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南
字体: 16 + -

第四十九章,战争的理性1

    战争的理性

    铁木真起家时只有几个人,依靠武力的威名聚集了一个小的游牧村落,聚集成游牧部落,成长为几个部落。他的凝聚力就来自武力和公平对待身边人。在古代蒙古人的道德观念里,抢劫强干掳掠牛羊妇女婴儿都不是不道德事情,而是一种生存的理念。他抢别人,别人也抢他,甚至他的老婆都在新婚之夜被人抢去,两年为奴后,回来已经有了小孩。铁木真也仍拿她当作自己的老婆,养大那个孩子。

    这是草原的规则。

    游牧部落的扩张一直是依靠武力抢劫,农耕民族属于自给自足。到蒙古人四处扩张战争时,无非是天生的骑射本领和其饮食方法。蒙古骑兵的后勤要求很简单,一个骑兵双马或三马,携带肉饼干乳酪,渴了喝马奶。这让他们能够长途奔袭,而对手却因为需要漫长的后勤补给线,而无法机动。在战争中,用散兵骑射撕裂扰乱对方的阵列,并以重骑兵冲击导致敌军溃散后,分割围绕歼灭。尤其是在面对大宋的步兵阵列时,哪怕大宋士兵依靠重甲步兵能够维持胜利时,也无法在机动性上与蒙古人媲美,所以无法歼灭蒙古人。

    但蒙古人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少。蒙古扩张到东欧后,其人口已经四分五裂。忽必烈以很少的蒙古人统治庞大的汉人族群,甚至军队中大部分都是汉人,其战斗力已经比成吉思汗和拖雷家族控制军队南下时的力量弱多了。

    王正对蒙古人没有什么恐惧感,在他的脑袋里是冷冰冰没有任何感性色彩的数字和逻辑。他推测蒙古人的人口,计算其控制区的族裔,计算当时的产出和养活军队、官僚体系的支出,计算其税负和造成的经济伤害,计算科技和军工力量,计算其武器的杀伤力、攻击距离和战术。然后计算江宁的人口、生产力、产出、官僚体系的控制力、社会动员力、军队需要的财力、战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民心和士气等等。

    蒙古人的入侵造成了一定人员的损伤,获得了数万匹战马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战马消耗大量粮食。江淮一地黄河夺淮入海形成的黄泛区,有广阔的面积人烟稀少,荒草丛生,可以养这些战马。俘虏的蒙古士兵可以充当牧马人。矮人武士和南洋舰队参加战争的水手们得到了奴隶,送往安达曼王国贩卖或充当自家的劳力,以便用于矿山、道路、城堡的建设,用工厂、农田的劳作。

    这些俘虏的家人在北地,没有办法转化为江宁军团的士兵。大多数被安达曼族送往安达曼王国或留在江宁修缮城堡,矿山挖掘。

    江宁军团的本地武士已经转为职业士兵,主要是收取金钱和军功,军功可转化为王国军功章和未来的就业机会或农田等等。由于职业军人的服役期很长,要到壮年后才退役,所以未来需要转换的职业或农田数量不至于无边无际。

    如果不转化为职业军人,江宁对北地的征伐就会变成一样的劫掠,始终要维持劫掠的强度,才能满足军人的贪婪。这是一个无底洞。

    蒙古人在打完金国的战争后,整个中原地带就没人了,被劫掠斩杀一空,以至于大宋进攻到洛阳一带后,是一座空城,根本没有人,也没有供给,就食于本地的想法破灭后,粮草跟不上,被蒙古人反身一冲,就瓦解了。

    在耶律楚材担任蒙古重要官员之前,蒙古人攻略西夏地区、四川、河南、河北、北京城、山东等地全部用的是屠杀方式。西夏党项人灭绝,一个民族消失了。耶律楚材劝告蒙古人不要屠杀干净,说奴役他们会更赚钱,蒙古人接受了这个观点,就从中亚和小亚细亚地区调集熟悉财务的人过来包税,压榨从富人到穷人的汉人,整个北地无数人家破人亡。

    王正接手了徐州,徐州地区当时属于山东。其实也没有增加多少人口,江宁州加徐州,大致上百万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宁、扬州、泰州一带。

    江宁从此把前线推到徐州一线,开始加固徐州和淮南的城墙,用新兴的钢筋水泥在铸造城墙和堡垒。淮南的新城却是围绕着煤矿做了一个不规则的广大的封闭圈子,只有两个城门,一个在码头,对着旧城。城墙并不是都浇筑的很高,而是借地势,有山的地方就借山势,没山的地方就建造到足有5层楼高,宽3米,中空。敌人如果进攻这个城墙,大多数地方攻上去没有用,还得爬下来,里面是垂直的,只有靠近城门附近才有上下坡道,所以除了几个附近的堡垒群外,就城门附近有士兵。为何这样不惜代价造这么一座古怪的城池呢,因为历史上蒙古人曾把黄河南岸扒开过,洪水淹没到整个淮河一带。王正要保住这个优良的产煤地。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一路北上进攻大都北京,以守为攻。

    但现在实力和时机都不够。

    好在手里有大宋和蒙古人两次进攻失败后的俘虏,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各种建设中了。

    战争之后恢复工农业生产,统一江宁地区信仰,整顿政务,各种事情。

    由于两次战争结束后,江宁领地成为空前的强悍地区,一些有才能的人,生意人,或者求安稳的普通人开始迁往江宁。

    江宁的税负不重,且条文清晰,官吏被严厉的反贪部门盯着,选举能够决定各利益集团的议员下台,公务员队伍需要考试,这些短时期内就打造了一个较为清廉的政府。

    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这是江宁政府的两句口号。

    温和土改已经在逐渐实现前一个目标,居者有其屋,则比较艰难一些。

    外地迁移来的人们开始搭建贫民窟,王正给朱峻提了些建议,比如不要妨碍流民搭建贫民窟,规划贫民窟的上下水和厕所,提供学校,顺势利导。贫民窟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且是很多小作坊产生的地方,就算强行拆迁,赶去一个政府建造好的廉租房,他们还是缺乏工作的,于是政府又多了一个责任,替他们提供就业,就无休无止了。政府不是万能的。

    很多人涌入马鞍山镇,围绕着钢铁业,这里开始出现各类服务业,一个繁荣的小镇雏形很快就形成了。

    关税、盐税、商税、农业税、教区的十奉一税,这部分税可以抵扣其他税收、王室产业的税收,主要来自于煤钢联合体、造船和船运收入。纺织业在安达曼王国供应成品时,利润已经在当地体现了。

    这些财政收入支撑官僚体系、军队、教育、医疗、道路和城建,基础建设的劳力则多数来自奴隶。在战争中,王室与军人一样有同样巨大的好处,而且是大的那一块,但也要负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