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医师传
字体: 16 + -

第二节:郯城风波(二)

    彭城国,武原县边界。

    夜幕降临,月亮升起。空旷的林子里,秋风呼啸,吹起阵阵寒意,枯枝散地,扎扎作响。当月亮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世间更暗。就在此时,在一棵高大的老槐树附近,忽然在半空窜起了几篝火。月亮渐渐挣出了乌云的包围,在月光的洗礼下,终于让人看清楚这不是鬼火,而是人生出来的火堆。

    这是林间一支骑兵下马休息的场景:士兵人数约有千余人,大家都在围着火儿取暖。马儿们累了一天,被拴在树底下,安安静静的。

    在满脸疲惫的众人当中,有四个人独倶风姿,四人中有三人最是特别:

    首当其冲的是一个是面如红枣的美长髯武者,他穿着一身绿袍,威风凛凛,怀里抱着一柄镶有蟠龙吞月图案的大刀。他一脸的冷漠,周围的士兵都用一种敬畏的神色看待他。

    另一个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白脸大汉,在他的身边,躺着一把矛头似蛇形的巨尺钢矛。他一脸胡须,显得粗犷之极。他对士兵们理都不理,只对着一个文士模样的人嘻嘻哈哈。

    还有一个是穿着不凡的中年将领,他独坐一边,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上位者的气息。虽然他没有前两人的过人身姿,但其地位的尊贵令他不会轻意地被人忽视。

    第四个人明显和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是一个将领,而是军中唯一的文士。虽然他没有出色的长相,但是他的行为颇为乖张——竟没有一丝文士该有的样子。他有一张笑脸,看起来分外随和——竟能和那个粗犷之极的白脸大汉打成一片。

    无论这四人是多么的独领风骚,有一个人的风采气度却是他们无法比拟的。

    寂静的夜晚,星空闪闪。

    一位青年男子,背对着他们,负手凝望星空。

    “大哥,保重身体!”绿袍武者走上前,将一件绿色披风套在青年男子身上。

    “哦,是二弟呀!”青年男子转过身,微微地叹了叹气,“不了,不了,还不是很累。二弟要是累着,先去休息罢。”这个青年男子长相很是特别: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单从外貌上看,竟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俺说大哥啊,到郯县还有五天的路程哩!大哥你也别为那个徐州牧干着急!依俺看大哥还是先歇着罢!要是大哥你累趴了可怎么是好哪?”那个白脸大汉也跟着跑过来,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球叫嚷着。他的嗓音挺大,让在场的人都听得到,大家都忍不住地笑。

    “甚么五天!若是从邻边的良成县北上,三天即可直达郯县!”青年男子哭笑不得,轻微地数落,“三弟哟,让你平时不好好读书!”

    白脸大汉挠头道:“谁耐烦读书?让俺画画还倒行……”

    林子里荡起善意的笑声。

    可是,大家还不知道:就在他们的不远处,还有另一支小分队也在往这边赶。那支小分队可没有他们这么平易近人。

    “救命啊——”

    隐隐约约从远方传来一个撕心欲裂的求救声,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婴儿的哭啼声和“叮叮叮”的铃铛声以及一群恼怒的叫骂声。

    青年男子愣了一下,大家也都面面相觑,众人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

    “哎?俺怎么好像听见了有人在叫唤?”白脸大汉最先开口。

    众人皆是大惊。不等青年男子吩咐,绿袍武者“噌”地拔出刀,赶紧站在青年男子的面前,和白脸大汉一同警惕地注视远方;中年将领立即奔到马匹前,准备上马作战;可惜了那个笑容随和的文士不是武将,所以他不得不躲进人堆里;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一部分人跨上马,另一部分人纷纷拔刀,站成一排。

    最先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

    老人腰间挂了个大铃铛,手里抱着个小娃娃;小娃娃的嗓子好像坏了,哭声无比嘶哑;小孩动作灵敏,手拎一只灰色的木箱——刚才的叫喊声是从小孩的嘴里发出的。在他们后面狂追的是四名没有马骑的士兵。

    四名士兵一脸狰狞,手握大刀,摇摇晃晃地追在他们后面。许是四名士兵铠甲太重的原故,所以一时半会儿也没追上逃亡者。

    “该死的兔崽子,居然敢在你大爷眼皮子底下下药!看大爷不逮着你——要你好看!”

