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之重炮帝国
字体: 16 + -

第七十三章 唐王朱聿键

    至于那个人,自然就是高羽了。

    唐王即将在福建登基这种史诗级大事件,高羽怎么可能不插一手?

    只是福州是郑芝龙的地盘,他不能出现在福州,否则郑芝龙会毫不犹豫的将他拿下。

    所以,他需要一个代言人。

    巡抚吴之屏毫无疑问是最佳的人选,因为高羽需要代言人的同时,吴之屏也需要外援,两人在政治上天然就具有结盟的需求。

    再者,高羽从民变官,也是吴之屏提携起来的。

    前两天高羽通过魏本善给吴之屏去了一封信,告知他与郑芝龙摩擦的始末,并且已经击退梁立军,即将乘胜追击兵发南安,杀一杀郑芝龙的威风。

    这让吴之屏吃惊不已,一时间分不清书信的真假。

    毫无疑问的是,如果高羽能与郑家对抗,那无论对于他本人还是即将继位的唐王,都是大好事。

    这代表福建不再是郑家的一言堂,只有这样唐王才不会受困于郑芝龙摆布,达成格局的平衡。

    他现在等的就是高羽的第二封书信,也就是兵发南安的结果。

    高羽要与自己结盟,那高羽就必须拿出实力来,否则结盟就是个火坑,吴之屏无论无何也不能往里面跳。

    但同时他也有些担心高羽这个人,高羽能瞒得过别人但瞒不过他,毫无疑问,高羽此人勃勃野心,其胃口之大远甚于郑芝龙,将来此人若是压过了郑芝龙,危害只会更大。

    这三个月,他虽然卧病在床,但目光一直盯着这股新崛起的势力上,其崛起势头之猛烈一如既往。

    一个月便鲸吞了尤溪、南平、沙县三城,并且还调转枪头杀向泉州,让他心惊肉跳。

    吴之屏心中五味陈杂,有些期盼,又有些担忧。

    “报,唐王驾到,唐王驾到!”

    这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大声呼喊,将吴之屏有些漂浮的心绪拉了回来。

    放眼望向远方,天边的尽头首先了一顶黄顶盖,黄顶盖下方,车辇徐徐,蜿蜒而来。

    “殿下到了,我等前去迎接。”吴之屏率先开口,迈步朝大驾的方向走去。

    郑芝龙原本正要说的却被吴之屏抢了先,不由一阵气结,愤愤的也带人快步往前迎,很快就超过了吴之屏,把他甩在后面。

    “臣郑芝龙帅闽地文武,叩见唐王殿下。”迎至大辇前,郑芝龙一撩铁甲,跪地行礼。

    随行的文武也跟着跪了一地,口称殿下。

    朱聿键自然早就看到了郑芝龙,立时在太监的搀扶下了车辇,亲手将郑芝龙扶起,道:“郑卿家免礼,快快请起。”

    朱聿键已年近四十,历经坎坷的他实际年龄看起来有五十多,身子单薄,脸色蜡黄,头上甚至长了许多白发。

    在南明的几位君王当中,朱聿键算得上的有所作为的,素有贤名,相比于昏庸无能的弘光帝和只知逃跑的永历帝,要有魄力得多。若是放在太平年代,必然是一代贤帝,不敢说进取多少,守成绝对没有问题,短短的一年执政生涯可圈可点,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帝王。

    而他的能力来源于他坎坷的一生,源头则是他的极品爷爷朱硕熿。

    朱硕熿惑在嬖妾,心里一直疼爱小妾生的儿子,憎嫌朱聿键之父(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于是,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暗中有个小官张书堂帮忙送些糙米饭,在囚房中,朱聿键父子苟活了十六年。

