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南
字体: 16 + -

第四十八章,蒙古江宁之战2

    蒙古江宁之战2

    忽必烈完全没有想过要提前攻击江宁,他觉得未来只要攻下中路,从背后灭了南宋,江宁是撑不住地。但王正那番话刺激他了。

    从忽必烈进攻日本的行为来看,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要日本地块的利益行为,而是被日本冒犯了。忽必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所以对江宁也是如此。

    考虑到王正的军队曾以五千军团打败了大宋的十万军队,忽必烈决定重视一下江宁,派遣了五万骑兵下江淮,另有十万骑兵再次进攻襄阳。

    实际上这对于一个权谋家来说,进攻大宋才是主要目的,对于江宁只是附带的进攻。

    蒙古人的军队过了徐州就开始分兵,一路下楚州,一路下淮南。江宁的信鸽和烽烟都飞起在天空,江宁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所有州县的百姓抢收稻谷,不得乱跑。

    一些试图流亡内地泰州扬州和江宁的居民被军警制止,他们被告知蒙古大军已经多路南下,四处乱窜并不一定会保住性命。但家乡在山区农村的,可以拿到逃难证明逃亡山区。但如果试图进入其他州县的都会被警告和最后斩杀。

    这是一场人性的博弈,并不能说明哪一边更黑暗。汉民知道蒙古人屠城的习惯,因而恐惧,但他们因恐惧而四处逃亡,又会冲击导致其他州县空白,如果一个州县涌入自己不能提供足够粮食的流民,距离溃败就不远了,于是这个城市也可能因城破而屠城。蒙古人可以驱赶着一群又一群的流民,横扫过一个又一个州县,直到整个国家沦陷。

    江宁有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军警古板的根据统计同意一些移居的人去往乡村,并告知说:你们将不被允许再回来。于是一些人思考,一些人留下。一些并非农村居民的人试图逃亡时被斩杀在街头,这样的人逃亡视作通敌。

    江宁的军团一半多不是本土子弟,他们沉默的守卫着这些城池,如果守卫的居民逃跑了,那他们守卫的意义何在。

    王正想起日本沉没里那个残酷的故事,日本人挨家挨户搜寻出海的工具,舟船和救生圈,要所有人的人共同死在日本群岛的沉没里。

    这是人性的黑暗面。

    故事的不同在于,日本沉没里的人没有任何办法对抗命运。而在这里是人们基于恐惧,不做任何抵抗,就逃亡了。整个大宋就是这样从上到下,从军到民把国家拱手让给异族人之后,让他们随意的屠城,随意的屠杀和压榨自己及妻女。

    如果江宁人都是这样的,王正觉得他们没有存活下去的必要。

    人们会把安达曼国王骂作魔鬼的。

    由此也看到汉人的懦弱。

    这是个不可靠的民族,既能够在一次次被重新统治后,成为勤劳的羊群。

    蒙古人分兵两路,各二万五千名骑兵来到淮南和楚州的两个城池下。楚州的领军者是韩延寿,被派往此次执掌楚州军团。淮南是从上次战争中被层层选拔出来的军团首领。

    攻城战乏善可陈。

    蒙古人调集船只渡过淮水,安营扎寨。

    蒙古军队开始在城下搭建投石器,刚建成了样子,城内的投石器就开始行动,一个个燃烧弹抛射在对方的抛石器上烧毁了。

    蒙古军动用臼炮,被城头用12磅炮定点清除了。

    蒙古军开始使用攻城弩覆盖城头,城头的炮火、床弩,投石器就开始轰击弩弓阵地。

    经过几轮折磨人的不对称远程武器对抗后,蒙古军队放弃了远程攻击,开始用攻城梯攻城。

    蒙古人再次经受不对称远程攻击,12磅炮发射这散弹,弩弓全面覆盖攻城蒙古兵,投石器源源不断的把石块和燃烧弹投下来,部分冲到城下的,遭遇城楼上扔下的手掷燃烧弹。

    军团安排了民众代表在城头观战。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的战场,让普通百姓心惊胆战,面对着满天飞舞的箭矢,张口结舌。然而在一天战争告终后,观战的民众开始心里安稳。

    军队需要这批人回去安抚民心。

    战争不仅仅是在和敌人进行,也在和自己的民心作战。

    蒙古人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无论哪一路。

    淮南的蒙古人更加倒霉,它的中军过于靠前,被一枚仰角抛射的12磅炮弹击中中军,主帅和几个幕僚当场死亡。

    万夫长接手指挥权,开始原地扎营,试图围困淮南。

    楚州一日攻城之后,留下了一地尸体和硝烟狼藉的战场,在一天之内蒙古人减员三千多人。

    蒙古主帅停止攻击,开始研究是否围困、继续各种攻城、绕道楚州南下进攻。

    很多人谈论战争,其实接触性战役都是短暂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筹备、追逐、围困、遭遇、阵地战。