    “妈的,居然趁你大爷睡觉时将你大爷的马匹放跑!——你们也敢把它放跑?大爷要把你们碎尸万断!”

    士兵们开始骂骂咧咧。

    老人和小孩不管不顾,只管闷着头,使劲地跑。

    “啊!壮士——救救!救救小童和师傅!”小孩跑着跑着,居然抬头看到了他们,哭着向他们求救。

    四名士兵显然也看到他们了,但是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来。一个士兵甚至还嚣张地骂道:“呸!天杀的!本大爷的事你们也敢管!”

    众人脸上齐齐一变。白脸大汉更是手持巨尺钢矛飞也似地冲了过去,青年男子拦都拦不及,只得惊喊:“三弟!”

    青年男子当机立断,对面前的绿袍武者说道:“二弟!快去帮忙!”

    绿袍武者点头,随即快步跟了上去。

    然后就出现了一副令人目瞪口呆的局面:在两名高手的作用下,场面出现了一面倒的情景——当然一面倒的是那四名倒霉的士兵。

    “哇——好厉害啊!”那个拎着木箱的小孩止不住地惊叹,他和老人躲在一旁的树后。小的在偷看两位恩人的高超武艺,老的喘了一口气,很有经验开始哄着怀里的宝宝。

    电光火石之间,只见一名壮汉手握一柄长得不像话的钢矛,挥动起来八面威风,如猛虎下山;另一个则是舞动一柄大刀,三下五除二就把几个士兵打得落花流水!

    “快——快逃!”四名士兵的兵器在被白脸大汉给砍断后,知道自己是遇上高手了,不顾形象地连滚带爬。两名高手也很有名将风度,只站在那里,不过一个破口大骂——骂人骂得痛快;一个冷眼旁观——冷眼冷得吓人。

    “英雄!”小孩的眼里写满崇拜。他站在绿袍武者的面前发傻,只差口水流了满地。

    “嘿——你这个小不点儿,怎么就不夸夸俺呢?难道俺就不是英雄了?”白脸大汉在一旁不乐意了。

    “大哥哥,你也好厉害!”小孩回头,露出一对洁白小虎牙,摆出一个无比阳光灿烂的笑脸对他说,说得白脸大汉心花怒放。只见小孩转回身,又接着道:“不过,小童还是觉得这位大哥哥更有英雄气概!”他说的是绿袍武者,小童心中偷笑地见到白脸大汉的笑容僵住。

    “哈哈哈——”赶来的众人听了小孩的话,再看看白脸大汉的僵硬表情,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笑得白脸大汉瞪大了铜眼,笑得绿袍武者冰冷的眼里透出一抹笑意来。

    中年将领大步上前,最初没注意到有老人和小孩,开口先问周围的士兵:“刚才怎么回事?”但是士兵们支吾答不上来。

    “二弟!三弟!怎么样了?”跟在中年将领后面的青年男子跑过来,在看到自家的兄弟平安无事后,暗暗松了一口气,随后又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三个老人小孩的身上。

    这是一个抱着小娃娃的老人。老人的脸上虽是饱经风霜,腰杆却挺得笔直;长相虽然普通,眼神却无限慈悲。在他的旁边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小孩年纪虽小,一双灵动的双眸却格外让人注目……

