守卫自己的家园,顽强地战斗,毫不退缩,硬是将曹军堵在了城外。曹军的死伤惨重,但依然前赴后继。他们先是用自己的生命搭建云梯给后面的士兵铺路,再由后面的士兵爬上去和城楼上的士兵搏斗。可是他们往往还没上去,就被楼上的士兵用石头给砸下去,或者被弓箭手当场给射死……

    战场上痛吟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两军的主将目光如炬,丝毫没有被眼前惨裂的战场影响到。他们彼此站在后方指挥着,打量着对方:一方是曹军都尉于禁,以冷静果敢闻名;另一方是陶军的将领曹豹,之所以战到现在完全是凭借一股勇气在支撑!

    两军激战,谁也没有注意到不远于郯县外,有两路人马——一个是支援陶谦的刘备军,另一个是从陈留快马加鞭而来的斥候。前者有数千余人,威风凛凛。而后者只有一人,满身狼狈!

    郯县城内。

    『告示

    自曹军连日拔下徐州数城后,本州牧体况愈下。现召医者,速请见之。能医好者,赏铜钱千贯,特此告之。』

    郯县虽是惨淡,张贴此通告的士兵阿呆却是尽忠职守地站在告示旁,等待着有人能揭榜。他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小青年,平时呆呆的,因此大家都叫他“阿呆”。这不,原本这站岗的职责是一个叫阿青的人干的,但愣是在别人的一声“帮个忙”下,就自发地看守。

    现在,已快临近中午了,应该不会有人来罢?阿呆迷迷糊糊地想着,耳边隐约传来奇怪的欢呼声。——哦,看来是自个儿累了,产生错觉了,是该休息了。于是,他眯了眼,开始打瞌睡了。

    “撕——”一个不大的响声突然响起来,却把阿呆吓一跳。

    阿呆睁眼一看,看到了三个人:一个老人、一个还未睁开眼眸的婴儿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老人腰间挂了个铃铛,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拿着那张告示;小孩子则是拎着一只灰色的木箱笑嘻嘻地向他招手。

    “你们是甚么人?来干甚么的?”阿呆傻傻地问。

    小孩子的脸上笑得是格外灿烂,他做了一个鬼脸,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是为了一千贯的铜钱啊!不然你以为做甚么?”

    “可是——可是你们会治病么?”阿呆张口结舌。

    “当然会!不然就算给了天大的胆子小童和师傅也不敢拿性命开玩笑啊!”小孩子白了他一眼,似乎在说你这个士兵的问题问得很呆。

    “真的假的?”阿呆一脸的不相信,“你们该不会是骗子罢?骗子俺可见多了——都是满口大话的人!”

    “师傅是如假包换的医师!”小家伙拉了拉老人,对阿呆很耐心地重复了一遍,但阿呆还是一脸的怀疑。

    “你们真能治病?”一个阴冷的声音响起,“要是你们不会治呢?”

    众人回头一看,来人是一位个头高挑、相貌普通但穿着华丽的年轻人,年轻人后面紧跟着七八个恭恭敬敬的奴仆。他虽是一张笑脸,笑意却是半分也没有传到脸上。他用敏锐的双目冷冷地盯住老人,忽略了一旁说话的小孩。

    阿呆双腿一软,下跪颤声道:“大公子!”

    原是此人是陶谦的庶出长子——陶商。

    “你能保证医好么?如果你医治不了呢?”陶商没有理会阿呆的诚惶诚恐,一字一句地又问了一遍。

    “病由心生——草民不能说一定能医好。作为一名医师,若在没有医治之前,就说出一定能医好病人的话来,草民以为这世上还没有哪个医师能做到那一步!至少草民就没有那个能力——倘若公子硬要如此,草民劝您还是另请高明罢!”

    老人的一番话,听得众人呆若木鸡:阿呆听了满头大汗,直在一旁打哆嗦;小孩子听了满脸崇拜;陶商听了则挑挑眉。

    陶商决定道:“就你了!你是谁?叫甚么名字?”

    言下之意,竟是同意让这个性情古怪的老人为其父亲治病。

    “回公子,草民华佗,字元化!”华佗依然用不温不火的语气道,“草民乃是一方游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