    王正在两个州的守卫战开始后,就出发了,带领20艘双桅内河帆船沿着大运河前往楚州,进入了洪泽湖等待。一个夜晚降临之后,船队从淮水进入蒙古大军背后,用燃烧弹焚烧蒙古人的渡船,攻击辎重营,大量的弩炮火箭覆盖了辎重营。进而全面袭营,燃烧弹在蒙古大军肆虐。

    蒙古武士从睡梦中醒来,大吼:敌袭。在帐篷门口被箭弩射死,在帐篷里烧死。

    楚州城城门打开,军团成队列向蒙古军营进攻,燃烧弹覆盖着整个军营,飞蝗般的弩箭雨在指挥官从上到下的命令声中,追随着四处奔逃的蒙古士兵覆盖。

    蒙古主帅好不容易在中军整军数千人上马冲突,江宁武士团的阵列堵在逃跑路上,长枪入林,弩弓疯狂收割,战马带着武士撞击在长矛阵列。

    到黎明时分,蒙古主帅战死,残余军人在退往淮水时淹死在淮水利大半。

    最终统计,蒙古25000名战士,被歼灭15000,俘虏8000,淹死2000,全军覆没。

    王正整理船只,补充弹药弓箭,赶往淮南,重复了楚州的战役。

    蒙古人没有真正展开骑兵阵列,就被消灭在淮水边上不对称的远程攻击和炸药武器中。

    这一战获得了不少马匹和蒙古人和汉军奴隶,他们将被安排在江宁矿山、工地劳作到死亡。

    王正决定给忽必烈一个难以磨灭的教训。南洋舰队前往登州等地,把蒙古水军歼灭在港口里。

    同时王正率领20艘船队从楚州沿着黄河北上,进攻徐州。

    江宁军进攻徐州的方式很简单,把12磅青铜拿破仑炮挪到岸上,不断地对着城门轰击,轰破城门后,就往里扔炸弹燃烧弹,等城门上下的人死光了,欧洲武士就骑兵冲突,进入城内开始攻占城墙。这一段城墙这里死尸堆满了夯道,被江宁军团用弓弩和双筒猎枪放倒大片。

    后续的军团跟进控制徐州。大宋军队如果聪明,从襄阳反攻,蒙古大军就比较危险了。但王正估计宋人不会这么有勇气,所以他也就只是吓唬一下忽必烈。

    控制徐州的好处是北望山东,从陆地到海上攻击,可以有机会拿到山东。王正也比较担心的是蒙古人和大宋一样喜欢决黄河口,再决黄河口,江淮一带就没法发展,会大水冲击了一片汪洋沼泽。淮南煤矿就泡汤了。江宁州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治理黄河。历史上明清两代用了五六百年才稳定了黄河,王正不觉得自己有力量在几年或十年内治理好黄河。这也是大宋轻而易举的把江淮丢给自己的一个原因。

    但占领山东就不一样了,蒙古人会如骨鲠喉。

    南洋舰队在登州横扫蒙古水军后,没有固守港口,只是留下四艘舰船游弋,就回到江宁。

    战争瞬间的变化,在襄阳战役刚接触时,蒙古与江宁之间的战争就结束了。这一战震惊了从蒙古到大宋的每一片土地,在忽必烈遭遇了威信严重受损的同时,江宁崛起为中间的一个军事强国。

    但真相是蒙古骑兵军团未能和江宁军团真正面对面对抗。蒙古人败于战略上的失败,投入战场的兵力不足,又分兵两条线,进行攻城战后,受制于远程兵器的缺陷,进而被水网困住,而对手却利用水网夜袭。蒙古人仍处于冷兵器时代,而江宁军团进入了热兵器时代,这就是巨大的差别。

    蒙古军队主力军团快速从襄阳撤离。王正的军团已经在山东境内,向上走陆路可以直接攻击大都北京。

    大宋前线的主官颇为恬不知耻的声称击溃了蒙古数十万大军,此时他们并没有得到江宁人击败蒙古人的消息。

    蒙古人进入山东南下,在徐州沿线与江宁军对峙。

    王正没有发动进攻,蒙古人也处于守势。

    双方停留了一个月,这种奇怪的状态令大家都很困惑。

    忽必烈遇到了朝廷上的一些障碍,他的汗位不受一些宗室欢迎,这个已经不是大问题了,但战争的失败还是带来一点困扰。

    王正没有几乎进攻,除了军团数量的问题,后勤力量不具备国战的能力也是重要原因,最大的原因是王正非常担心如果继续进攻元朝,蒙古人很有可能决黄河南岸,淹没淮水一带。这对江宁打造煤钢联合体不利。

    所以他主动向蒙古人伸出和平之手,派使节去问:“天气太热,我们不如停手吧。”

    蒙古主帅把这个古怪的和谈信息传往大都。

    忽必烈说:“那就停吧。”

    一场面子战争就这么终止了。双方在徐州一线对峙为新的边界线。

    王正回到江宁,江宁国内一片欢呼,三百年来的耻辱似乎宣泄一空。

    而大宋则吓坏了,北方有了两只凶猛的狼。

    朝堂一片寂静,很明显襄阳的战报是在吹捧,其胜利不过是因为江宁击败了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