    “老朽多谢将军的救命之恩!”老人在青年男子的七分迷惑、三分好奇的视线下,抱着安静下来的婴儿,先朝青年男子下拜道:“敢问将军是——?” 青年男子不动声色地瞥见老人腰间的金箍铃,瞬间知晓他原是个铃医。

    他们的对话引来中年将领的关注。

    只见青年男子连忙也给这个老人行晚辈礼,道:“晚辈乃刘备,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

    “……草民华佗见过将军。”老人神色淡淡,竟对眼前的这个男子高贵的身份视而不见,“草民只是一方游医,对将军的救命之恩没齿难忘!今后若有草民能帮得上的忙,请尽管吩咐!”说罢,居然一副想要离开的样子。

    “喂,老头,你咋就这么走了?”白脸大汉看不惯别人对自家大哥一副不温不火的样子,很是愤愤不平。

    “那你待要怎样?”华佗反问一句。白脸大汉被噎得说不出话来,白脸刹时变成了黑脸。他指着华佗,瞪大眼珠,大有一言不和马上开打的架式。

    千钧一发之际,那个绿袍武者看了一眼自家大哥,想说甚么终究没有开口。最后,还是刘备有些尴尬地喝斥道:“三弟!”

    同一时间,小孩的小手也拉了拉了华佗的衣角,软软的声音响起:“师傅啊,能不能让恩人大哥载咱们一程啊?”

    一时间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小孩的身上,包括最初那个没有注意到他的中年将领。但小孩仿佛没看见,转而奶声奶气地对刘备道:

    “恩人大哥,请您原谅小子师傅的无理——事情是这样的:师傅虽是沛国谯县人,但是他的亲人却是彭城人——本来师傅是来探亲的,可恶的曹军却把彭城给毁了……所以……所以师傅打算前去郯县!听说陶公也在那儿——他可是个好人!师傅略懂医术,想去医治那群守卫徐州的受伤士兵!但是,没想到师傅还没走呢,就碰到正在屠杀的曹军……要不是看在师傅是医师的份上,小子恐怕就看不到恩人大哥您了……”小孩说着说着,眼圈儿红了,看得众人心下也心软了。

    “怪不得你家师傅不爱理人,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意识到错误的白脸大汉黑脸转变为红脸。他摸了摸脑袋,很是不好意思。

    中年将领盯着小孩,嘴巴动了动,想说些甚么,但始终都没有开出口。

    “小家伙叫甚么名字呀?”这时,那个笑容随和的文士好奇地走上前,瞥了一眼那个中年将领,替他开口。

    “人家才不是小家伙咧!人家有名有姓——庞林,乳名叫小童。”小童用很严肃的表情说,“小童可是荆州庞家的少爷、士族家的子弟哦!小童是为了师傅才游医天下!你看小童是不是很厉害?”

    “哈哈哈哈!”众人忍不住大笑小童一脸严肃却说出如此孩子气的话。

    “你这个小鬼头!”华佗似长叹了一口气,随之笑了笑,叉开了话题问道,“敢问这位先生是……?”

    “呵呵,这是备的同乡,姓简,名雍,字宪和——还有这位,他是青州刺史田楷!这两位是备的结义兄弟、备的别部司马!”刘备趁机把自家的兄弟介绍了一遍。他先指了指绿袍武者道:“二弟——关羽,字云长。”然后又指着白脸大汉道:“三弟——张飞,字益德。”最后总结道:“他们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备能和他们结成异姓兄弟,倍感庆幸!”说得两人都不好意思。

    众人相互一番问候,终于把彼此关系拉近。未料,华佗和刘备最是谈得来。在攀谈中,华佗了解到刘备是幽州牧公孙瓒麾下的青州平原相,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去郯县解危!而刘备也惊奇地发现原来他就是百姓口中称赞的华神医——一个专为穷苦老百姓四下奔波的行脚大夫。

    就这样,在刘备的诚心护送下,华佗抱着小华云和小童坐上同一匹马,一路说说笑笑地随援军向郯县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