    身处牢笼,朱聿键没有颓废,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没有浪费光阴。

    朱聿键的父亲气息奄奄,在快要熬出头时,却被急切想袭唐王王位的弟弟在1629年(崇祯二年)毒死。

    老唐王准备封爱妾的儿子为世子,还想取消了朱聿键的世孙地位。结果,地方官员陈奇瑜吊唁唐世子时,警告老唐王说,世子死因不明,贸然改变世袭人选,说不定朝廷日后会怪罪。

    老唐王害怕朝廷追究,赶忙立朱聿键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去世。就这样,等到朱聿键走出高墙的时候,已经年近三十,他吃过疾苦,遭受过白眼,与朱家绝大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子孙成长经历,截然不同。

    而这还不算完,后来还有一次起落。

    袭位唐王后,朱聿键渐渐展露出锋芒,在宗室换授等问题上与崇祯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大臣。为父当年被毒死一事报仇,在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初一,杖杀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死)、安阳王朱器埈(未死),由此可以看出他蕴含的魄力,敢打敢杀。

    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铁律,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

    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这是朱聿键第二次被囚。

    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法折磨,朱聿键病苦几殆。熬了七年,终于保住生命。

    1643年(崇祯十六年)明朝的凤阳巡抚路振飞到当地巡视,前往监狱拜见朱聿键。朱聿键当时已经被磨掉许多锐气,待路振飞彬彬有礼,使后者对他好感非常,并派人对这位唐王加以特别护理。后路振飞向崇祯帝上疏陈高墙监吏凌虐宗室状况,请加恩赐宗室。下旨杀欺凌唐王之陵监石应诏。

    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在南京即位,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南京礼部请恢复唐王故爵,朱由崧不允,并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但朱聿键贫病不能多行。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朱聿键赴平乐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朱聿键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

    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朱聿键谈及国难,泣下沾襟。后朱聿键被郑鸿逵护送,前往福建。而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代理皇帝)。清军杀到时,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朱常淓与属下没做任何抵抗,向清军献城投降。

    途中在浙江衢州闻得潞王常淓已在杭州降清,于是在镇江总兵郑鸿逵、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胡簇拥下,前往福建继位。

    一囚十六年,二囚七年。

    整整二十三年的高墙生涯,给了朱聿键足够的磨练,让他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大明的“病根”。若是满清能像永历皇帝一样给他十几年的时间,或许历史就将改写。

    可惜,上天并没有垂怜这位历经苦难的帝王,福建是郑芝龙的地盘,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兵无钱,处处受郑家制约。

    郑芝龙奉迎他,本就是投机想捞好处的,结果一看好处没捞着,反倒要自己出钱出人去抗清,顿时没了热情。等到满清大军一到,直接就投降了,结结实实的把朱聿键给坑死。

    朱聿键没兵护卫,急忙撤往赣州,在中途被清军追上,绝食而亡,也算颇有气节。

    客观的说,人不磨不成器,朱聿键绝对有明君的潜质,只是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

    “诸位将士、臣工,快快起身。”扶起郑芝龙之后,朱聿键又抬手让众人起身。朱聿键已经在半道称监国,并且在浙江检阅三军,这会儿称众官员卿家和臣工,并无逾越。

    “谢殿下!”

    众人纷纷起身。

    郑芝龙道:“殿下,圣上被满清戕害,我闽地群龙无首,可算是把您给盼来了,这下好了,大明有了殿下,乃圣君临朝,我大明终于有希望了。”说完使劲挤了几下,可惜没挤出眼泪,否则就更像了。

    朱聿键握住郑芝龙的手,欣慰道:“郑卿家护卫我大明海疆,劳苦功高,乃忠臣良将,本王铭记于心,国朝大难,一切还多多仰仗郑卿家。”

    “臣定肝脑涂地,为大明尽忠,为殿下尽忠,矢志不渝。”郑芝龙再度跪下……双方你来我往,互述仰慕和忠肝义胆,简直就是良将觅得贤王,“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的标准情景。

    若是不了解后来所发生事,能感动的直落泪。